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這個社會對35歲以上普通人要求更嚴格,早已是公開秘密

這個社會對35歲以上普通人要求更嚴格,早已是公開秘密


大多數招聘啟事里,35歲都會被設置成一個分水嶺,用來隔絕35歲以上的求職者。




難怪有報道稱,35歲以上的年紀,處於「永遠被招聘拒絕」的尷尬境地。




在很多人的心底,35歲應該是「逐漸知命」的年齡,這個時期的人們創造力不比以前,做事漸趨保守穩重,同時又深諳職場規則,不太好糊弄,可塑性差。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人到中年,只求各自安好,默默賺錢養家,等自己終於可以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卻不願輕易相信任何人。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幾個老友從外地趕來,相約在一家茶社喝茶聊天。




席間有個做HR的老友M不無感慨地說起了這樣一件事。




他們公司不久前空出了一個財務崗,急需招人填補,老闆給M的要求就四個字,高性價比。




職位在網上掛出沒多久,就收到N封求職簡歷。




其中有一位應聘者的簡歷讓她感慨萬千。







這位應聘者82年出生,會計專業本科學歷,36歲。



按照正常職業發展情況,這位應聘者怎麼也該是中層管理者了,遺憾的是,36歲的她工作經歷異常簡單,從畢業後至今一直在一家國企從事核算崗位,一做就是十多年。





我私底下很同情這位應聘者,一般情況下,類似於這種在一家單位做了十幾年一直是個基層崗位的同齡人,多半是遇到了不得已的苦衷才想起跳槽的。




也許是整個單位效益不景氣了,又或者是自己正慢慢被邊緣化,覺得實在待不下去了。




M話鋒一轉:「但同情歸同情,這樣的人,公司是不會考慮的。」




M繼續分析:




首先,36歲的人一直還是基層崗位,說明這個人這些年在職場中成長緩慢甚至沒有成長;




其次,這個年紀的人多數早就不通過在網上投簡歷的方式找工作了,多數人是通過人脈關係或者獵頭找的下家,足以說明這個人這些年在人脈的累積方面幾乎沒有;



最後,很多企業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多久,哪個老闆願意投資長期關係呢?大家關注的多是短期利益。




聽了M的話,我想起自己經手的很多職業案例,不禁頗有感觸。




去年的這個時候,35歲的諮詢者李萍(化名)向我求助。



李萍是會計專業本科學歷,畢業後的她考到了一家銀行,由於各種原因,會計出身的她在銀行做起了軟體測試的崗位,這一做就是十多年。




前來諮詢的時候,李萍非常後悔自己轉行做了軟體測試職位,因為她發現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愛上計算機,而這種技術知識靠死記硬背下來是非常痛苦的,




她感到非常崩潰,於是下定決心從銀行離職,考取了會計研究生。




結果等她研究生畢業,已經35歲了,去人才市場投簡歷幾乎沒單位搭理,好多大企業基本只招二十來歲的應屆畢業生,35歲以上的只招中高級管理人員。




李萍碰了好多次壁,找工作的條件一降再降,甚至願意從頭做起,但業內人士向她透露,以她這個年紀,真的很難和年輕人競爭!




李萍懵了,她覺得社會對35歲的人太不友善了,她曾經看到過類似的文章,說什麼35歲是坎兒,當時不以為意,還覺得寫文章的人在製造焦慮。




如今焦慮切切實實地發生在自己身上,讓她不得不承認,原來很多文章所說的「35歲危機」並非杜撰!







其實,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一個人在30歲左右大概能達到怎樣的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35歲以後的生存狀態。




有人說,時間的殘忍就在於,它只給你帶來了年齡的增長。




那麼,社會對35歲以上的職場人有怎樣的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微博九年,你還有幾個好友?
哪來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那些目標一直在變的人後來怎樣了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