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中國人已經發明一種作戰「雷達」,古人真聰明
在現代戰爭中,雷達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他能夠通過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的空間位置,也就是讓人能夠在遠處監控敵人的一舉一動,若是敵軍有進攻的舉動,便能夠第一時間被察覺,讓人有充裕的時間做出應對措施,事實上,雷達被投入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果要說咱們中國人早在2000年前就已經發明了雷達,你可能不信,當然,就連蠢哥自己也不信,因為咱們的老祖宗發明的「雷達」是打上了引號的,他們只是發明了兩件功能類似於雷達的東西,在那個時候就能夠有如此超前的思想,可見咱們古代中國人的智慧之高。
(二戰雷達)
相信各位都應該看過《葫蘆娃》的故事,其中這二娃就有著「順風耳」的能耐,他能夠在千里之外聽到和看到敵人的動向,說白了,他就是一個活體的雷達,然而動畫畢竟只是動畫,古人們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怎麼可能研製出與雷達有著同樣功效的道具呢?那隻能說「科技不夠,智慧來湊」了!
(箭袋)
咱們先看看年代比較近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被記載於沈括的《夢溪筆談》之中,其中提到的工具非常簡單,也並非什麼高科技產品,而是在戰場上隨處可見的弓箭袋,和玩意有啥用呢?通常情況下,它毫無疑問就是用來裝弓箭的,但若是把弓箭抽空,它就能被用來當做「雷達」,當然,這聽起來有些玄乎,一個破箭袋難道還能監測敵軍動向?你先別著急,待蠢哥介紹介紹這箭袋的用法。
首先,這箭袋可不是裝在身上就能夠有監測敵軍的作用的,士兵們要做的就是用這玩意當枕頭,用《夢溪筆談》的原話來說就是:「附地枕之,數里內有人馬聲,則皆聞之」,這是什麼道理?睡在箭袋上就能監控敵人?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虛能納聲」,箭袋能夠接收從遠處傳來的聲音,從而讓枕在箭袋上的士兵聽到遠處的動靜,起到「雷達」的效果,這方法的確是可行的。
(罌)
不過沈括已是宋朝時期的人,他所記載的「雷達」也並不是咱們中國最早發明的「雷達」,在《墨子·備穴篇》中還提到了另外一種監測敵人的方法,那可是在春秋時期,算起來已經是距今兩千多年前了,在那時候就有人發明了相當於「雷達」功效的道具?說出來你可能又不信,但它就真這麼實實在在的存在於史料之中,在《墨子》中記載道:「令陶者為罌,容四十斗以上,固順之以薄鞈草,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這是什麼意思呢?
(古代城池劇照)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在城池周圍挖一些井,然後放入罌,這罌的大小也有嚴格的要求,必須在四十斗左右,然後再在那罌口鋪上一層薄皮,不過由於年代久遠,這玩意可不能主動報警,最重要的一步來了,將軍還得安排士兵趴在那罌上聽,若是有動靜,就說明有敵軍在附近挖坑道,這樣來達到「雷達」的效果。
其實細心的朋友已經看出來了,這兩種方式其實都有一點像咱們兒時做過的遊戲,就是用一根繩子去穿過兩個一次性杯子,這樣就能夠做出一個簡易的「電話」,道理其實都差不多,不過不得不再次感嘆,能夠在兩千多年前就製作出這種「雷達」用於作戰,咱們的老祖宗們真是太聰明了。
※對宋江最忠心的5個人,僅一人善終,第一名沒上梁山,下場卻最慘
※此女子下嫁自家奴僕,後奴僕稱王,她成賢后,力保國家40多年安寧
TAG:蠢哥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