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培養孩子的善意

培養孩子的善意

By Brooke Dodson-Lavelle


作者:布魯克?多德遜?拉維勒

 


The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 , March 5, 2013


至善科學中心,2013年5月5日


 


 


推薦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善待他人不僅僅是變得友好或禮貌,它對我們自己也有好處。這篇文章推薦給大家。---加措活佛






簡介



布魯克在此闡釋了如何應用一種開創性慈悲心培訓計劃,來拓展兒童本身具有的同情心和友善,即使當他們面對所謂的「惡霸」時。


 


作者介紹:


布魯克是埃默里大學宗教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她的工作主要集中於三方面:佛教冥想理論與認知科學的融合,佛教禪修傳播和接收的文化背景,以及禪修如何具體地被應用於科學研究。布魯克是幾項研究的主要導師,其研究旨在檢驗慈悲心訓練的功效,慈悲心訓練以認知為基礎,經過改編髮展後,布魯克把這項訓練提供給在校學生及亞特蘭大寄養制度下的青少年。2010年,她協助開發了認知慈悲訓練的教師培訓項目,如今她仍是該項目的共同指導者。


 

去年我和同事被邀請去給當地一所小學的三年級學生講授一個慈悲禪修課程。在穿過走廊走向教室途中,我不禁注意到學校營造的善意培養活動。牆上的標語寫著「與人為善!」


 


學校似乎早就意識到了什麼,而我也想從側面知道學生是否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助。當我到達班級時,我向孩子們打聽那些標語,並問他們與人為善的含義。


 



 


「與人為善就是友好。」有個小孩宣稱。另一個小孩說:「與人為善就是不吝嗇。」


 


我確信,對他們而言,對朋友友善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我想知道他們能否將這種友善擴展到他人。我問他們能否對一個曾經欺負過他們的人友善。


 


「不可能!」一個小孩叫道。「可能不會。」另外一個小孩說。其他一些孩子對此問題則有點困惑。


 


那一刻我明白我們需要做點什麼。我們中的許多人都認識到了友善和慈悲心的益處,但是怎樣才能學會更友善地對待那些曾經對我們有過不友善行為的人呢?


 


 

培養慈悲心

 


埃默里大學的同事們和我都相信同理心、愛心和慈悲心是人與生俱來的,通過訓練可以有意地將其加深和延展,甚至對那些所謂的「惡霸」。


 


慈悲心既包括對他人脫離痛苦的衷心祝願,又包含時刻準備為他人代受痛苦的意願。它產生於對對方的強烈感情,伴隨著對別人痛苦的感知以及痛苦可以被改變的認識。


 

大多數人會發現對親友很容易產生慈悲心。我們和誰越親近,似乎越不能忍受目睹他們的痛苦。但是,對陌生人,或者那些和我們不一樣的人,甚或曾經在某種程度上傷害或冤枉過我們的人,產生同樣的悲心甚至關心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當看到自己很討厭的人遭受痛苦時,我們即使有,也可能只會有一點點不舒服,甚至會幸災樂禍。


 


 為了學會把我們的慈悲心擴展到更廣闊的圈子裡,包括對那些我們曾感到很難相處的人,我們需要培養公正之心。為了增強我們與別人之間的緊密聯繫感,我們必須對他們產生喜愛之情。為此,其中的一種策略是通過反思別人的仁慈而培養對他們的感恩之心,以及我們是在諸多方面依賴別人才得以生存的認知。公正和喜愛是生起慈悲心的兩個必要條件。


 



 


然而,因為痛苦而感動未必等同於慈悲。有時候親身經歷痛苦可能會讓我們受打擊甚至擊垮我們。因此,培養內在力量和勇氣與培養對別人痛苦的感知是同等重要的。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通過加深對痛苦之因的理解並認識到痛苦能夠被克服而獲得這種力量。當我們意識到有能力改變我們的痛苦時,我們就會獲得改變痛苦的自信和決心。這種坦誠的、具有洞察力和脆弱性的勇敢實踐正是我們所說的自我同情。


 


公正,喜愛和自我同情這三個要素構成了以認知為基礎的慈悲心培訓計劃的依據。CBCT是由埃默里大學的格西洛桑涅吉發展起來的,作為一項長期的慈悲心發展計劃,它起源於藏傳佛教傳統中的修心或「思維訓練」,並包括從逐步訓練心靈具有慈悲心到慈悲心變成自發習慣的系統化練習。


 


此計劃以認知為基礎,是因為它依賴於分析性冥想,它鼓勵我們積極地運用情感和認知評價,排除對別人的敵意和冷漠,與別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和積極的關聯。這種形式的冥想並不僅僅指利用純粹理性或分離的方式來思考某事情,我們還必須使它與自己息息相關。沉思的關鍵在於獲得我們對自己思考方式和與他人相處方式的深刻見解,並通過反覆的沉思和練習加深這種見解,直到對待別人的方式發生轉變。


 


善待他人(這對你也有好處)


 


僅僅抱有善待他人的意願,或者告訴我們的孩子去這樣做,不一定會讓我們變得有同情心或慈悲心(正如僅渴望得到金錢也不會讓我們變得富有一樣)。但是,如果我們開發並培養生起慈悲心的條件,它就會漸漸產生並自然而然地加深。


 


善待他人不僅僅是變得友好或禮貌,它對我們自己也有好處。研究表明,慈悲心訓練不但可以減少壓力,而且能夠自動激活因長期壓力而導致產生了許多疾病的免疫系統,包括抑鬱症、心臟病和糖尿病。但這些益處不只是通過上課或思考如何變得更友善或更富同情心帶來的。這些學習給我們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示之一是:實踐是關鍵——只有定期冥想才能發生真的改變。


 


CBCT訓練也能幫助我們獲取維護和提高人際關係所需的技巧。慈悲心訓練的實踐能增強我們心領神會的準確性,即我們推斷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這對我們建立社會關係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技巧對許多被寄養的青少年尤為重要,他們在過去曾受創傷,或被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形成新的健康的人際關係造成一定困難。慈悲心訓練似乎有助於這些孩子建立內在力量,並獲得對別人敞開心扉與建立緊密聯繫所需的情感工具。


 


CBCT旨在幫助參與者獲得心理靈活性,學會減少壓抑或避免侵入性思維和情感,並增加積極情感和社會聯繫,所有這些可促進應對力和恢復力。儘管CBCT不是專門用來治療創傷的,但我們團隊正在探索其作為輔助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潛在功效。同時我們的隊員也在對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當地一所醫院的自殺未遂者進行CBCT的功效調查。


 


我們也開始探索CBCT在校園內促進親社會性和幸福感的方法。我們團隊為小學生(年齡在5-9歲之間)開發了課程,不僅教他們正念和注意力的練習,而且通過自我同情、公正、同情、喜愛和對別人產生慈悲心的訓練促進其情商和道德發展。我們目前正在評估此計劃對當地一所學校的親社會、恃強凌弱、社會排斥、墨守成規和偏見等行為所產生的效果。


 


我們希望進一步研究有助於我們認識到最有效和正確發展性的方式,以幫助孩子們(及我們自己)學習為什麼以及如何變得更友善,更仁愛和更富同情心。


 


儘管我們還未公布此計劃的成果,但是我們的工作似乎對小學學生們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在課程中花費了大量時間對那些「惡霸」培養仁慈心。計劃開展了幾周之後,我問孩子們如果他們最好的朋友因為對其他同學說了不友善的話而在學校惹上了麻煩,他們會有怎樣的感受。有個女孩說她會感到很難過,因為她知道她最好的朋友是個非常好的人,而且她可能只在確實很心煩的時候才說那樣的話。


 


我明白她的意思——原諒那些和我們親近的人對我們來說當然更容易,因為我們能夠把他們看作複雜人類,他們時不時會做不友善的事情或說不友善的話,即使在內心深處他們確實是好人。然後我問她如果是學校的惡霸對其他同學說了不友善的話而惹上麻煩的話,她是否也會為這位同學感到難過,「嗯,不會,但是……」她停了一會兒說,「我會感到一點點難過。也許她也是因為正好心煩。」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學著與他人甚至惡霸建立關係就像學會認識到他們和我們一樣——想要得到幸福,想要脫離痛苦。了解別人不友善的原因是我們學會如何變得友善的一種途徑。




翻譯:肖師兄


校對:圓徐圓莉





有緣請加我個人微信



長按上圖二維碼即可添加


公益網店


長按識別



所有盈利用於藏地

失學兒童的教育



網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到達我們的微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加措上師語錄 的精彩文章:

最公平的事
一切生命之萬有理論

TAG:加措上師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