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為何將一屬下與徐庶相提並論,這則成語故事道出原委

諸葛亮為何將一屬下與徐庶相提並論,這則成語故事道出原委

原標題:諸葛亮為何將一屬下與徐庶相提並論,這則成語故事道出原委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董和傳》,時間是在蜀漢帝國建立前後,主人公是董和。原文如下:


先主定蜀,征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自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干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亮後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先主劉備佔領蜀地後,徵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一起主持左將軍大司馬府日常事務。董和經常進獻切實可行的意見,廢除不可行的規章制度,並與諸葛亮成了好朋友。董和為官以來享受俸祿,在外統領大郡,在內執掌機要核心,一共二十多年,死時家裡沒有兩石米粟的財產。


諸葛亮擔任丞相後,曾經教誨群臣說:「府中設置參謀僚佐的目的,在於集合眾人的智慧,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如果避諱細小的嫌隙便不敢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一切都隨大流,那造成的損失就會更大。如果提出不同意見並進行反覆商討,最終找到了最佳的方法,就猶如拋棄破舊的草鞋而獲得了美玉。



然而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當年只有徐庶面對這種情況時不會迷惑,後來也只有董和做到了這一點。董和在府中工作七年,遇到事情有辦理不周到的,他總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有時多達十餘次,耐心啟發和勸告,一定會將我說服。如果所有人都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又像董和一樣誠懇認真,那麼我諸葛亮也就可以少犯一些過失了。」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諸葛亮所提到的「獻可替否」,意為進獻可行的方法,替換不可行的方法。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中的「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說起董和這個人物,或許不少人不太熟悉,但提及他的兒子,大家一定都知道,那邊是被譽為「蜀漢四英相」之一的董允。董和原本並非劉備的嫡系,而是益州牧劉璋手下的一名官吏。劉備佔據益州後,將董和提拔為掌軍中郎將,與這兩個一起在自己的左將軍府任職。董和突出的工作能力也贏得了諸葛亮的高度讚賞,並將其與自己當年的好友徐庶相提並論。在董和去世後,諸葛亮曾兩次在屬下面前誇讚董和的能力,足見對董和的器重。

參考書籍:《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三國謀士系列之一五五:向來低調的賈詡,卻被迫捲入了一場紛爭
三國謀士系列之八十:龐統的成名,始於一場奇特的林間談話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