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宮頸糜爛」不可怕,不是病!

「宮頸糜爛」不可怕,不是病!


「宮頸糜爛」不可怕,不是病!

一聽到「宮頸糜爛」,人們會本能的緊張,覺得都糜爛了肯定是很嚴重的疾病了。

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宮頸糜爛」是一種病理改變,甚至是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發病的高危因素。但「宮頸糜爛」聽著很可怕,其實他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宮頸糜爛?沒有這個病 !病名已取消

早在2008年出版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中,已經取消了「宮頸糜爛」這個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


「宮頸糜爛」不可怕,不是病!

因為醫學發現,「宮頸糜爛」其實是一種生理性改變,只不過是由於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外移,與宮頸管外表的復層鱗狀上皮相比,色澤更鮮紅,看似「糜爛」而得名,但只要沒有不適癥狀,比如白帶過多、外陰瘙癢或下腹墜脹不適等,通常不用治療。


「宮頸糜爛」不是病

宮頸上有兩種細胞——鱗狀上皮細胞(以下簡稱小鱗)和柱狀上皮細胞(以下簡稱小柱)。

小鱗和小柱同在宮頸上的「鱗柱交界區」,並且,他倆處於動態的平衡,類似你進我退,你退我進的關係。受雌激素影響,雌激素低的時候,小鱗進,小柱退;雌激素高的時候,小鱗退,小柱進。而我們觀察到的所謂「宮頸糜爛」,正是小鱗退,小柱進的情況。也就是說,在此種情況下,柱狀上皮細胞佔據了更多的「領地」。並且,柱狀上皮細胞的外觀不太美好,看起來就像「糜爛」一樣。

所以,所謂的「宮頸糜爛」,只不過是長得不太好看的一種細胞,佔據了宮頸的大部分面積而已。

「宮頸糜爛」不可怕,不是病!

「宮頸糜爛」意味著宮頸癌?

宮頸柱狀上皮外移,和宮頸癌沒有直接關係,只是宮頸癌好發於宮頸柱狀上皮與鱗狀上皮交界的部位,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持續性感染,才是引起宮頸癌的元兇。而有沒有這個感染,並不能從「宮頸糜爛」的程度上判斷,有的宮頸很光滑,但照樣是感染陽性的。

換句話說,宮頸癌或者癌前病變可以表現為「宮頸糜爛」,但只有由HPV感染導致的「糜爛」才會發展成為宮頸癌!


如果檢查發現「宮頸糜爛」樣改變,需注意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情況。

生理性糜爛

生理性糜爛,是由於女性內分泌因素,生理狀態下受體內雌激素影響,宮頸管內柱狀上皮移位(外移),婦科體檢時,外觀宮頸呈現「糜爛」狀態。在排除宮頸癌及宮頸的炎症外,考慮為生理性柱狀上皮異位,一般是不需要處理的。

病理性糜爛

病理性糜爛,是子宮頸慢性炎症的一種類型,屬於婦科炎症,只是炎症發生在宮頸上,他主要表現就是白帶增多和腰酸等,有的則沒有任何癥狀。病因是各式各樣的,如: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HPV(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等生物因素;人流、分娩、手術等造成的宮頸損傷;性活動過早、性伴侶過多,不潔性生活、性生活過度頻繁等。


「宮頸糜爛」需要治療嗎?

當無病原微生物感染時,「宮頸糜爛」無臨床癥狀,或僅表現為分泌物增多,不需進行治療,以下建議,供參考。

(1)<30歲,對於單純、表淺「糜爛」多為生理性變化,不必特殊處理。

(2)>30歲,或顆粒型「糜爛」、不對稱「糜爛」、有接觸性出血、宮頸硬度不同,應作宮頸病變三階梯篩查,除外宮頸病變。如果沒有宮頸病變,也無明顯不適,建議定期複查。

(3)顆粒型或乳突型「糜爛」,如出現白帶增多,外陰、陰道瘙癢等炎症癥狀,應進行治療。在除去宮頸癌的情況下,多主張行物理治療。

(4)物理治療方法較多,但治療原理相同,療效相近。關鍵是掌握正確的適應證,規範操作,注意圍治療期處理。

(5)由於「宮頸糜爛」與宮頸的癌前病變或者宮頸癌在肉眼檢查上很難區分。因此,對於「宮頸糜爛」,在進行治療前都需要先做宮頸防癌檢查排除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因為早期宮頸癌也有「糜爛」現象。

「宮頸糜爛」不可怕,不是病!


定期宮頸檢查很重要

宮頸的定期檢查很有必要,不是為了預防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而是為了預防宮頸癌。

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感染有關,有些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在宮頸鱗柱交界區持續感染時,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宮頸癌自從有了宮頸刮片以後,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關鍵就是提前預防和治療。

目前建議:21歲以後的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檢查,必要時聯合作HPV檢查,如果連續3次HPV和宮頸刮片檢查都陰性,可以間隔時間延長到3年檢查一次,70歲後仍偶有宮頸癌發生。

總結:「宮頸糜爛」聽著很可怕,其實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生理現象,如果宮頸沒有其他疾病,「宮頸糜爛」是不需要治療的。


(來源:健康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醫生的小紅書 的精彩文章:

請你花幾分鐘時間,聽聽身上這8個器官的「哭訴」
你不知道的放射檢查,別再自己嚇自己了,最全放射疑問解答

TAG:馮醫生的小紅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