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打造世界最大「太空神眼」,別說找航母,找小飛機也沒問題

中國打造世界最大「太空神眼」,別說找航母,找小飛機也沒問題

天基偵察系統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軍事戰略資源,特別是運行在距離地球幾百公里到幾萬公里軌道上的遙感衛星,居高臨下將整個地球的每一處角落盡收眼底,以達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兵家至高境界。因此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都在不遺餘力地研製高性能的遙感衛星,試圖搶佔這個至關重要的太空偵察制高點。近期中國的科研人員率先攻克了一項世界級的關鍵技術,並且斬獲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桂冠,這標誌性我國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能力,有望打造出一個前所未有、洞察一切的「太空神眼」。

該項關鍵技術的全稱是「用於對地遙感衛星的先進空間微結構亞波長薄膜相機技術」,普通吃瓜群眾看得都是一頭霧水,不知道究竟是何方神聖。實際上這個名字頗為高大上的玩意兒的廬山真面目卻是相當的其貌不揚,在外觀上跟農民伯伯搭建蔬菜大棚所使用的塑料薄膜沒有什麼區別。那麼它到底有何能耐可以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項?我們都知道遙感衛星當中數量最多、偵察效果最好的當屬光學成像衛星,而光學成像衛星所依仗的核心部件就是高精度的光學鏡頭,要想獲得更高的解析度,鏡頭尺寸就必須做得更大。

以美國現役最先進的鎖眼12號光學成像衛星為例,其光學鏡頭直徑達到2米,在300公里的軌道高度能夠達到小於0.1米的解析度。但是這樣的軌道高度使得偵察衛星的視野變得相當狹小,對同一地區的重訪周期也比較長,因此很難對特定目標實施持續監視。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偵察衛星的軌道高度,比如將偵察衛星送入距離地球3.6萬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此時衛星與地球處於相對靜止狀態,只需要對鏡頭進行姿態調整就可以覆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區域,輕鬆愉快地牢牢緊盯目標不放鬆。

不過軌道高度的增加也對光學成像的解析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鎖眼12號的2米鏡頭如果放到3.6萬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上,解析度就會直線下降到幾十米級別,只能勉強發現、跟蹤類似萬噸級油輪這樣的大型目標。我國在2015年發射的高分四號就是世界上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光學成像衛星,解析度為50米,儘管成像精度不盡如人意,但是首次實現了高軌道凝視對地對海觀測能力,被外界廣泛認為是中國建立反航母監控體系的重要舉措。為了進一步提高地球靜止軌道光學成像衛星的探測能力,就需要直徑更大的光學鏡頭。

傳統的碳化硅鏡頭由於加工工藝和重量體積的局限,目前做到4米的直徑已經接近了物理極限,再放大的話不僅衛星很難承載,造價也將是天文數字。因此一項成本低、結構輕的衍衍射光學薄膜技術便應運而生,當衛星進入預定軌道以後這種表面覆蓋了高強度、強反射塗層的光學薄膜可以像撐雨傘一樣在太空中展開,形成直徑高達數十米的超大「鏡片」,提供超大範圍的高解析度成像效果,無疑是天基光學成像領域的革命性進步。美國從2010年開始實施的「MOIRE」項目,就是打算髮射一顆直徑20米的衍射光學薄膜成像衛星,解析度可達2.5米。

美國原本計劃用這顆衛星監視對手神出鬼沒的彈道導彈移動發射車,但是迄今為止只完成了直徑5米的衍射光學薄膜成像系統地面原理樣機,距離衛星上天還遙遙無期。中國卻不聲不響地走到了前面,在國家重大專項的推動下,不僅在傳統光學鏡頭領域突飛猛進(長春光機所研製出了世界第一的直徑4.03米碳化硅鏡片),衍射光學薄膜成像技術也率先實現了從原理樣機到工程樣機的突破,「MOIRE」項目同級別的國產衛星預計2025年發射上天,進度至少領先美國五年。屆時別說監視航母只是小菜一碟,就是一架小飛機也難逃中國天眼的火眼金睛。(利刃/刻雨無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器正能量V 的精彩文章:

2艘新下水055或將在南海艦隊服役 預計未來成為實力全軍最強
殲6的獨門絕技,研製我國首架垂直起降機,很多軍迷不知道

TAG:武器正能量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