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之外的雅趣清玩
文房用具除了實用,更多表達的是文人趣味,自古以來,筆、墨、紙、硯是中國人的傳統文房用具,合稱為「文房四寶」。但文人書齋中,為了配合筆、墨、紙、硯之用,還有許多輔助工具,如筆洗、筆格、筆筒、墨床、臂擱、硯滴、印泥盒等。這些各具功能的文房用具與「文房四寶」,共同為文人硯田筆耕,提供了必備之需,同時也為書齋營造出高潔雅逸的情趣。
中國古代文人,非常看重生活品味,作為文人最為私密空間的書房,更因此成為了體現主人格調、品味的地方。
書房內的用具大多小巧精緻,大不盈尺,小不足寸,這些文房清玩,集實用性與把玩性於一體,儼然是現代收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筆格
在書畫創作過程中,或停頓小歇,或換筆調色,這時就需要把毛筆擱置一下。由於筆中含有墨汁,如果隨意放置,可能會污了紙張和毛氈,於是就需要將其放置在專門的架子上。一般稱之為「筆格」。由於形狀不同,山形的,就稱之為「筆山」;插筆的架子,稱之為「筆插」;床形的,稱之為「筆床」,凡此等等。屬於筆的附屬文房用具。
明 青玉山峰筆格
傳世的筆格,絕大多數是明清時期製作的。最為常見的是瓷器製品,有青花、龍泉窯青瓷等種類。明清時期,筆架作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有很多精心匠意之作。除了青花等各類瓷器外,還有銅、玉、瑪瑙、珊瑚、水晶、象牙、琺琅彩、紫砂、石、鐵、木等。
清 銅胎掐絲琺琅蓮紋筆格
清初 紫砂干枝梅筆格
筆格造型多以山巒起伏,能擱得住毛筆為主,工藝與實用相結合。多數筆格都比較小巧,文人墨客常常將其供於几案之上,或把玩於掌中,或與筆墨配套,或獨立欣賞,可遠觀,也可近取,因此,筆格頗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臂擱
臂擱是古代文人在書寫書法以及繪畫時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房用具。古人的書寫習慣是自右至左,一行書寫完畢後,再寫第二行時,字跡往往不能幹透,若有衣袖蹭到,則容易沾上墨跡,影響字跡。因此,書寫時墊上臂擱,則能夠防止墨跡被沾蹭,同時,懸腕書寫易於疲勞,特別是小字書寫時,墊著臂擱,可以給手腕一個支撐點,緩解手臂疲勞。因此,臂擱也稱為「腕枕」,屬於書畫創作與墨、紙相關的器具。
清 芷岩款留青雕山水人物臂擱
這種兼實用與工藝於一體的文玩,它的出現當與古人的書寫用具和書寫習慣有密切關係。臂擱除了枕墊腕臂之外,因常置於書案間,隨手會代用作鎮紙,壓在書畫紙上,以防止輕易被風掀起。這也算是臂擱的替代用途吧。
清 白玉竹形臂擱
紫砂雲紋詩文仿竹刻臂擱
臂擱製作的材料,大約分為:竹類;玉類,有素工、雕工等;木類,也有素工與雕花之分;瓷類;象牙;漆器;石類;金屬類。從材料上說,與筆筒大致相同。
硯滴
研墨所用的盛水器類,有「水注」與「水丞」等等之分,通稱「硯滴」,有別於洗滌毛筆的「筆洗」。
研墨時都需要水,也就需要盛水的容器。從實際傳世藏品看,水滴式樣非常之多,有動物形、花型、壺形以及仿古代青銅器形等等,個別的也有茶壺等轉用者。
宋 瓜楞形水滴
敞口的,以小勺或匙汲水的硯滴容器,稱為「水丞」,宋時稱為「水中丞」,泛稱「水盂」。這類的小水丞,在歷史上出現很早,晉越窯水丞則是較早的青瓷「水丞」。宋代水丞非常流行,其中有的小型敞口可盛水的青銅器、瓷器等等,也被轉為「水丞」之用。
清光緒 素三彩鴨形硯滴
民國 段泥高士聽琴硯滴
水注、水丞都是文人書桌上必備的研墨用具,形式多樣,材質廣泛。常見的有:青銅器、陶瓷、玉器、竹木牙雕、料器等等。
印泥和印盒
漢以前一直使用竹木簡牘,捆綁之後用繩子打結,在結處封上特製的泥塊,並在泥上鈐蓋印章,即所謂的「封泥」,或叫「泥封」。這種用印印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時期。由於當時所用印章在泥上鈐蓋,這種泥質材料,就被稱之為「印泥」。
紙的使用得到普及之後,泥封也就被紙上直接鈐蓋印章的方法所更替。印章在紙上鈐印,材料也就發生了改變,原來的「泥」,被水性材料所替代,起初,使用墨,之後使用硃色,即硃砂類。明以後改為油性,硃色鮮艷,且不易褪色。油性印泥一直沿用至今。
印泥製作頗為複雜,主要原料是硃砂、朱鏢、艾絨、蓖麻油、麝香、冰片等。印泥品種很多,主要有硃砂、朱鏢兩大類。
清乾隆 黃釉粉彩印泥盒
盛印泥的容器,稱為「印盒」「印泥盒」「印泥缸」等等。印泥盒以瓷器為首選,因為他不滲油,容易保存。印泥盒是常用文玩,通常都會置於案上備用,因此顏色、形狀、瓷質,都需要講究,也值得文人花心思去挑選。
關於文房的工具還有筆筒、筆洗、鎮紙、硯屏、墨床等等,以上只是列舉了一部分,以後還會在文章中介紹,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