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這兩年在單片票房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年度總票房不斷突破新高的情況下,電影行業卻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奇怪現象:一邊是票房創紀錄的新高,一邊是資本紛紛逃離電影行業。

而在電影行業投資中也出現了二八現象,二成的電影拿走整個行業80%的盈利,沒有頭部精品內容的公司難以盈利。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上表示,資本已經在撤離電影行業,在未來兩年,中國至少要有3000家影視公司倒閉,甚至可能更多。

王長田先生髮言不久,在明星陰陽合同、偷稅漏稅引發的行業震蕩中,超過90%的影視公司股價呈斷崖式下跌,影視龍頭華誼、唐德、慈文等公司的市值,更是極度縮水,有的甚至不足巔峰時期的20%。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因為包括霍爾果斯在內的幾大影視稅收優惠地區開始紛紛調整稅收政策,一些需要補繳大量稅款的中小影視公司被迫倒閉。受政策波動影響,不少影視項目停工擱置,橫店劇組撤離,影視基地一片蕭條,群演們無戲可接......

這僅僅只是開始。隨著各個上市公司的債務到期的臨近,不久後在影視股上,很可能出現影視公司因債務到期退市,資金鏈斷裂的影視公司宣布破產的情況。

但是,引發行業寒冬的主因並不是因為陰陽合同的曝光,而是這幾年影視行業資本變化的原因。影視產業是一個生產值很小的行業,整個行業現在的總產值一年不過500多億,一些幾千工人的大型製造企業創造的GDP都比整個影視行業總體都要高,這就註定了影視產業嚴重的依賴資本,也是需要大量資本推動的一個行業。

我們通過對影視行業背後的資本變化的研究,似乎能夠對寒冬之後行業會如何走向,找到一個較為清晰的答案。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國有資本時代

經典影片集中湧現

電影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因此電影行業發展也深受政府出台的投融資政策影響,電影市場也呈現出一種從國有到民營的發展歷史。

在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電影完全處在政府的控制中,國有投資成為電影發展的絕對主力。

在建國之後的上世紀50年代末,根據中央對文化行業的發展指示,地方每個省都有一家電影製片廠。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上海長江電影製片廠、崑崙影業公司、文華影業公司、國泰影業公司等8家私營電影企業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一度國內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

隨著優秀影片的不斷湧現,峨眉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等逐漸成為中國當時最出名的幾個電影製片廠。

建國之後的電影從1949年製作第一部描寫工人階級解放的《橋》開始,相繼拍攝製作了《白毛女》《鋼鐵戰士》《上饒集中營》《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我這一輩子》《腐蝕》等優秀故事片 ,以及新聞紀錄片《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漫卷西風》等影片。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電影《白毛女》海報

到1957年,電影管理部門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雙百」方針之後,電影製作已經由每年10餘部提升到40餘部,這一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獎勵了1949~1955年攝製的《南征北戰》《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時珍》《神筆》(美術片)《淡水養魚》(科教片)等69部優秀影片。

在1959年,電影產業在國有資本的推動下,達到了一個繁榮時期,出品了《林則徐》《聶耳》《萬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鋪子》《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題材風格多樣、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統一的影片。

受「左」的思潮衝擊下,加之3年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電影行業出現了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

不過,這種情況很快在1961年得到了改變。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在1961年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

這一舉措使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生產了《甲午風雲》《革命家庭》《紅旗譜》《舞台姐妹》《小兵張嘎》《英雄兒女》《農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楊門女將》等優秀影片,以及《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優秀美術片。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中國電影博物館內展出的電影《甲午風雲》中輪船海戰的模型道具

這期間出現了中國電影發展中長達17年的黃金髮展時期,電影放映屏幕從1949年的400餘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到1965年,國內電影產業共發行放映1213部長短影片。在國家的大力扶持和財政撥款下,這時候的電影產業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可以生產洗印、錄音、攝影、放映機等各種設備、器材,並基本達到自給。

雖然在1965年因為「四人幫」,電影產業陷入凋零,各個電影製片廠再無新作品產出。但1949年至1965年,在國家對電影產業的大力扶持下,中國電影從無到有建立了一個完備的電影生產工業鏈,出品了大量在今日看來都很優秀的故事片,這17年是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發展高潮。

粉碎「四人幫」之後,1977年電影產業開始逐步復甦。在政治上,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之前17年的文藝路線是基本正確的,糾正了文革時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觀點,重申要堅決執行「雙百」方針。

在各個國有電影製片廠獲得大量財政撥款之後,電影產業重新煥發出生機。1980~1984年,中國電影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平均人次在250億人次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快速恢復的新時期 。

有數據顯示,1980年底,中央和地方財政留給或者撥給電影發行放映企業的資金是9.372億元,加上1981年和1982年的留成,根據財政部文教司歷史數據顯示,這時候給電影產業的留成撥款約有13億。

這期間拍攝了諸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優秀影片。

可以說在「雙百」思想的指導下,國內出現了一批現在看來尺度都很大的探索性影片。《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就是得益於「雙百」思想才能製作出品的。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霸王別姬》劇照

1987年「攝製重大題材故事片資助基金」成立後,從1987年至1994年,共投資了6部影片,總投資額為1005萬元。

1991年成立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之後,在1994年投資1000餘萬元拍攝了8部影片,1992年投資2000餘萬拍攝了19部影片。

這期間由於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低廉的票價,再加上人們對精神食糧的渴求以及其他娛樂方式極度匱乏,看電影的人數和票房收入節節攀升。到1991 年達到頂點,這一年中國電影年票房收入達到24億元,人均年觀影10次以上,這個記錄直到2004年才被打破。

可以說,在第一階段電影的國有資本時代,所有影片的製作投資均為各個國有電影製片廠,各個導演和從業人員都是隸屬於製片廠的國家工作人員,觀影人次和市場,在這期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民營和海外資本時代

走向市場化繁榮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同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正式把文化產業列入第三產業,把文化部門由財政支出型部門定位為生產型部門。

這個時期,有限的國有資金已經不能滿足電影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外來資金的補充。在這種情況下,電影業的投融資政策相繼出台。政策的放開促使系統外國有資本、民營,社會資本、海外資本紛紛湧入,電影業的投融資渠道不斷拓寬,中國的電影業開始走向市場化繁榮。

這一決策讓各個國有電影製片廠自負盈虧,民營資本得以進入,電影產業由單純的財政撥款的政府扶持階段,開始進入到全面的市場化階段。

特別是1993年廣播電影電視部出台了《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技術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後,通過一系列的政府政策的指導,對入不敷出的國有電影製片廠實行了破產。可以說,民營資本進入,標誌著文化產業由政府推動變成了市場化發展階段。

在各大國有製片廠向民營資本融資的階段,根據1993年的統計數據,1993年共生產電影154部,民營資本投資、參與拍攝的有81部。

1994年底,北京嘉實廣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華誼兄弟公司也在這一年成立。民營影視公司正式從幕後走向台前。在嘉實文化成立後,先後推出了《影視新幹線》《娛樂特快》等電視欄目,覆蓋範圍超過了200家地方電視台。華誼兄弟則投資導演姜文和馮小剛的電影作品。

這期間很多電影投資是以海外資金為主,民營資本只佔據一小部分。海外資金主要來自歐美日國家和香港地區,比如這個時候大量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電影投資都是來自於此,國外電影資本在這個階段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僅次於國營資本的經濟力量。

比如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上世紀90年代,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合拍片,比如《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菊豆》《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東邪西毒》《宋氏王朝》等影片,此外,像賈樟柯、婁燁等第六代導演拍攝的影片資金不少也來源於海外資金。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東邪西毒》海報

但在這期間因為政策的搖擺,如在1995年,廣電頒布了影視製作機構管理暫行規定,其中第五條規定個人和私營企業原則上不設立影視製作經營機構,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單獨或境與境內組織和個人在我國合作設立經營機構。這一政策,導致民營資本和海外投資方不敢再貿然投資電影業,紛紛減少了對電影的投資。

從1996年開始,電影的數量逐步減少,到199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歷史最低記錄,年度票房只有8億元。

電影產業持續衰退之下,政策又一次推動了民營資本進入電影產業。1996年3月23日,全國電影工作會議在長沙舉行,提出推進影視一體化,拓寬電影資金渠道等四項政策。

這種情況下,民營影視公司紛紛成立。1996年,北大華億影視文化公司成立。1997年,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博納文化公司成立。

不過在這一時期,民營電影公司只能參與聯合投資,憑藉資金參與到電影的拍攝中,只是一種單純的盈利行為,這時的電影產業對於民營資本來說還不是一個可以完全進入的成熟產業。包括當時《甲方乙方》這部電影,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出品方是1997年由國有資本成立的紫禁城影業。

1997年的《有話好好說》則由新成立的民營公司華億發行,影片口碑非常不錯,華億也獲得了不錯的投資回報,這是民營電影企業第一次獨立參與電影的發行。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有話好好說》海報

之後的電影政策改革是對民營資本逐步放開的過程,加大電影產業的融資能力,電影產業開始在這一段時間掀起去國有化進程。

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科學地區分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明確闡述二者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辯證關係,強調「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強調要「把文化產業作為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方面」,這一決策是監管部門對於電影產業深化改革,明確以市場為主的意見性指導文件。

有數據顯示,2000年到2004年,國有製片廠出品的故事片比重由75%下降為53%,同一時期,社會力量獨立或聯合出品故事片的比重由25%上升到47%。

這一時期,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在市場上開始出現分化的趨勢,國有資本資助的基本上是帶有紀念性質的主旋律影片,而民營和海外資本則主攻娛樂片和商業片領域。

在2000年到2006年國產電影票房收入前十名的電影中,民營和海外投資的影片開始成為主導力量。比如在2000年,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民營和海外投資的影片佔據了7部;2001年,排名前十的影片,則佔據了8部。

這一時期的電影,大部分呈現都市百姓的生活狀態,此外還有部分體現中國當代風貌的小成本文藝電影。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地產資本時代

熱錢推動進入膨脹期

雖然早在1996年,遂寧市北興房地產公司就以1102萬元的價格「獨家買斷」一座地級市兩台一報的創收性欄目,但地產資本真正進入電影產業,則是中國加入WTO後,在電影方面承諾外資可以投資改造經營電影院才開始的。

在政策上的表現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之後,廣電從政策上放開民營資本進入電影的發行領域,首批批准了7家民營企業可以發行國產影片。

而讓房地產資本最看重的是,2002年拉開了院線改革的序幕。電影院屬於可以流通經營領域,在房地產看重影視產業的文化品牌宣傳性的情況下,地產資本大量的進入了電影產業。

2004年,萬達集團利用自身的地產優勢和資金優勢,外加華納兄弟的影院品牌,在天津萬達廣場開設了第一家影院——華納萬達影院,保利集團則是聯合博納文化公司成立了保利博納集團。

萬達更是在2005年經總局批准,成立了萬達院線,如今成為國內第一大院線。萬達集團也實現了由單純的房地產企業轉型為文化地產集團。

在萬達城的設計中,把購物中心、創意休閑街區、影視主題公園、酒店集群以及寫字樓集合在一起,打造城集文化、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巨型「消費王國」,電影院則是萬達城核心的流量入口。

更為吸引地產商的是,以文化開發的名義,可以以相對較低價格拿到土地。比如萬達,在建成萬達廣場,通過電影院、購物中心吸引流量,從而拉升地價,然後以賣公寓和寫字樓的方式快速回籠資金。萬達就是靠著這種商業模式,短短几年間就在全國興建了大量的萬達廣場,成為中國商業地產的龍頭企業。

在萬達的帶動下,有73家房地產企業開始進軍電影產業。因為這一階段中國房價的飛漲,房地產企業攜雄厚資金進入電影行業後,電影行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膨脹期。

保利集團與博納合作,大力開發院線地產,2014年保利文化在香港上市,2017年拿下星星文化旗下已開業的21家影城,到2017年底,保利影院已經布局全國31城,擁有超過70家院線。

恆大集團布局文化產業,成立恆大文化集團,主打院線經營業務。在2017年底,恆大院線累計開業影城106家,共計銀幕735塊,已覆蓋除西藏之外的全部省份和直轄市。

泰禾集團成立泰禾影視投資建設泰禾影城,華潤置地組建萬象影城,葛洲壩地產與英皇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地產資本大量投建院線,使得中國電影院的銀幕數量也開始了飛速增長。有數字統計,2005年全國大概有3000塊銀幕,2010年僅一年,全國就增加了1533塊銀幕,是2005年前總量的一半還多。到2012年底,全國銀幕數量已經從2002年的1845塊飛漲到13118塊,其中2K數字銀幕超過1.2萬塊。在地產資本需要院線引流的情況下,中國電影院線建設走在了世界前例,主流影院全部實現了數字化放映。 2017年,全國新增銀幕9597塊,總銀幕數量達到了50776塊,成為全球銀幕數量最多的國家。

快速增長的銀幕數量需要大量的內容作為支撐,供給關係則推動了電影內容製作數量的飛速增長。

從2002年中國電影產業進入全新的快速發展期,開啟了商業大片時代。從《英雄》到《無極》再到《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單片票房不斷刷新著之前的記錄。到2004年,國產電影票房首次超過進口片,2004年總票房達15億元,國產電影佔據了55%。

自2003年中國電影全面推進產業化進程以來,國產電影從2002年的100部上升到2009年的456部,年票房從2002年的不足10億元到2009年的超62億元,增長速度全球第一,總票房擠進全球電影市場前十。

電影內容的瘋狂增長,也給中國電影產業帶來諸多問題。戴錦華教授在2011年接受採訪時,毫不留情的指出中國電影被錢噎住了,每年有70%的電影無法上映,資源被大量的浪費。

地產資本大量進入電影行業的同時,受限於房地產企業對電影製作的流程和文化價值的理解,這時多以投資效益回報率作為一部電影好壞的評價,房地產式的管理方式導致電影產業投資急功近利、熱錢泛濫,電影製作求量不求質,這種情況下,中國電影市場開始出現大量爛片。

地產資本進入電影產業之後,還帶來了保底發行模式,而「對賭」方式的出現,給電影發行市場帶來諸多隱患。電影《大腕》里就有其對房地產行業的價值觀的部分體現,在影片結尾從精神病患者口中說出了「不求最好,但求最貴」的頗具諷刺性的口號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電影《大腕》海報

在地產熱錢紛紛進入電影行業之後,其他行業的熱錢也多以個人投資的方式湧進電影行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煤炭領域的熱錢,被影視行業嘲諷為「煤老闆」。

這種情況下電影行業雖然迎來了快速發展,但也因為熱錢過多,顯露出各種問題,集中體現是,不少電影製作人心態浮躁。

知名編劇汪海林在2018年7月某個電視節目接受採訪時,表示十分懷念那個以「煤老闆」、地產商為主要投資商的時代。他在節目里回憶,那個時候談劇本都是和「煤老闆」、地產商在按摩房裡談,分分鐘就能拉來投資。並在談話里炮轟互聯網進入影視行業,說互聯網外行指揮內行,不如「煤老闆」、地產商。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汪海林微博截圖

回顧整個地產資本在影視行業泛濫的時代,這一時期是中國電影快速發展的時代,銀幕數量快速發展,開啟了商業大片的風潮,地產資本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仍功不可沒。 不過,因為受房地產企業的價值觀體系影響、熱錢泛濫,也是造成中國電影爛片橫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互聯網資本時代

全面滲透產業鏈

進入互聯網時代,雖然早在2005年流媒體平台就已經開始在全球出現,在中國也出現了優酷,土豆和56等在線視頻網站。但這個時期,互聯網行業自身也缺乏資金,更多的只是成為電影的在線播放平台。

由於影視製作的風險太高,在線視頻網站在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真正進入這一行業。

樂視是第一個進入影視內容製作的互聯網公司。在2012年樂視網進入影視行業後,大量購買影視劇版權,成為擁有版權最多的視頻網站。另一方面,樂視還積極開發在線流媒體平台樂視網,甚至曾一度超越土豆,與優酷比肩。

在互聯網越來越需要跨界,需要內容作為其流量入口的時代,各個互聯網公司緊隨樂視,紛紛進入了影視內容製作領域。

完美時空、盛大網路、騰訊、百度、阿里全面布局影視行業,以各種符合自身業務的切口進入影視產業。在地產資本和互聯網資本的熱錢推動下,一時之間,電影行業似乎成了風口上的豬,甚至有行業人說,「只要有劇本大綱就能拉來投資」。

與房地產行業將影視作為其文化地產的補充不同,互聯網資本是全面進入影視領域,從電影製作、宣發、在線售票、再到院線,從原創內容到衍生品市場,可以說電影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看到互聯網資本的身影。

互聯網的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免費」,互聯網企業的前期主要戰略就是通過免費和補貼等方式培育市場,升級服務體驗,快速做大做強。因此,互聯網資本用這一方式或理念進軍影視產業,發展速度驚人。

在201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博納影業的總裁於冬就曾預言,「未來的電影公司,電影產業都將為BAT打工」。

博納方面沒有說錯,互聯網行業始終對文化行業充滿了野心,只要有需求,等時機成熟,互聯網行業就會毫不猶豫的進入影視產業,讓電影產業的內容成為互聯網內容的一個補充,更有甚者,有互聯網企業試圖通過互聯網化的思維、技術,改變傳統的電影產業。

從內容角度講,這是因為影視文化產業對互聯網有極強的互補性,再沒有什麼能比一部十幾億人觀看的電影,更廉價更容易獲取流量的方式了。

事實上,美國矽谷在影視行業的發展方面就早已經給國內互聯網企業指明了方向。

早在2000年,美國在線就以190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時代華納,組建了新公司「美國在線——時代華納」,這是被華爾街認為是「成功的一次併購」。美國在線的海量用戶和時代華納的優質內容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將產生的是質的變化。

2008年,亞馬遜開始進軍在線視頻平台,其Prime Instant Video開始為會員提供原創內容,並作為亞馬遜會員服務的一部分。2010年,由亞馬遜副總裁親自負責這個項目,將這個項目號稱為「未來電影工作室」。

這兩年,谷歌和蘋果公司也紛紛成立電影公司,投入到影視的製作領域之中。

在國內,百度2012年先是收購了愛奇藝,2013年再以3.7億美元全資收購PPS視頻業務,愛奇藝和PPS合併。百度手握百度文學、遊戲等IP資源,依託百度地圖和搜索入口,享有流量和大數據優勢。

阿里巴巴先是在2014 年毫無預兆地收購了文化中國成立了阿里影業。2015年,又以45億美元收購在線視頻平台優酷和土豆。第三方售票平台方面,2014年上線淘票票業務,阿里影業在2018年將其更名為淘票票,自此開始瘋狂砸錢培育淘票票的市場。

阿里除成立阿里影業之外,還在行業內大量投資其他電影公司,早在2006年阿里就投資了華誼兄弟,之後入股博納、光線等大量影視公司。在電影院線,阿里也曾以10億元入股大地影院,之後更是入股萬達電影,涉足電影產業上下游。

騰訊則先是從騰訊視頻開始,此後成立了騰訊影業和企鵝影視。第三方票務平台則擁有貓眼和微影時代,收購電影製作公司新麗,等等。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騰訊投資部分影視企業整理

在院線方面,騰訊入股萬達影業,通過微影時代投資了中環影城、比高影城。相比阿里,在原創內容方面,騰訊早在2015年就收購盛大文學,成立閱文集團,幾乎壟斷了國內80%的網路文學IP資源.....騰訊同樣擺出了進入電影行業的戰鬥姿態。

相比地產資本,互聯網資本更深入的介入到了電影產業的每一個環節,對電影行業進行了更深度的開發,也是在此情況下,電影單片票房開始不斷地增高,單片票房動輒幾億的電影已經屢見不鮮。

在這一時期電影票房雖然快速增長,影視產業的亂象也頻繁爆出,眾多影片以商業回報為導向,使整個行業的價值導向產生了偏移。在國家「有虛轉實」大的背景下,互聯網資本開始熱潮退卻,為電影產業留下一堆問題。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國有資本的逐漸回歸

或推動電影工業化

十九大報告中對於文化產業明確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要求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2018年1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將從全國5萬多個影廳中選出5000個組建人民院線,專門用於播放主旋律電影,並且採取組織觀影,優惠票價,給予政策或資金扶持和獎勵的方式,保證人民院線的政策放映。

這5000個簽約影廳一經成立,即成為國內第二大院線。

2018年3月,中共中央下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隨著中央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深入,將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電影管理職責劃入中央宣傳部,表明電影將回歸文化宣傳責任,成為國家形象和政策的代言人,一定程度上弱化娛樂和文化屬性。

2018年國營八一電影製片廠被裁撤,但在2018國發第23號文件中,卻表明了國有資本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23號文件關於國務院關於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中,說明了通過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構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主體,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現國有資本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實行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

而在2017年,按照中央確定的文化發展改革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一系列廣電政策相繼出台,以價值引領堅定文化自信,全方位指引和規範行業發展。

事實上,早在2002年,政府引導基金就已出現,到目前全國設立引導基金千餘只。根據投中研究院的統計顯示,截止2018年6月底,國內共成立1171支,總規模達58546億元。其中2012年至2017年,引導基金數量增加987支,年複合增長率45.47%。

細心者可以發現,這幾年成立的各類文投基金為政府直接或間接參與,對文化產業或者相關領域有扶持效應的產業投資基金。

2017年9月20日,總規模為50億元,成都市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等共同發起的成都音樂文化產業基金成立。

2017年9月12日,由廣州市城發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市屬全資國有企業共同出資設立的廣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正式揭牌。

除了這些,山東省設立了一隻總規模10億元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扶持動漫遊戲、影視製作等文化產業。廣東亦設立了省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主要服務於廣東文化強省綱要提出的六大服務業。

北京華控匯金投資管理公司則與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機關服務中心合作成立了北京國新華控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並發起建立了一隻規模在20億至30億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而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則是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財政部、中銀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和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公司聯合發起,在成立的10年間,已經投資了新華網、中國出版傳媒、中投視訊、百事通、萬方數據、歡瑞世紀、開心麻花、華視、微影時代、芒果TV、洛可可、蜻蜓FM等公司,還參與投資了電視劇《平凡的世界》、電影《絕地逃亡》和《梔子花開》.....

其設立目的是以政府為主導,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相關領域,既要注重投資的經濟效益,又要重視文化產品對人的價值觀念、思想品德、心理素質以及科學文化素質的影響,引導正確的價值導向。

影視行業寒冬是否已然來臨,誰又將是下一個金主?

《平凡的世界》海報

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下,這一系列舉措,顯露出國有資本重新回歸影視產業,並將作為影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引導影視產業承擔起文化宣傳、開拓主旋律電影製作放映,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任,影視方面也將一定程度弱化娛樂性。

縱觀影視資本變遷的歷史,資本的流動趨勢是由影視產業的回報率決定的,影視產業的資本回報率高於社會資本平均利率時,資本必然會流向影視產業。影視產業資本到現在逐步已經形成了一個全面、多元化的投資格局,影視產業在各種資本湧入的情況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中國電影工業也開始了長足的進步。

在去除熱錢、嚴厲監管行業亂象的舉措下,國有資本重新回歸電影產業將為保護影視產業,推動電影工業化,生產精品文化邁出重要一步。

在影視產業供給側改革推進去產能之下,雖然行業整體熱錢減少,但資本必將流入頭部內容資源,電影製作則會更理性,電影行業人才將會變得更搶手。這將會有效杜絕電影行業因為人員混亂出現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讓真正的人才得到更多的拍攝機會,鍛鍊出精幹的電影製作隊伍,製作精品電影,打造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規則化之路。

中國進口片票房佔比的逐年下降,表明了中國文化軟實力在逐步提升,《戰狼2》《紅海行動》票房記錄的出現,表明電影的娛樂屬性和價值觀宣揚對立而統一的結果,主旋律作為引導,娛樂電影作為補充,這種社會主義特色恰恰是中國電影持續保持活力的因素。

2018年,不是影視行業的寒冬,而是影視行業開始了轉型之路。沒有製作能力、沒有自有人才團隊的皮包影視公司,都將面臨出局。只有握有充足資金和製作符合市場需要、人民群眾喜歡的電影公司,才能在這個行業長久的生存下去。

參考文獻:

《中國電影市場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力評估》

《中國電影發展史》

《中國電影年鑒》

《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錄》

《中國電影面對入世的選擇 》

《中國電影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力評估》

《文化產業學概論》

《中國電影產業史》

《季洪電影經濟學》

《中國電影投融資政策發展研究 》

《中國民營影視發展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