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一句「別人家的孩子」,毀了多少人!

一句「別人家的孩子」,毀了多少人!

記得在有一期《少年說》里,有個女孩說,你能不能別總是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

一句「別人家的孩子」,毀了多少人!

媽媽:我覺得你的性格需要打擊,不然你會飄。

一句「別人家的孩子」,毀了多少人!

媽媽: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你。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

這位媽媽甚至對女兒說,你這麼差,學霸怎麼會和你做朋友的。

一句「別人家的孩子」,毀了多少人!

在媽媽眼裡,女兒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人說,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弱小無助的孩子,拚命喊著求媽媽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請媽媽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優點,可媽媽卻選擇視而不見!

我認為現在總把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較,是我們在教育上最大的失敗,也是最大的教育事故。不一定所有的成長都是故事,有的時候是事故。

01

去年,我在一檔少兒音樂節目中結識了一位來自於江西的九歲男孩吳耀傑。初見這個小男孩,他抱著大大的吉他,唱了一首描述他自己生活的歌曲——《我只是個孩子》。

在節目中,我問耀傑:「我猜你是不是想過一種和現在不太一樣的生活呢?」

「是的。」在主持人話音未落,耀傑便迫切的回答。

迫不及待的回應中帶著驚喜,似乎終於有人猜出了他內心的渴望,看到了他內心的需求:不要再拿我和別人比啦!別再給我這麼大的壓力了!!

回想我們小時候,好像都會有一個這種神一樣的對手,你可能沒有見過他,但每次只要不好好學習或者不聽話的時候,他就會被父母提起,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02

用「別人家的孩子」激勵自家的孩子,有用嗎?

我相信,父母們這樣做,背後的願望都是想通過比較激勵孩子,讓他和更優秀的孩子學習,發奮努力,更加進步。

想法是好的,但結果呢?這樣的方法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他積極進取嗎?

我們試著換位思考,假如你的愛人拿你和其他人比較:「你看看人家××的妻子,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多麼賢惠……你就不能向她學習學習嗎?」「你看看人家××的丈夫,掙錢那麼多,每天都那麼上進,現在都……再看看你,你就不能向人家學習學習?」

聽到這樣的話,你會不會從此醍醐灌頂,痛改前非,發憤圖強,努力去做一個更好的妻子或丈夫嗎?

估計是不會的,你可能暴跳如雷地回一句「有本事你找她去啊!我就這樣!愛過不過!」

我們在面對這種「別人家的XX」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往往是:你在挑我的錯處,說我不好;而不會關注對方表達出的對我們的期望。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外界評價,他們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同樣不會注意到爸爸媽媽們的殷切期望,只會感受到自己不被爸爸媽媽接受,自己沒有人家好。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們,自我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種負面評價式的語言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羞辱,他們會奮起反抗,保護自己。當然,這種保護在很多大人看來是就是「不聽話」、「逆反」。

而且,父母們如果一直對孩子強調輸贏,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不僅很多孩子輸不起,也會有許多孩子贏不起。因為父母的一顆「比較心」使他們的夥伴總變成他們的對手,這讓孩子們感到孤獨。

所以說,很多父母愛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家的孩子一個奮鬥和努力的目標。

但事實上,這樣做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還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甚至影響孩子人際交往和自我認知的發展。


一句「別人家的孩子」,毀了多少人!


03

我們為什麼總是忍不住要和別人比較呢?

其實,別人家的孩子這類心結從本質上講,都是源自於心理學所說的社會比較。

說到社會比較,我們常常會說:幹嘛要和別人比呢?最好和昨天的自己比。這話聽著挺對,但是不大可能做到。

因為和他人比較是我們的原始本能,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作比較。

如果不和他人比較,我們甚至不能判斷自己的胖瘦,工資的高低。以及,孩子的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進度。不比較是不可能的。

既然比較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們拿孩子做比較的行為,問題出在哪裡呢?

倫敦商學院的行為組織學教授托馬斯·穆斯韋勒說過:社會比較是我們認識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它不是刻意進行的,只要我們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就會自發進行。

孩子自發的社會比較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認知形成方面起調節作用,但來自他人的比較因為包含著成人的消極評價及負面情緒,所以起不到預想的調節作用。

就像我在節目中說的:我們爸爸媽媽經常說望子成龍,但是我們是否應該問一下孩子:「孩子,你想成為那條龍嗎?」

他是不是想成為老虎或者是山羊?關鍵的問題是,不是大人想讓他怎麼樣,而是他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父母的任務不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刺激孩子成龍成鳳,而是輔助孩子在無處不有的社會比較中找到他自己的位置,在認清自己的基礎上發現自我、實現自我。

04

  • 孩子在3-6歲期間,自我意識萌芽時期,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最好的時間

父母應該盡量多地將孩子的行為表現與事情本身進行聯繫,而不是過多地和別人進行比較。

比如,我們可以說孩子能夠去上幼兒園了,這是一件特別勇敢的事。而不是說,別人敢去而他不敢去,所以他是膽小的。

父母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變化和成長,也就是說用孩子的過去和現在比較,現在和未來比較。

比如,從前他去幼兒園總是要哭20分鐘,而最近縮短到10分鐘就不哭了,變得勇敢了很多。

這是讓孩子自己和自己進行比較,這樣是在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他能做到什麼,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他自己的成長和變化,他是越來越好的。

  • 孩子在6-12歲期間,交往動機變得很強,也就是說他們會非常重視周圍的人對他們的評價,即使沒有父母拿他們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他們自己也會,學校里,各種比較更是不可能停止,考試分數本身就是最大的比較。

因此,對於父母來說,反而應該減少這種跟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的做法,引導孩子回到自身來,尋找和發現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能力特長,自己的目標,自己的想法。

在每天在學校都被各種比較的情況下,壓力已經很大了,如過回到家裡,父母還在用「別人家孩子怎麼怎麼好」來刺激和批評自己家的孩子,可以想像孩子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低落和憤怒,還有恐懼。

試想在這樣的情緒狀態下,孩子怎麼會深刻地理解到父母在說「別人家孩子如何好」的語言之下那深深地期待和愛呢?

彌補的方式:

1、減少或停止這樣的比較;

2、靜下心來,好好觀察和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放下自己的焦慮和期待,理解孩子他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擅長的是什麼。

當我們一直焦急地想要把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已經和孩子離得越來越遠了,忘記了他實際的樣子,其實也有很多美好等待我們去發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