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20年後,我們的孩子要面臨怎樣的階層固化?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20年後,我們的孩子要面臨怎樣的階層固化?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20年後,我們的孩子要面臨怎樣的階層固化?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養孩子,我一直自認為是一個心態平和的佛系家長:孩子快樂就好,不求他將來大富大貴,平安就行,粗茶淡飯也是一種人生。

可是最近讀到的一本書,讓我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們的孩子》

20年後,我們的孩子要面臨怎樣的階層固化?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我們的孩子》

1.階層固化、隔離,階層流動已經停止

這本書的作者羅伯特·帕特南,是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同時也是當代著名的政治學家。《我們的孩子》,是帕特南教授帶團隊,追蹤了107位美國各地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家庭情況之後,完成的調查報告。這項調查橫跨幾年的時間,記錄了大量的案例,向我們展示了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現在,美國社會逐漸形成的巨大階級鴻溝。

其中,最觸動動我的部分是,下層社會家庭的孩子,和中上層家庭的孩子,所享受的教育資源、父母培養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以及在以後的人生中,他們的經濟狀況、職業發展、婚姻關係等方面都收到這些因素的深遠影響。

如果只是這樣,或許你會說,歷來如此,「龍生龍,鳳生鳳」嘛。

但是,書中指出,如今的美國,已經完成了階層流動,「寒門再難出貴子」已經不是「狼來了」式的恐嚇,而是出身處下層社會的孩子們面臨的現實。換句話說,階層已經固化,窮人幾乎沒有出頭的機會。

我們雖然一直都在抱怨高考不公平,但是在國內現實的情況下,這依然是一個相對公平的機會,特別是對家境貧寒的孩子來說,抓住高考的機會,基本上以後的人生都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上大學之後也會有各種幫扶政策幫助他們完成學業。他們將來即便不能大富大貴,至少能保持平均水平線的生活水準。

但是在現在的美國,窮人家的孩子已經無法通過教育翻身。

美國的公立學校和國內不同,面向的是窮人,中上層家庭的孩子一般會進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公立教育資源完全無法和私立相提並論,即便只隔一個街區,窮人區和富人區學校的孩子,也完全沒有交集。

如果說基礎教育只是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那麼高等教育才真正在階層之間划出了涇渭分明的鴻溝。即便沒有見過,我們也都聽說過,美國的大學是需要申請的。然而主流的大學,已經根本不會接受來自公立學校學生的申請。學費「高山仰止」,窮人只能你望而卻步:


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會公布的數字,2017-18學年,四年制公立大學外州平均學費為$25,620,住宿費為$10,800,總計$32,460。四年制私立大學外州學費為$34,740,住宿費為$12,210,總計$46,950。私立比公立大學平均貴差不多$15,000。

這裡的單位是美元。

除了學費,還有生活費、住宿費,更高。


2016-17學年,美國最貴大學的位置被加州的一所私立文理學院Harvey Mudd College所摘得,這所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17年文理學院排名第12位 的學校學費為$52,666,住宿費為$17,051,總計$69,717。第二貴的學校,也是常春藤大學裡最貴的學校是哥倫比亞大學,學費為$55,161,住宿費為$13,244,總計$68,405。排名第三,也是公立大學裡最貴的學校是芝加哥大學,學費為$52,491,住宿費為$15,093,總計$67,584。

2.除了錢,還有教育投入上的差距

前兩年,北京一個高考狀元的話曾經刺痛了很多人: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

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

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很多網友不忿,說這是「拼爹」。可是如今,「拼爹」已經不是貶義詞。家長的經 濟水平、受教育層度、所處的階層、能為孩子提供的教育資源,以及他們在教育孩子上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會成就孩子見識、眼光和格局。

我們剛剛意識到這一點,而在遙遠的美國,則已經是赤裸裸的「階層隔離」。

中上階層對孩子的用心程度,是窮人看不到的。

書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有一位房地產商人,每天都會回家陪孩子一起吃飯、聊天,也非常認真地和妻子一起履行「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的約定。這位商人的小女兒有一段時間不喜歡學校,成績急劇下降。爸爸知道後,給女兒買了一匹她最喜歡的馬,養在自己的家農場的穀倉里。並給女兒轉了一所更適合她的學校,女兒的成績很快回升了。

而越來越多的窮人陷入永遠還不完的賬單,甚至連一份全職工作都無法找不到。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好好照顧孩子,更別提給他們良好家庭氛圍和家庭教育。

3.我們能做些什麼?

看到這裡,如果你還是要問,發生在美國的事情,跟我、我的孩子有什麼關係?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我們如今的發展水平,與美國相差幾十年的時間,這是不爭的事實。歷史的發展總是驚人的相似,更何況活生生的現實已經迫在眉睫。比如我們小時候,哪怕父母之間有收入水平的差異,但是孩子們吃的、玩的、學習的,其實差別都不大,但是到今天,到我們的孩子這一代,有些孩子玩的東西,是其他一些聞所未聞的。我關注好多年的一個博主,身在北京,孩子上的是一年學費30萬的幼兒園,班上有同學說自己家裡有馬,可以隨便騎,一開始他以為就是孩子隨口說大話,直到看到視頻才知道,是真的,家裡不僅有馬,還有一個大馬場……

這已經是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需要面對的現實。怎麼辦?

我想至少有兩條路是我們再艱難也要去努力走的:

  • 提高收入,做好家庭的經濟保障。要什麼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唯有奮鬥,才有出路和保障;你積極進取的姿態和努力的樣子,也會成為孩子的榜樣。
  • 儘可能地給孩子好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給孩子足夠的高質量陪伴和安全感,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有發展成為能力的機會。另外孩子的生活不止是學習課本,閱讀、運動、遊戲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技能。

4.

十幾年前,有一篇文章很火,《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個出身農村的孩子,在上海奮鬥多年,才爭取到了大城市孩子一出生就有的東西。如果現在不驚醒,我們的孩子,或許將來連奮鬥的機會都沒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