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西方科學文化的同與不同

中西方科學文化的同與不同

韓啟德

十六、十七世紀的歐洲,當自然哲學家開始將理性探尋與經驗研究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科學方法,提出屬於科學共同體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的時候,一種在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嶄新文化——科學文化便孕育成長。她是科學共同體圍繞科學活動所形成的一套全新的價值體系、思維模式、行為準則和社會規範。

自近代科學傳入中國以來,原本孕育於西方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科學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交流碰撞,在中華大地落地紮根,並呈現自己的若干特點。

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

呈現不同的文明底色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範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範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科學改變世界,知識激蕩人心,科學文化向社會廣泛滲透,隨之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歷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

呈現不同的時代亮色

近代科學在西方誕生之初,首要宗旨是倡導理性、自由探究客觀世界運行規律,實用的功利性目的非其初衷。當然,隨著科技進步的現實威力日益彰顯,強國富民的意願也成為驅動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強調探究自然秘密、追求純粹知識、注重無用之用,始終是西方科學文化的重要基因,始終是孕育原始創新的源頭活水,始終是西方科技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

近代科學傳入中國,正值民族危亡、民生凋敝之際。「大夢沉沉終不悟,千呼萬喚總枉然。」面對這種局面,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無比苦悶、焦灼。於是,睜眼向洋看世界,尋求救亡、強國、富民的解決方案,現代科學為這些有識之士的報國之志點燃了希望。所以,中國知識分子學習、引進西方科技,不僅志願獻身於追求自然世界的純粹知識,更是把這種追求與洗刷民族屈辱、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目標緊緊連在一起,把科學作為救國、報國的強大武器和銳利工具,不尚空談、務求實幹。可以說,追求民族圖存、國富民強,是近代中國科學文化的主色調。中國知識分子正是在接受、傳播和弘揚這種科學文化的艱難歷程中,淬鍊出不同於中國傳統文人的理性精神、民主思想和自由觀念,更塑造了極其深沉的集體感受、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這種科學文化特質綿延至今,並已深深熔鑄到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家的血脈之中。

當下中國的科學文化

呈現顯著的區域特色

中國幅員遼闊,區域性地理環境和文化差異,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公眾的科學文化——包括知識、興趣、態度、參與度以及對科學與社會關係的理解,呈現不同的區域特點。

剛公布的2018中國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在北京和上海已經超過20%,而除天津、江蘇、浙江和廣東外,其他省(市、區)均未達到10%,最低的只有1.93%,全國區域差異非常明顯。

調查結果還顯示,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省份,科學素質水平整體較高,有些具備較高科學知識水平的公民已經具備批判的科學精神,開始主動反思科學的局限性和倫理問題;而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省份,有些科學知識水平較低的公眾,則對科技發展的社會影響持盲目樂觀的態度。

當代中國科學文化在不同地域人群中呈現不同特點,既反映了中國區域發展所客觀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也反映出當代中國科學文化已進入需要反思、提升和鍛造的新階段。

中西科學文化

呈現不同的流行色

科學文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現不同的階段性特徵,由此也決定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倡導科學文化、促進科技進步要有不同的工作著力點、側重點。

在西方工業化進程中,科技的積極作用得到普遍認同,大多數人對加快科技發展、加速科技應用持積極態度,科學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在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後,現代科技發展與應用所帶來的一些弊端開始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和批判,生命科學、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領域顛覆性技術的出現,更引發了人們對科學研究失范,科技應用失控,進而危及人類自身的擔心和憂慮。這也使得後現代時期科學文化的多元多樣特點更加突顯。

中國當前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前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2.3個百分點,增幅明顯。但美國在1999年這一比例就達到了17%,2005年更是提升到28%;同年,瑞典的比例更高達35%。在當前發展階段,中國仍應以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文化為重點。無疑,我們必須始終重視對科學技術的價值審視,把握科學技術發展的正確方向,但當前更重要的是要強調科學發展的進步意義,加強科學普及,大力弘揚近代科學精神,加快科技創新步伐,讓科技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岳靚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8月入秋,謠言也該降降溫了
12歲女生命殞水庫!今年暑期全國已有20餘名青少年溺亡!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