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話陳嘉映:為什麼跟他對話,會讓人覺得「我心裡像個黑洞」?

對話陳嘉映:為什麼跟他對話,會讓人覺得「我心裡像個黑洞」?

對話節目《十三邀》中有一期,是許知遠與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對談。在這期節目中,面對這位被譽為當今中國「最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許知遠不再是一場對話的主導者,而更像一位緊張而迷茫著的、期望拿到答案與解藥的學生。在一系列關於時代、社會、歷史與思想的問題之後,許知遠拋出了彷彿早就準備好的問題:我有太多「自我」了,我不喜歡那麼多的自我,我該怎麼辦?

而面對這個個人化的問題,陳嘉映的回答卻代入了每一位觀者:「有時候你得問問你自己,是真的不喜歡嗎?我們真正信的是什麼,喜歡的是什麼?在意的又是什麼?」在我們與許知遠一起思索這一連串問題的時候,陳嘉映卻在繼續拷問鏡頭外的你我:「問出在真實之下的虛偽很難,問出在虛偽下面的真實,更難。」許知遠說,與陳嘉映對話的時候,覺得自己「心裡像個黑洞一樣」。是對自己認知維度的自慚形穢,也是對話語中的啟發的重新思考。

關於對生活與自我的認知,陳嘉映一直在關注。他曾出版了《何為良好生活》一書,探討了「我該怎樣生活」這個貫穿人一生的論題,並且給出了「良好實踐就是目的本身」的結論。在此之後,有許多讀者都曾對陳嘉映問及:該如何理解幸福?怎麼才能幸福?……

陳嘉映老師說,想藉由三聯中讀的平台,首次集中對「幸福」這個問題進行回應。讓我們一同來聽聽陳嘉映老師心中對「幸福」的定義和對「幸福」的疑問,以及在他看來,追求幸福是不是有點兒「庸俗」

* 以下內容,節選自三聯中讀「學會幸福:人生的10個基本問題」精品課總序《何為幸福》一篇。

Q 三聯中讀:陳老師,謝謝您今天來為我們談談什麼是幸福。

A陳嘉映:我先要向諸位說明一聲,我不是來教諸位怎麼獲得幸福的。能不能在課堂上把人教得幸福起來,對這一點,我頗有保留。即使能,也不一定輪到我來教,因為我不怎麼肯定,我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生活。我就來談談,當我們說到幸福,我們是在說什麼。

Q 三聯中讀:那麼在您看來,什麼是幸福?

A 陳嘉映我們的幸福觀念,大面上,差不了很多。一個基本事實是:所有人都希望獲得幸福,有了幸福都不願意放棄它。亞里士多德列舉了一些讓人幸福的東西:健康、財富、好出身、聰明、長壽。你身體健康,工作有成,薪水不低,你夫妻恩愛,孩子出息,那你夠幸福的。一個老年人,一輩子一事無成,兒子鬥毆傷人進了牢房,女兒嫁了人遠走高飛,孤孤零零住在破瓦房裡,誰也不會說他有個幸福的晚年。你問70歲還在靠撿破爛為生的老太太,問她過得幸福不幸福,你顯然是問錯了人。

我們對幸福有大致相通的觀念,這是就典型的情況來說的,這麼泛泛說來,所有人都追求幸福。不過,在這個大範圍之內,什麼最讓你幸福,什麼最讓我幸福,可能有很多差別。對有些人來說,錦衣玉食住大房子最幸福,對另一些人來說,竹籬茅舍,無人打擾讀幾本書,聽聽巴赫,最幸福。要這麼說起來,不僅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也各有各的幸福。

那麼看起來,雖然我們都希望過得幸福,但我們每一個個人,還是需要弄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樣子的幸福。

精品課《學會幸福》的配圖選自朱德庸先生在《三聯生活周刊》連載的《大家都有病》,感謝朱德庸先生的授權及支持。

Q 三聯中讀:我自己覺得自己幸福,不就幸福了嗎?

A 陳嘉映你如果要說,幸福不幸福是主觀的,你欲幸福,則幸福至矣。不是的,至少不完全是,不主要是。幸福指的是一種生活狀態,而不是指主觀心理。你一個朋友,出了一場車禍,妻女遇難,他自己撞得滿身是傷,躺在病床上,你可以鼓勵他挺住,但要求他感到幸福,似乎有點兒過分。幸福不是你這麼一感覺就幸福起來的。

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生活狀態和心理感受差不開太遠。一個人處在幸福狀態中,他主觀上也感到幸福,一個人處在不幸之中,他通常也感到不幸。

我承認也有那樣的情況,一個人整個陷入幻覺之中,有時候,甚至可能很多人,一大群人,同時陷入虛幻的感覺之中。這時候,生活狀態和心理感受就完全差開了,他們生活在不幸的狀態之中,但他們主觀上卻感到幸福。這種情況下,我會說,他們生活在虛假的幸福感之中。如果虛假這個詞有什麼意義,那它說的就是類似這樣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應該做的似乎是認識到事情的真相,認識到自己的不幸,然後想辦法改變這種不幸的狀態,而不是閉著眼睛繼續享受這種虛幻的幸福感。

有時候,我們處在不幸的環境之中,又沒有能力去改變這種環境,這時候,我們也許會想,與其徒勞地去改變環境,還不如去改變自己。不過我想提醒一句,改變自己不一定真比改變環境來得容易,我們並不能咬咬牙就把自己的心理改變過來,改變自己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情,比如說,你去修行,一直修到對什麼都不動心,這種修鍊往往比改變環境還艱難呢。

視覺中國供圖

Q 三聯中讀:幸福不是主觀的,那和別人有關係嗎?

A 陳嘉映我們說到幸福,常會提到的是父慈子孝,夫妻恩愛之類。你有個兒子,啥正經事都不會幹,成天跟幾個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吸食麻醉品,沒錢買葯了就去偷點兒搶點兒。你有錢,住豪宅開豪車,但你還是挺不幸的。為人父母的大概都會是這樣:孩子幸福,他就幸福,孩子不幸,他就不幸福。這一點跟上一點連在一起:幸福不是一個人的事兒,當然幸福就不可能只是主觀的。

我們平頭百姓,固然沒有范仲淹那樣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可能永遠也樂不起來了。但我們也不是只關心自己,我們還關心家人,我們還關心朋友,關心弱勢群體,多多少少,我們還關心自己的民族國家。

從前的人,在這個方面更突出一點兒。古希臘人那裡,一般把一個人的幸福跟他所在城邦的繁盛連在一起。中國古人那裡,一般把一個人的幸福跟他的宗族興旺連在一起。現在我們說到幸福,更多跟個人連在一起,不過,今天的人仍然不完全是原子,幸福仍然不完全是個人的。當然現在都市生活紅塵萬丈,哪怕你是個熱心功名的人,有時候也一定希望躲個清凈,去享受一番獨自一人的清福,那自然另當別論。

Q 三聯中讀幸福真的無所不包嗎?

A 陳嘉映你家養一隻寵物貓,每天吃得飽飽的,你喂它,給它鏟屎,逗它玩,它好像過得很幸福。但即使如此,大多數人還是不滿足於做一隻寵物貓。人類的幸福似乎要求更多的東西。

視覺中國供圖,原圖片標題:Toddler smiling to a cat.

一個幸福的幼兒,跟寵物貓差不多。有吃有喝,有人撫愛,他就挺幸福。現在,這個孩子長大了,十五六歲了,每天吃得飽飽的,別的啥都不學不做,成天窩在沙發里打手游,你會覺得那是一種幸福的狀態嗎?如果讓你自己過這樣的日子呢?

幸福似乎是好東西,人人追求。但是,如果只追求幸福,是不是有點平庸,甚至有點庸俗。寵物貓的幸福生活里,幼兒的幸福生活里,似乎缺點兒什麼。缺的是什麼呢?簡單說,它缺了有所作為。

Q 三聯中讀什麼叫做有所作為?

A 陳嘉映我們說到幸福,首先是從一個人享有的狀態來說的,然而,人不僅要享有,人還要做點兒什麼。我們不要以為,人凡事所要的只是好的結果。不是的,我們不僅希望有個好結果,而且要自己去做點兒什麼來獲得這個結果。我們希望自己得到的東西,跟自己的品性跟自己的行為有點兒聯繫。你希望這個女孩兒愛上你,但你不希望她是因為糊塗才愛上你,你希望的是,你是如此這般的一個男人,所以她愛上了你。

讓寵物貓幸福的,不一定讓人感到幸福。於是,人們想到,實際上,幸福有不同的等級。把滿足生理需求定為幸福的標準,這個標準的確是太低了,但幸福可以把自我實現也包括進來嗎?這是有點兒疑問的。我們這麼問吧:自我實現是不是一定帶來幸福?屈原和諸葛亮,做了他們想要做的,發揮他們的才能,展現他們的德性,但他們幸福嗎?我們好像不會說,屈原過得很幸福,諸葛亮過得很幸福。

我們一開始說,人都追求幸福。現在,我們有點兒懷疑了。也許,屈原和諸葛亮追求的是另外的什麼東西。看起來,幸福之外,人生還有不少別樣的追求。

Q 三聯中讀人生都有什麼追求?

A陳嘉映我們一開始說,幸福是所有人的追求。現在回過頭來看,這話是要打點兒折扣的。「幸福」這個詞,是現代漢語里的辭彙,所謂「所有人」,首先是我們現代人,首先是平民社會中的人。我們平頭百姓,大概一心想過上幸福生活,古人不一定是這麼想的,藝術家也不一定是么想的。諸葛亮要的,是建功立業,梵高要的,是畫出他心底的激情。他們可能也願意過得幸福,但幸福不幸福似乎是次要的,他們追求另外一些東西。

我們再來想想,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哪個主角是幸福的?小說里的主人翁多半不是幸福之人,小說家,詩人,藝術家,他們自己往往也過得不那麼幸福。要是梵高過著幸福的生活,我們大概就看不見他的星空和向日葵了,屈原要是過著幸福的生活,恐怕就寫不出離騷和九歌了。

童話里的公主王子最後過上幸福的生活,童話故事的基本套路是這個樣子的,公主遭遇各種各樣的危險,王子去救公主,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公主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公主後來的幸福生活是什麼樣的?我們不知道,因為過上了幸福生活,故事就結束了,完了。但還不只是因為後面沒有故事可講,是講出來怪庸俗的。王子公主的故事聽起來就是有點兒庸俗。

Q 三聯中讀:幸福是庸俗的嗎?

A陳嘉映我們前面說,少年人幸福、童年幸福,我們說老年人幸福。說到青年人、壯年人,過著幸福生活,聽上去有點兒怪怪的。青年人、壯年人,一味追求過幸福生活,的確顯得有點兒庸俗啊?要是更苛刻一點兒,幸福整個有點兒庸俗,至少有點兒平庸。父慈子孝,夫妻恩愛,挺好,挺幸福,可是,聽上去也挺平庸的。

我們剛才說,我們這個時代是平民化時代,在平民化時代,幸福,大家說得格外多。你也不妨說,平民化時代本來就比較庸俗,至少比較平庸。更有趣之處在於,一方面,我們這個時代格外追求幸福,另一方面,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人,格外把幸福看做庸俗。

「壞蛋」尼采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我們發明了幸福——末人說,一邊說,一邊眨巴眨巴眼睛(語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

那麼,什麼是人生的目的?尼採的回答是:超人。不過在近代哲學家裡,尼采是個異數,大多數哲學家的回答不是超人。那麼,是什麼呢——

如果幸福不是人生的目的,那什麼是?

最後這個問題,陳嘉映老師在三聯中讀「學會幸福:人生的10個基本問題」精品課中給出了他的答案。而正如陳老師所說的,雖然我們都希望過得幸福,但我們每一個個人,還是需要弄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樣子的幸福,還是需要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長按上方二維碼,訂閱課程

11位國內一線

心理學家、哲學家、作家聯袂主講

65+節音頻,800+分鐘身心治癒之旅

耗時900+天,製作並推出

從幸福的意義、管理情緒

和解童年、提升身心健康、面對失落等11個角度

幫助我們再度獲得感知幸福和守護幸福的能力

獲得更好的生活

更有超多課程福利:

2張免費聽課卡

10本心理主題電子雜誌

現金獎學金

打卡全返學費

結業證書

價值480元的實體書合輯

……

-「學會幸福」值得購買的五個理由-

1

主講人陣容權威、豪華

首次聚集11位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台灣大學等名校機構的主講人,國內一流的心理學家、哲學家、作家親聲示教。

*以上排序依課程上線順序

2

內容優質,乾貨滿滿

800+分鐘,67節課,上百個核心知識點,深入解讀人生中不可忽視的10個基本基本問題,構築幸福觀底層邏輯,升級幸福認知體系。

在這裡,你可以更深切地認識自己的內心,更透徹地理解生活:

· 你那麼優秀,為什麼沒人喜歡?

· 越社交,越焦慮,你到底在害怕什麼?

· 童年陰影真的要跟你一輩子?

· 與其無謂掙扎,不如接受命運?

……

這些困擾我們的問題,都將得到解答。

3

沉浸式學習方式

全方位加強知識轉化技能,提高學習能力和實操效果。

·課前預習

課程出品人、《三聯生活周刊》資深主筆陳賽,領讀課前預習,以第一人稱視角,從一個小故事引出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若干問題,引領聽眾帶著問題、帶著思考進入每個主題去尋找答案。

·隨堂心理測量

每位講師在第一節提供一份專業心理測量,在解決問題前更深度的認識自己。

·課後作業實操,社群交流答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文藝復興以降的中世紀哲學史研究
彼特拉克《秘密》中的上帝與自我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