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華章:良好習慣始於養成教育
於華章,兒童養成教育領域專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兒童習慣養成教育、教育信息化、家庭教育等。主持或參與了全國婦聯、中國教育學會、教育部等多項重點研究課題,出版「養成教育」叢書、《感知覺統合無器械訓練》等專著,其主持的課題成果轉化項目「好習慣銀行APP」已為全國300多所養成教育實驗學校提供了專業管理工具。
近日,全國養成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在京舉辦了「2018養成教建設國際論壇暨國際感知覺統合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教育專家,共同探討了做好養成教育的方式與方法。
什麼是養成教育?養成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怎樣的作用?如何培育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前我國養成教育實踐有哪些誤區和成熟的經驗?作為國內專業從事兒童養成教育研究的學術組織,全國養成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又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全國養成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副組長、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師大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執行院長於華章,接受了記者採訪。
「好習慣成就大未來,培養孩子好習慣是一門學問」
記者:近幾年來,養成教育越來越多的被教師和家長提及,那麼養成教育到底是指什麼?您在研究過程中有哪些新的發現?
於華章:傳統意義上的養成教育是指培養兒童良好習慣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和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智慧性習慣的培養。而現代意義上的養成教育,還應從更廣的意義上去理解和定義,除了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還要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和方法,培養孩子的「知、情、意、行」,注重孩子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健康心理的養成。
我之所以專註於從事兒童養成教育研究,與我的成長和工作經歷有關。2002年,從北京交通大學畢業後,我開始從事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培訓工作。在此過程中,我走訪調研了大量不同類型的中小學、幼兒園,深刻感受到養成教育對學生成長、家庭和睦、學校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但同時我也發現,雖然老師和家長都知道「習慣決定命運」「好習慣成就大未來」這些道理,但是大部分老師和家長並不清楚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因為兒童壞習慣的矯正和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困難、複雜和長期的過程。養成教育是一門學問,值得每位老師和家長去學習,值得深入研究。於是從2007年開始,我和教育專家、養成教育理論奠基人關鴻羽教授開始了養成教育的課題研究工作。
十年間,我在數百所學校中開展了130餘項養成教育課題研究和實踐,並關鴻羽合作出版了「養成教育」叢書。叢書主要內容包括養成教育的測試、內容和途徑,如何對孩子進行習慣訓練和引導,如何與孩子高效而有藝術的溝通,如何預防和糾正孩子的馬虎、磨蹭、不專心等問題,如何培養預習、聽講、複習、作業、考試等習慣,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習慣和創造力、觀察習慣和觀察力、思維習慣和思維力等。這些理論和實踐方法都是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所需要的。
「孩子的行為問題絕大多數不是病症,而是感知覺統合失調」
記者:目前,養成教育的研究現狀如何?您在研究養成教育過程中感覺有哪些誤區,又有哪些心得體會?
於華章:研究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孩子存在比較嚴重的行為問題,如多動、馬虎,磨蹭、專註力差、挑食偏食等。同時還存在一些心理和能力問題,如反應遲鈍、協調性差、記憶力差、語言表達差、理解力差、自我封閉等。性格也會出現問題,如脾氣倔、愛哭鬧、強詞奪理、膽小粘人、沒有耐心、焦慮、交際能力差等諸多問題。這部分孩子的習慣養成相對比較困難,調整周期很長,因為他們的問題不是單純的習慣問題。很多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沒發現問題,從而使家長誤認為上述表現都屬於孩子的特有性格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比較嚴重的孩子被醫院誤診為疑似多動或疑似自閉,開始使用藥物干預,而藥物治療效果也不明顯,甚至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絕大部分老師和家長對此束手無策。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樣的孩子都有著強烈的向好心理,他們也想有好習慣,想得到同伴、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卻往往身不由己、力不從心。
我看到這些孩子的處境後非常著急,為了能徹底搞清楚並解決這部分孩子養成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在2008年和教育心理專家仝慧琪等專家學者進行了專項研究。結果顯示:孩子的上述問題主要是由於感知覺統合失調造成的,並不是病症,因此醫院是無法檢查出來的,只能通過遊戲訓練予以解決。
記者:您能否概述一下感知覺統合理論的內涵?感知覺統合的好與不好,對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
於華章:感覺統合理論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愛爾斯(Anna Jean Ayres)於1969年首先提出的,1972 年形成了系統理論。具體來說,感覺是對事物信息的收集、儲存,知覺是對事物進行解釋、加工的過程;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認識,而知覺則是對整體性的認識;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在干預手段上,感覺統合主要採用器械訓練,比較適合6歲以前的兒童使用。進入小學以後,如果單純採用器械訓練,忽略了知覺的統合、心理學的融合和思維的訓練,很難產生良好效果。
相對而言,感知覺統合良好的孩子,更加積極、樂觀、陽光、充滿自信,掌握新知識、新技能速度很快;而感知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情緒波動較大,對學習缺乏興趣和專註力,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性格發展。我和仝慧琪研究員通過3000餘名適齡兒童的樣本研究,經過反覆實踐、論證,將感覺統合理論提升為感知覺統合理論,將傳統的器械訓練變成無器械訓練,總結出近300種感知覺統合無器械訓練方法。其中約100種個體及小團體訓練法,100種團體訓練法,並將訓練的有效年齡從6歲擴展到12歲甚至是15歲。實踐證明,通過這些專業的遊戲訓練,可以快速排除兒童的某些感知覺統合障礙,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因此,做好養成教育,要對孩子的心理、認知和行為發展有深入了解,尤其是對感知覺統合理論有了解,這樣有助於明白孩子某些行為問題的背後,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比如,視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就容易粗心馬虎,很難養成細心的好習慣;觸覺敏感的孩子粘人、膽小、偏食、脾氣暴躁、缺乏自信;前庭覺失調的孩子經常弄亂東西,交際能力不好,易衝動,注意力不集中;本體感失調的孩子生活中不知道危險,笨手笨腳,走路容易跌倒,語言表達差,閱讀和理解困難;聽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容易充耳不聞、過耳不入,經常好像沒聽見或忘記大人說的話。從統合失調的問題入手,孩子能更好改進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好習慣銀行幫助孩子儘快養成好習慣,擁有美好未來」
記者:您說過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現在的老師和家長都比較忙,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上往往很難長期堅持,這個難題您有什麼好的破解辦法?
於華章:有了完備的理論和科學具體的方法,還要藉助新技術來更好的實現。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手機APP軟體豐富和方便人們的生活。但是,在兒童的習慣培養這個領域,國內外尚沒有一款專業的兒童習慣養成管理工具軟體,其原因就是因為習慣養成是一個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且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它不是模式化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學術基礎和實驗數據積累,是很難做出這樣的一款軟體的。
針對此種情況,2016年我向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提出申請,獲准立項了「互聯網+養成教育促進學校品質提升試驗研究」課題項目,並擔任項目負責人,項目的主要目標就是研發一款可供老師、家長、學生使用的好習慣養成管理工具。
教育家烏申斯基在論述優良習慣對人一生的意義時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人在一生中都享受著它的利息。」中小學、幼兒園就是孩子們的人生銀行,分數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孩子存儲將來發展所需要的品格、能力和習慣,所以這款APP軟體的名字就被形象的確定為「好習慣銀行」。
好習慣銀行分為教師版、家長版和學生版,功能強大而豐富。對教師來說,不增加教師工作量,是班級管理的金鑰匙;對家長來說,可以綁定學校為學生創建的習慣銀行卡,和學校一起管理孩子的各類習慣,家長也可自主為孩子創建一張家庭習慣銀行卡,通過制定家庭公約,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對學生來說,系統設置了豐富的習慣幣兌換和激勵機制,獎品有免寫作業、免考試、免費夏令營、免費出國研學、免費的學慣用品等。此外,好銀行系統還有習慣幣存儲計息、信用額度內貸款等合理且有趣的機制,還內置了通知、作業、考勤、智能課表等家校溝通模塊,可大大提升學校的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此次養成教育國際論壇上,國內外的教育專家對課題組養成教育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交流和分享,並就未來深入開展國際養成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出了行動方案。教育不分國界,我很願意就國際間的養成教育展開深入合作和交流,也計劃將養成教育專著和感知覺統合無器械訓練法翻譯成英文,並考慮與美國的大學合作,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地設立相應的研究和訓練機構,幫助全世界兒童養成良好習慣,擁有美好的未來。(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貴勇)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