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在民國初期: 憤世嫉俗的社會新鮮人之旅

蔣介石在民國初期: 憤世嫉俗的社會新鮮人之旅

原標題:蔣介石在民國初期: 憤世嫉俗的社會新鮮人之旅


蔣介石在辛亥革命爆發時中斷學業返國,到杭州擔任先鋒敢死隊指揮官,強攻撫台衙門,生擒浙江巡撫增韞,又回老家奉化練兵一團,準備擔任大上海的衛戍部隊。可謂青年得志,意氣風發。他的師長是黃郛,滬軍都督是陳英士,陳、黃、蔣三人是在日本拜把盟誓的鐵杆兄弟,金蘭之誼堪比桃園三結義。


有兩位把兄的照顧,蔣介石的前途真是無可限量的。而兩個月前,他還是個每天早上得早起喂馬的士官入伍生,驟然躍升團長,心中自然豪情滿溢。然而,初露鋒芒的他很快就要一嘗政治權謀的辛酸,沒頂於革命同志的內爭之中。


初歷風霜的陶成章案


民國肇建之際,各種革命黨派立即展開激烈鬥爭,浙江的革命黨內鬥主要是同盟會與光復會之爭。光復會首領陶成章是孫中山的死對頭,他原本參加同盟會,對孫中山極不滿意,遍發傳單痛斥其貪污革命捐款、謀害同志與邀功攬譽等種種劣跡,有不共戴天之仇。光復會在浙勢力龐大,陶成章是浙江的當然領袖,但他不以為足,又到上海練兵,擠壓陳英士,儼然有挾浙滬之力與孫中山對峙之意。


當時革命黨以暗殺為風尚,動不動就請人「吃手槍」。傳聞陶成章有請陳英士吃手槍之心,陳英士也不甘示弱。陳英士不單是一位熱血的革命志士,更是「大字輩」的青幫領袖,在上海呼風喚雨。陳英士準備動手的謠言一起,陶成章就嚇得逃入上海法租界的醫院避風頭。陳英士手下打手如雲,沒想到,竟是已經當上團長的蔣介石挺身而出,剌殺了陶成章,為同盟會除掉一個勁敵。

蔣介石的知交楊志春回憶,蔣介石剌陶出自黃郛的煽動。黃郛在辛亥革命時非常激進,曾在滬軍都督的推選會議上率先拔槍,嚇跑與陳英士競爭的上海商團軍總司令李顯謨。黃郛以《三國演義》中許褚擅殺曹操的狂妄故友許攸為喻,鼓動蔣介石應該為了陳英士主動誅殺陶成章,於是蔣介石動了手。


然而,蔣介石的仗義之舉差點給自己造成滅頂之災。陶成章遇剌消息公布時,同盟會諸公彈冠相慶,檯面上卻不肯認賬,反而有意棄卒保帥。同盟會兩大巨頭孫中山與黃興,聲言對陶成章案追查到底,蔣介石命在旦夕。幸得陳英士放水,蔣介石才得以出逃日本。在國民黨同志春風得意、大啖勝利碩果之時,蔣介石冷冷清清地回到東京,孤燈黃卷,研究收復外蒙古的作戰計劃。


國民黨高層領導曾示意,將讓新成立的稽勛局公費保送蔣介石到德國留學,但這只是一個虛幻的承諾,反而耽誤了蔣介石。原本蔣介石可以利用這段空暇完成士官學校學業,但是留德的吸引力太強,他放棄升學士官學校,勤學德文,一心去德國念軍校;又辦了本軍事雜誌《軍聲》,浸淫于軍事學問之中。然而,稽勛局不選送武官,蔣介石未來的妻舅宋子文得到稽勛局公費留學哈佛大學,蔣介石卻只能困居東京望穿秋水。同志如此絕情負義,他真是傷心極了。


初嘗人情冷暖的蔣介石大為悲憤,好交朋友的個性驟變。老朋友郁輔祥在1917年時偶遇蔣介石,發現五年沒見的老友與當年在日本熱熱鬧鬧好交朋友的蔣介石判若兩人:「大約在1917或1918年。他來寧波,住在江北岸一個旅館裡。我在浙江省立第四中學教課,偶然在趙芝室先生家遇著,同在趙家吃了一頓飯,飯後玩撲克。他的態度倒完全改變了。沉默寡言,謹持嚴肅。我笑對他說:『從前你說我態度沒有改變,我想我現在還是沒有改變,他的態度倒是真正改變了。』他聽了微笑不答。」


更糟糕的是,蔣介石在剌激下變得憤世嫉俗,脾氣暴烈,看誰都不順眼,有時竟如同孩童般任性激烈。


搞不定妓女的上海「流氓」


蔣介石在東京閑居將近一年。二次革命前夕,他返回奉化老家。此時正籌備反袁的陳英士急需幫手,又把蔣介石拉回自己身邊。


他對陳英士是忠誠不渝的,但也知道陳英士的兄弟情誼並不真純。只是陳英士的御人之術實在太高明,讓他無法離開陳英士。陳英士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看透了蔣介石的本性。一年不見的蔣介石變得脾氣暴烈、內向偏激、不屑與人交往。但陳英士知道蔣介石的壞脾氣來自在陶案中受挫的心理創傷,然而,蔣介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陳英士對待蔣介石,簡直是以哄小孩的耐性細密照顧,讓對方為他效命。


蔣介石心裡看得非常清楚,但心甘情願地讓陳英士哄著走。在陳英士遇害八年後,蔣介石於一封致汪精衛與胡漢民的信中寫道:「英士待人,不免好尚權術。然其先必事事容納人意,體貼人情,而至最後,則他人必事事悉照英士之本意,而改變其本人之主張,使人尚不自覺,如是待人,不可謂其果善,而人則反感其妙,以弟之愚拙而有今日者,未始非其誘掖之功也。」

陳英士對蔣介石的使用總是適得其所。蔣介石喜歡戰場,陳英士就讓蔣介石在戰場上盡情發揮。1913年攻打江南製造局、1914年赴哈爾濱考察東北戰略形勢、1915年發動肇和艦起義、1916年攻打江陰要塞,每次都是轟轟烈烈的革命壯舉。在此同時,陳英士又刻意把蔣介石給保護起來。內向偏激的蔣介石在交際場上總是板著一張臭臉,對人不理不睬,陳英士就避免讓蔣介石曝露於人情世故中。所以蔣介石對陳英士感佩至深,推為「萬古交情」的至交。


在陳英士的大力推薦下,孫中山成為蔣介石的下一位知遇長官。但孫中山初期對蔣介石的個性認識不深,對蔣介石的使用缺乏如陳英士之細心,使蔣介石經常大鬧脾氣。


自稱研究蔣介石的專家很多,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蔣介石內向孤僻的人格特質,反之,諸多專家指控蔣介石是混上海灘出身的「流氓」。蔣介石是上海流氓之說,起源於中原大戰時期。當時反蔣各派緊抓住蔣介石曾入青幫的傳說,激情抹黑,舉國哄傳。諸如黃金榮還門生帖之類的野史不脛而走,使蔣介石是「上海流氓」之說成為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


其實,蔣介石在上海加入青幫是必然的。當年的上海底層社會七八成是青幫,在馬路邊擺個小攤都得加入青幫。蔣介石跟陳英士在上海乾革命,騎劫肇和軍艦,攻打江南製造局,北京政府通緝有案,腦袋上掛著高額懸賞。蔣介石如果不加入青幫,他在上海下船的第一天就會被抓起來。

學者楊天石摘錄蔣介石在日記里深自懺悔的青樓韻事,描繪蔣介石早年嫖妓好色的荒唐歷史,風靡兩岸。然而,楊天石所摘引材料生動說明蔣介石是一個連妓女都搞不定的孤僻青年。


依據蔣日記,蔣介石在風月場上最大苦惱是經常對妓女動真感情。進出風月場所是在社會上做事必要之應酬。逢場作戲,若動輒對「坐台」小姐動真感情,就會成為應酬場的笑話,所以蔣介石必然是當年上海應酬場的一大笑料。別人嫖妓只是肉慾遊戲,而他是真心誠意到花街柳巷談戀愛,尋求真情慰藉。蔣介石最痛苦的風月經驗,是向摯愛的妓女「介眉」求婚,卻慘遭拒絕,讓他痛苦地認識到「妓女嫟客,熱情冷態,隨金錢為轉移。明眼人覷破此點,則戀愛嚼蠟矣」。他在日記里的風月懺悔,就是一個動輒對「坐台」小姐動真感情的痴情青年,初歷現實之後的深切失望:「無窮孽障,皆由一愛字演成。」


陳英士只是聽之任之,不讓冷酷的十里洋場磨折蔣介石的傲骨。所以蔣介石在上海灘挫磨多年,卻仍能保持其痴傻孤傲的真情本色,無怪蔣介石如此感念陳英士了。



蔣介石的隱士夢


陳英士在1916年5月遇剌。蔣介石挺身而出,冒著被捕風險去收屍,又在自己家中為知己開弔。失去知己的蔣介石運氣很好,他對陳英士的耿耿忠誠感動了許多國民黨同志,包括國民黨的大金主張人傑。在陳英士罹難後,蔣介石仍不改暴烈孤傲的脾氣,在1917年至1924年八年之間,前後憤然辭職八次,每次辭職就氣乎乎地跑回上海或奉化閑居,而張人傑始終慷慨資助經常失業的蔣介石。據一位蔣介石的老鄉回憶,「蔣介石在上海活動的經費以及他個人的生活費用,均仰給於張人傑。由蔣介石經手向張陸續支用的錢,竟達十餘萬之巨。」


資助蔣介石生活之餘,張人傑還是蔣介石追求陳潔如時的介紹人,又應陳潔如之請帶蔣介石下海炒股票。蔣介石炒股失利,也是張人傑代他償款善後。蔣介石另娶宋美齡時,還是張人傑的女兒陪伴陳潔如搭船赴美,代為照料。張人傑可以說是蔣介石的貴人。


張人傑之外,楊庶堪、廖仲愷、胡漢民與汪精衛等國民黨要員也都把蔣介石當成小老弟,卻都為蔣介石的古怪孤僻而苦惱不已。蔣介石的軍事幹才深獲孫中山器重,但孤傲的蔣介石總是鬧脾氣辭職。1923年7月,蔣介石突然辭去孫中山委派的大元帥行營參謀長要職。面對朋友們的勸告,他大咧咧地給大本營秘書長楊庶堪寫封信,說明大元帥行營參謀長這種職務不是他蔣某人的專才,給他這種職務等於是害他,所以他辭職不幹是楊庶堪等人的錯誤。如果要善用他的才幹,必須讓他遠離社會!


「弟決非參幕之才,如必欲弟在幕中辦事,則獲咎於人,貽誤於公,徒見其窘拙而已。如欲善用弟材,惟有使弟遠離中國社會,在軍事上獨當一方,便宜行事,而無人干預其間,則或有一二成效可收。否則誤用其材,且使弟終身自誤,此非弟個人之過,而兄等亦不能辭其咎也。」


找工作哪能以「遠離社會」做為條件呢?蔣介石也太任性了。


其實,大元帥行營參謀長一職的確不適合蔣介石。當年孫中山旗下的各路人馬派系混亂。大元帥的參謀長主要職責並不是制定作戰計劃,而是以高超的交際手段調和鼎鼐。討厭交際的蔣參謀長雖然努力參加應酬,卻無法降心屈志、和光同塵,因此他這參謀長沒能協調各方,倒成了廣東軍界笑話。


當時在粵軍當旅長的莫雄對蔣介石在應酬場上老大不甘願的彆扭模樣印象深刻:「當時的粵軍將領,來自四面八方……將領之間,常常借著各種名義,麕集廣州東堤的酒家或紫洞艇(裝飾華麗,專供飲宴的大船)飲花酒。所謂飲花酒是嫖、賭、飲、吹四門頭混成一塊的夜總會,到了這種場合,將佐們照常就放浪形骸,毫無顧忌。吹大煙、搓麻雀、玩妓女,各適其適,往往鬧到晚上八九時才開席,撤席後還要一直鬧到夜盡更闌才興盡而散。蔣介石是有請必到,每到必早,但是又必置身於一切玩意之外,自己搬一張椅坐到角落裡看書,耐心等待開席,吃完就走,習以為常。這樣在花酒場中,人們就很少去理會他……」


蔣介石是混過上海的!在應酬場上居然自顧自看書,足見陳英士對他的縱容。


孫中山雖然器重蔣介石,但社會不可能為了蔣介石而改變,他的挫折感越來越重,脾氣越來越怪。1921年,蔣介石掛在嘴上的口頭禪是他想離開社會人群,住到無人蠻荒之地「岩居穴處」。蔣介石最要好的朋友、蔣緯國生父戴季陶,曾因蔣的憤世嫉俗與他大吵一架,氣到見面不握手,事後蔣介石專函道歉,表述心跡,說明他很想乾脆脫離社會當隱士:「弟當時只言我的性質暴戾,不適合於世,必離隔朋友,獨居深山荒野之間,或可延長命運雲,此蓋弟因兄平日規戒之言而有感,自恨任性使氣,處世動輒得咎,不如岩居穴處,或可免於隕越,是亦自怨性躁……弟處世之病,在乎極端,故有生死患難之至友,而無應酬敷衍普通之交好,所言如此,所行亦如此,於此則或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感慨。」


脾氣如此怪,除了陳英士還有誰敢用蔣介石呢?蔣介石脾氣雖然孤傲,但生平以「精誠」自詡,即使在最困難艱危之時也絕不會辜負同志。他在信中自稱:「有生死患難之至友,而無應酬敷衍普通之交好」。在一個倒戈背叛稀鬆尋常的戰亂年代,蔣介石的「精誠」實在是太罕見了。最終,他感動了孫中山。孫中山飽經人情冷暖,統御同志手段冷酷,罕有溫情,對蔣介石卻另眼相看。就這樣,孫中山仿效陳英士,將蔣介石保護起來,不讓蔣介石受到社會人情干擾,從而改寫了中國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一夫一妻下的民國,「妾」不叫妾,體面地稱「姨太太」
張學良與日本的殺子之恨:1929年愛子被X光機蹊蹺炸死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