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懵」到「懂」

從「懵」到「懂」

原標題:從「懵」到「懂」

從「懵」到「懂」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草地周刊

張林華


我生於1962年,天秤座,記得1978年背著被褥鋪蓋,跟在父親身後,怯生生踏進「浙江師範大學湖州分校」大門的時節,已是「深秋風乍起,滿地落葉黃」,我剛滿15周歲,懵懵懂懂的年紀。

我是在一家位於小集鎮(那時還叫「公社」)的國營工廠里出生長大的,父母都是普通的產業工人,家境尚可,家教嚴格。恢復高考的消息是在上一年底如冬日暖風般傳開的。在這之前,儘管我的學業成績一直不錯,但上大學這樣的好事,連夢都不敢做。作為家中長子,很清楚,一旦走完高中行程,等著我的下一站,就將步廠子里那些大我幾歲的職工子女後塵,下放農村廣闊天地「修地球」。至於何時能夠返城回家,只有天知道,如果沒有參軍和推薦上學這樣的機會,那就對不起,很可能「臉朝黃土背朝天」當一輩子農民,於是自然而然,我的莫測前路,成為父母親不時長吁短嘆的重要主題。


似乎在我剛讀高中時,有個農民模樣的人開始晃出在我眼前,後來更成為我家的常客。我起先不清楚他的來頭,後來才明白他是本公社的一個大隊書記。只記得父母親待他很客氣,總是設法上酒添菜地招待他。這位書記倒是老實不客氣,來去自由,吃喝暢快,宛如在自己家一般,害得我和妹妹的伙食標準會降許多天。這樣的次數一多,我不能不心生怨意。偶爾有一天,外婆不無神秘地告訴我,這是勞心的父母未雨綢繆,提前為我選好了相對較近的下放地點。「得對他客氣點。你身子骨單薄(我那時個小),你爸媽可擔心了。下到農村勞動,不為佔人便宜,有人罩著不受欺負就行。」我聽了這話,像是明白了什麼,又好像更困惑了,總之心裡有些亂,怨意倒更添了一分。


這件事一直擱在我心裡,多少年都移不走。起先是對家庭非要這樣運作的不以為然,甚至還有一份對父母的怪怨,因為內心多少有些心虛,覺得此事做得不夠光明正大,擺不上桌面。若干年後我亦為人父,內心的怨意漸漸化為某種心痛,既為自己曾經有過的命運無情考驗,更為父母不無功利行為背後的委曲求全。以至於有一回同學聚會,不知怎麼的主動提起了這事,我很敏感,瞬間能感覺得到席間有人面露譏色,實在後悔說及,翻臉絕交的心思都有。其後當然再不願意跟人念叨這事,還反感那些所謂成功人士漫不經心,或言不由衷地稱頌「苦難也是財富」類的


言論。你知道在那樣的年代,有個未成年的孩子下放農村勞動,對一個家庭意味著什麼?在農村天長日久地辛勞,永無回城希望,是父母們多麼深的痛?好在,這樣的年代早已過去。

當然,我只是聽說過一些廠里的人下放生活的傳聞,但畢竟來不及親身體驗,尚無切膚之痛,所以,懵懵懂懂的,我的高考複習動力並不十足,基本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


我最喜歡的課目是「地理」,其實就是對地圖有特別的偏愛,打小就對中國和世界兩張地圖著迷。有一回上地理課,老師在講到「寶成鐵路」知識點時,稱這條鐵路「歷經兩省,具備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我竟衝動地舉手發言,當堂指出老師說法有誤,因為這條鐵路還擦邊佔了甘肅省天水市地界的一小角,所以準確地說是經歷了陝甘川三個省。老師就是老師,窘迫之時仍很大度,不僅沒有嚇責我,還拿著特意去辦公室取來的地圖冊,當堂承認錯誤,併當眾宣布我可以免修他的地理課,獨自回家自習。當時讓我鬧了個大紅臉。當然,其後我不僅沒有缺席他的課,反而(也只能)聽得更認真,對這位老師也愈加恭敬一些。


漫漫人生路,轉彎最重要。幸好,在高中畢業踏上社會這個人生節點上,我的命運之車拐彎挺順,成了為數不多的高考幸運兒,來到大學校園。


至於我的大學生活,反而顯得線條有些簡單,可追憶的事情不太多,自覺不自覺的,基本也還處於一種懵懂狀態。懵懵懂懂地上了學,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環境、生活、同學,一切都是嶄新的,一切都令人好奇。今天仍留存記憶的趣事,比如,某位教古代文學的老師學富五車,還詼諧任性,不修邊幅,中山裝口袋整日鼓鼓囊囊的,原來袋藏小酒瓶,課講得興起時,忽然剎車,借故蹩出教室門,拿出酒瓶偷偷喝上一口,顧不上滿教室人面面相覷。


還比如剛入學時住宿條件極差,三十幾號人擠在一間教室大小的寢室里,白天迎面走過得側身,到了晚上更顯熱鬧,打呼聲、磨牙聲此起彼伏,更不時聽到有睡相不好從高低鋪上滾下來的巨大響動。有趣的是,到天明時總沒人承認自己是昨晚那個倒霉蛋,或許這位老兄確實就是稀里糊塗地摔下,又迷迷糊糊地下意識爬上自己的鋪位。

聊堪欣慰的是,那時的求知慾倒還旺盛。可以說,除了正常的排課,所有的知識講座都想聽,圖書館所有的書籍都想借來看,貪婪地,囫圇吞棗地看所有能夠借到的書(包括那些手抄本),所有的電影都要去趕個場子(捎帶著無意識做個悄悄戀愛中同學的燈泡什麼的)。所有的學生活動都積極報名去參加。


「懵懵懂懂」真是個有意思的詞!懵就是不懂,懂就是不懵,本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偏偏放在一起,似懂非懂,若有似無,由此及彼,互為體現。離開了一方,另一方便不復成立。這詞可夠得上這階段我的標配。


年過半百已幾年,人生真正到了下半場,許多過往事情及脈絡,開始清晰起來,算是有了相對豐富的閱歷。我有時想起來,自己的童年青年生活,總體其實是單調的,因為生性懦弱溫順,因為太聽家長的話,因為太想做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因而可以說學生生活相對無趣。同學聚會時,小夥伴們聊起當年的奇聞趣事,聽得我目瞪口呆,因為我不僅沒參與,甚至從沒聽說過。這麼看來,年輕時也無妨做一點荒唐事,只要不是太出格,驚天動地泣鬼神,反倒是老年時的生動談資,常有人說經歷是一種財富,我想應該就是此意。


還有一些事理,今天也未必全悟透,仍處於懵懂狀態,只好留待歲月來解答了。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里說「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鯽魚有刺,三恨紅樓未完」。誠懇地說,我的人生沒有恨,只有遺憾。如果非要說「恨」,就只恨時光不能倒流,重新來一回,人生許多事的處理,當會更妥帖更周全一些。當然這是個美麗的神話,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恨也是白恨。唯一的念想就是珍惜兩字,珍惜當下每一個看似平平常常的日子,爭取把每一天都過得安穩充實如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北京老街巷:騰退治理尋回了「京城范兒」
長汀:客家祠堂里永傳的「星火」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