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上個世紀上半葉,日本侵略者為吞併中國,派出情報人員以探險和學者的名義,拍攝大量中國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於1924年至1944年間出版成《亞東印畫輯》,總計2000餘張,而《亞細亞大觀》總計1891張,這些照片的很多景觀和人文瞬間早已消失,對我們了解民 國時期的中國,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為讓更多人回望祖輩生活過的華夏大地,《圖游華夏網》特別製作《老照片中的華夏》系列圖記,本篇照片均來自山西朔州地區。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細亞大觀172回第1張(1938年9月出版),在應縣佛宮寺木塔上遠瞰應縣的縣城全貌,應縣歷史悠久,戰國時期屬於趙國,唐朝末年設金城縣,後設置應州,取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之意。片中城牆繞城,隱約可見城樓,城外沃野,城內民居井然。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細亞大觀172回第2張(1938年9月出版),應縣佛宮寺內的釋迦塔,也就是著名的應縣木塔,建於遼代的公元1056年,至今已有九百餘年的歷史,是我國存世最久的木結構塔。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細亞大觀172回第3張(1938年9月出版),釋迦塔的近景,倒映在水中,氣勢巍峨,塔高為67.31米,共五層六檐,平面為八角形,全為木製榫卯結構,明成祖朱棣曾登臨塔上,親題「峻極神功」。1933年,建築學家梁思成慕名而來考察,感慨不已:「我到鎮西五英里外時,正是落日時辰。前方几乎筆直的道路盡頭,兀然間看見暗紫色天光下遠遠閃爍著的珍寶:紅白相間的寶塔映照著金色的夕陽,掩映在遠山之上。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築師,不知名的匠人。」並告訴林徽因:「塔身之大,實在驚人,每面開三間,八面完全同樣。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幾體投地的傾倒!」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細亞大觀172回第4張(1938年9月出版),位於釋迦塔一層的釋迦牟尼佛造像,與其它地方的佛像差異明顯,其唇上留有鬍鬚,雙耳的耳垂中空,有著強烈的遼代契丹人風格。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細亞大觀172回第5張(1938年9月出版),佛宮寺釋迦塔內的佛教壁畫。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細亞大觀172回第6張(1938年9月出版),佛宮寺釋迦塔內石雕柱,蓮花台的造型,托舉石盆,邊緣雕刻有花草和文字,非常精美。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細亞大觀172回第7張(1938年9月出版),位於釋迦塔前,建於明代的鐵獅子。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細亞大觀172回第8張(1938年9月出版),佛宮寺內的石塔,一層層的蓮花台,中間的石柱刻有佛像。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細亞大觀172回第9張(1938年9月出版),位於應縣城內的石獅子,建於何時已不可考,經過歲月的風霜雨雪,早已斑駁不堪,不過其雄姿仍存。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細亞大觀172回第10張(1938年9月出版),位於應縣寺廟內的八角石塔。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東印畫211回第6張(1942年2月出版),佛宮寺前,平地上,一隻黑狗正在覓食,右側的蔭涼處,有幾人停歇著,平和的場景,正如釋迦塔上供奉的釋迦牟尼佛牙舍利,不僅讓木塔在近千年的時間,歷經地震戰火而不毀,更一直護佑著周邊百姓,而應州之名的來歷,亦有佛門聖物舍利出現的「上應天道,下應群萌,實為應地」之因。

老照片中的華夏|1938年的應縣木塔,讓梁思成視若珍寶的地方!

亞東印畫211回第7張(1942年2月出版),朔縣城樓遠眺,古老的建築上,電線杆拉過,左側遠處是一處西式樓宇。朔縣始建於秦朝,秦始皇派蒙恬在此築土城養馬,以北擊匈奴,設為馬邑縣,以後的歷朝歷代又設為朔州。


全國已完成68座城市的老照片,點擊下方鏈接可瀏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