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富越省:一種慣性下的窮病!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
盧璐說
」彙集60萬優雅中產女性自媒體
了解盧璐的最新動態:
請添加微信:
luludewechat22
優雅,原來是一種生活!
盧璐說
圖片來自網路
2018年9月18日 周二
幾個月前,有個國外歌星來上海開演唱會,我有個外國朋友搞不定網站,就拜託我幫她訂票。
我在網上找了賣家,賣家說這個歌星,在國內不是頂級有名,目前票價在跌。
780的門票可以580買到,朋友一聽立馬付了錢,讓我催賣家出票,早定早有個好位置。
賣家說,操作不是這樣子滴。
這種跌價的票,要等到最後幾天,根據情況才能編排座位。當然,只要錢付了,定下來的區域是不會變的。
我給朋友一說,她馬上又拿了800塊說:「我還是要780的,但我要現在就出票。」
要我說,在同一個區,能差多少呢,一家四口差800呢。
朋友搖頭地說:「等到最後才出的票,一定是同一個區里最不好的位置。看演唱會,本身就是個娛樂。
我本來已經計劃買780的票了,如果能享受折扣,那是意外驚喜;享受不到折扣,那我沒損失什麼。
可為了這突如其來的200塊折扣,失掉了現在能買到的好位置,那我不是便宜了800,而是浪費掉了2320啊!」
逆向思辨,是法國國民教育的基礎。她這麼給我一說,我也真心覺得有理。
我們一共8個人,都付了錢,要求立即出票。
看到我們這麼「不差錢」,賣家覺得有必要鞏固一下客戶關係,他說,我一定幫你們出最好的位置,再次給我說,「下次再買票,一定要來找我哦。」
要真的到了現場,才發現,我們的位置超好。
正對著舞台中間墊高起來的第一排,視線無遮攔,清楚得不能再清楚。
那個晚上,大家都high到不行,那種爆炸上天的快樂,一定能記住很多年。
當時我就在想,這真是一個赤裸裸的消費觀問題。
如果原本預算是580,為了更好的視野和體驗,多加200,買了780的票,那是你能付得起還是付不起,是否有追求更加精緻生活的消費升級。
可原本已經預計買780的門票,大多數人一旦發現有580的門票,就不會再選擇780,
然而卻忘記了全價票附著的立刻出票,位置可選的安全舒適感。這算什麼呢?盲目地被降級?
曾經有一次,我喜歡一條藍色的裙子,等到打折時,發現只剩下紅色的了。
我自己給自己說:「一切都是最好的選擇。」的確,紅色也是好看的,可這個選擇是被動的,並不是自己的第一選擇。
人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計算金錢和利益,希望能夠獲取最大的好處。
可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免費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有價格的,只不過每個商品的價格,都是被分成兩個部分:實物性肉眼可見和肉眼不可見,卻可以體驗到的。
對我來說,購物和消費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所謂購物,就是把錢換成可以抱回家的實物,可以用也可以等著升值,然而消費卻是把錢或其他資源花掉,花掉之後不能再生,因為消費就是一種體驗,目的是為了讓人生舒適。
在今天這個商業社會中,為了刺激自己慾望和保持前進的力量,我們總在說,要給自己限定一個目標,譬如說要買點兒貴的東西,可以奮勇向前。
然而事實上,貧窮的意思不是沒錢,有錢也不代表著富有。十幾年前,那些砸鍋賣鐵,湊齊了首付的人,只能說明經濟頭腦的預測性,這和格局和階級無關。
春節前,我給一個朋友寄了一箱橘子,我寫錯了門牌,中間朋友又出差,等我們意識到橘子沒有收到的時候,已經過了十天了。
我們去查了物流,才發現門牌寫錯了,送到鄰居家了。
鄰居太太發現吃錯了橘子,過意不去,送一瓶波爾多紅酒賠罪。
一箱橘子換一瓶波爾多紅酒也太多了,朋友覺得過意不去,請鄰居來喝下午茶。
周六,鄰居和鄰居太太提著點心,來喝下午茶,進門坐下,鄰居太太脫口而出,「你家好舒服,真暖和。」
我朋友愣了一下說:「我們開了空調和地暖。」他們是同一棟樓裡面,結構完全一樣的兩個單元,地暖是小區配的不是自己裝的。
鄰居先生有點搪塞地說:「我家地暖好像壞了。」然後他們就開始說別的事情,很真心的請教,他們已經在倫敦買了房子,現在對巴黎的房產很感興趣。
因為門對著門,他們熟悉起來,偶然會聊個天,相互借用個東西。
事實上,鄰居家的冷根本不是地暖壞了,陰冷潮濕的上海的冬天,他們家永遠比室外還冷,每次去敲門,鄰居太太總是里三層外三層穿得像個粽子,有時乾脆披著被子。
所以,每次要去鄰居家,我朋友第一反應就是穿滑雪外套,久而久之,如果需要聊幾句,大家都會來她家,因為溫暖而舒適。
房子買了是可以升值的,就算貶值了,總還有個房子。
紅酒和點心買了送人,不僅有面子,而且可以吃,可空調是天天日日的消耗,花了就沒有了,有的僅僅不過當時的一點溫暖和舒適。
同理,其實我也不太能理解,那些咬牙或者不用咬牙都買了最新的Iphone手機的人,為什麼坐下還沒點菜,就先問:WI-FI密碼多少啊?
這個世界上,只有更貴沒有最貴的消費,根據每個人擁有的財富,每個人都有一個消費的範圍。
每個人都能夠咬牙切齒地去購買一個或者幾個超出自己消費範圍的東西,也許是房子,名牌包,車或者手錶,以藉此證明自己能力,可是事實,每個人的消費能力,總是在自己的消費範圍中,才體現得更加明顯。
有的人喜歡吃人均上千的法國大餐,有的人喜歡吃人均20的街頭小面,這是同樣尊貴的事情,因為帶來著同樣滿足的體驗。
可是讓喜歡吃大餐的去吃小面,會委屈得難以下咽,而就算金錢之外,喜歡吃小面的去吃大餐,會心疼得難以下咽,這是同樣冒傻氣的事情,因為帶來的是同樣可怕的體驗。
我們活在一個功利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對貧窮有一種從心裡往外的厭惡和恐懼,都希望捂著鼻子快快走,繞過這個區域,尤其是那些剛剛脫貧的人。
每個人都對富有有一種從心裡往外的崇拜和嚮往,都希望自己能夠攀升階級,穿著正裝吃西餐,人五人六的體面。
事實上,階級和財富本身的關係,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顯而易見,事實上,在越來越細分和複雜化的社會中,階級本身的定義,模糊而含糊,沒有一切兩段的裂紋感。
今年中產階級所有的焦慮和恐懼,最重要的來源是處於對於自身失重的無力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視鏈。
可是任何的歧視,攀比,踩踏,都是有射程的,超過射程之外,就變成了無與倫比的讚譽和可憐。
尤其是在生活已經超越溫飽的城市裡,中產還是非中產,中產還是精英,人生的生活質量的觀念,是一個人的消費觀。
是被動,被影響性消費,還是主動,體驗性消費,在消費中,誰是主角?自己還是金錢?
錢是賺不完的,錢也是花不完的,可人生卻是有限的。
在消費參數中,你最重要的分母是自己人生時間,而不是自己的錢,那麼恭喜,你已經成功晉級。
原來,越富越省:一種慣性下的窮病!在大多數情況起,和有錢的數量,沒有關係
猜你喜歡
被陪睡毀掉的中國媽媽們!
離婚需要勇氣,結婚需要運氣
那些被爸爸寵上天的女兒,後來怎麼樣了?
盧璐說,
曾經一個年輕的女孩給我說,她覺得人生灰暗,她很窮什麼都買不起。我問她,「你想買什麼買不起呢?」
她說了一堆東西,都是大牌奢侈品,因為朋友都有。
無獨有偶,不僅僅是年輕的女孩子,也有不止一個媽媽給我說,覺得做人很失敗,不能送孩子去國際學校,不能帶著孩子去遊學,給孩子買500塊的輔導課和蘋果手機。
而這些朋友們或者孩子班上其他的同學都有。
我越來越覺得,我們活得煩躁和焦慮的根源就在於,每天都在被動的影響中消費,來來去去,我們消費的根本不是錢,而是自己。
比起去拚命賺錢,創造自己美好人生來說,首先要有個剔透和清明的消費觀,這才是讓我們快樂起來的根源。
好了,最後我還想給大家說的是:
在2018年9月22日,(本周六)下午14點30分,我會在上海最美的梧桐路:
安福路187號INDIGO Living
進行上海讀者見面會,歡迎大家前來啊。
報名和諮詢,請加私人微信:
luludewechat22
等你來,親愛的。
※女人的心,真的難以捉摸嗎?
※好書 |30年後,你的孩子憑什麼拼過人工智慧?
TAG:盧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