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錫指的是什麼?它如何被賦予了篡逆的意涵?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張珍瑜
實際上,九錫制度在中國由來已久。錫,在古代通「賜」字,根據《禮記》的記載,九種特賜用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並且執掌殺伐大權。一般情況下,當大臣或諸侯有極為特殊的功勛時,皇帝才會賞賜,代表了最高等級的禮遇。不過一般來說,這樣貴重的賞賜,一般大臣都會辭謝,比如說東晉的桓溫就沒有接受。當然,如果僅僅是一種貴重的賞賜,九錫制度還不會和篡逆掛鉤。
榮封九錫
到了從西漢到西晉,九錫賞賜屢屢出現,但不同的是,這時被賞賜的大臣已經不會拒絕了。比如說有名的王莽、曹操、孫權以及司馬懿、司馬昭,他們的接受可有著更深層的目的。看看接受以後,王莽被西漢授了九錫,建立新朝,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曹魏,孫權在東吳稱帝,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晉朝,此後,南北朝、隋唐、後梁、北宋的歷代皇帝都紛紛效仿。現在可以看出來為什麼原本代表了皇帝最高賞賜的一項禮儀,在後世變成了「謀逆」的代名詞了吧。
曹操
其實,九錫在歷史中代表的含義逐步發生了改變。在曹丕以後,九錫和禪讓緊密的聯繫起來,讓我們回到歷史中,當一個權臣企圖奪取政權的時候,效仿古代堯舜禹禪讓的故事一般是最具有合法性的選擇,所以從技術上看,封爵位和土地,賜了九錫,位極人臣,尤其是在一個王朝的末尾,這樣的身份對於套用禪讓制簡直絕佳。曹操加九錫,建國稱王,他的兒子完成朝代更迭,此後九錫在歷史上的含義徹底轉變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九錫成為權臣奪權不可缺少的環節。
其實,九錫制度已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古代皇權的發展狀態。其實到了宋朝以後,權力不斷向中央集中,據記載,宋朝整整一個朝代,只有兩處寫到加九錫,到明朝就更不用說了,只有明末的魏忠賢一人被閹黨上奏請求加九錫。到了清朝,賞賜九錫徹底從史書的記載中消失了。
從大的歷史趨勢上來看,權力重心的變化直接影響了九錫的作用和數量。三國時期,帝王利用九錫來籠絡其他勢力,地方上忠君的觀念也沒有完全形成,即皇帝、諸侯和極大勢力都可以被視作君王。九錫配合禪讓制尤其社會土壤所在。然而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儒學的三綱五常也從思想逐漸對「忠君」思想進行加固,所以九錫逐漸退出舞台,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參考資料
劉凱.九錫淵源考辨[J].中國史研究.2018,(1):35-56.
劉凱.九錫之變相:北魏九錫與太和十九年後政局[J].東嶽論叢.2015,(10):49-57.
朱子彥.九錫制度與易代鼎革[J].文史哲.2005,(6):54-61.
歡迎朋友們訂閱近代中國!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以守備為大計修築「萬里長城」,餘子俊是如何鞏固明朝北部邊防的?
※明憲宗的寵臣萬安,是如何落得「萬歲閣老」這一稱號的?
TAG:季我努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