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員夜間看不見甲板如何著艦?美國一黑科技令解放軍眼饞!
眾所周知,航母艦載機的起降,以其難度高、危險係數大,被外界稱為「刀尖上的舞蹈」。在這之中,夜間著艦與晝間著艦相比,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夜間著艦時,飛行員目視參考少、容易產生錯覺、操控技術要求高,對飛行員來說是極大的挑戰。
夜間起降三階段
艦載機夜間著艦的發展歷程可以歸納為起步、探索和成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於第二次大戰結束後。1950年2月,美國海軍完成首次著艦。該階段主要靠信號棒指示、目視著艦,但成功率較低,常導致著艦失敗、機毀人亡。
殲-15 夜間起飛(軍事報道截圖)
夜間著艦的殲-15戰機(軍事報道截圖)
隨著科學技術的提升,艦載機夜間著陸進入了探索階段。這一階段各種輔助設備紛紛問世,特別是是雷達自動精密進近系統的引入,使著艦成功率不斷提高,事故率逐步降低。而到了如今的成熟階段,依靠改進型菲涅爾光學助降系統和新型精密自動引導雷達,艦載機飛行員夜間著艦變得非常「easy」,也讓成功率不斷增加。
某款改進型菲涅爾透鏡光學助降系統構造圖(來源見下圖)
不要動不動搞個大新聞,然後把我們批判一番,這其實都是公開資料
分情況著艦
不過,艦載機夜間著艦流程也並非一成不變,以美國海軍為例,海軍艦載機夜間著艦主要有三種。
正常情況:計算機會給出完美路徑供艦載飛行員選擇,這種情況常被美國艦載機飛行員稱為「針」。因為航母的計算機會在 F/A-18 戰鬥機的平顯上顯示出針尖指示的飛行路線,提示飛行員正確的著艦路徑。
FA-18平顯「針」方法顯示,
特殊情況:若是天氣十分惡劣,或飛行員無法操縱飛機降落。控制中心的計算機可以與F/A-18戰鬥機上的電腦連接,通過自動駕駛儀操縱飛機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飛行員完全不操縱,讓計算機移動操縱桿和油門,實現著艦。
夜間著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一兩句話難以解釋清楚,這裡先提供一個流程
語音指揮著艦:只要是計算機就會有出現「錯誤」的概率,在此情況下,管制員通常會要求飛行員按照航母儀錶著艦系統指示進近,同時根據母艦上雷達探測到的飛行信息與正確飛行軌跡之間的差異,通過語音指導飛行員駕駛飛機上升或下降、左右轉向。
遼寧艦的LSO站位(艦載機降落信號指揮官)略顯局促,這得追溯到俄式航母的的設計問題上
儘管我國艦載機部隊已經完成了夜間著艦的實驗,但與美帝等西方強國相比,仍有相當差距。隨著美帝航母艦載機精確進近與回收的「增強引導綜合控制技術」(MAGIC CARPET)、「新型目視甲板燈陣引導」(Bedford Array)等新技術的陸續啟用,我國艦載機部隊還將面臨全新的挑戰。畢竟,能更快捷,更安全的夜間著艦方式,才是我們能夠彎道超車,實現戰鬥力生成的根本。
※說說輕武器發展史的「多排彈匣」設計
※曾立下赫赫戰功的飛機,居然有英國「血統」,關鍵在軍中服役了50多年
TAG:雷姐武備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