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沉浸是一種什麼體驗?
這是一種神奇的體驗:從政商精英到極限運動員,從集中營的囚犯到平淡忙碌的上班族,都在尋求高度專註和持續愉悅,乃至人生意義。
一、令人著迷的時刻
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在九十年代設計了一個心理學實驗,通過每天進行八次隨機、隨時的幸福感調查,發現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在從事某一種活動時,獲得極高幸福感。這種活動他稱之為心流:其特性是外在挑戰與內在能力相匹配,個體開啟自我驅動模式,忘卻時間流逝,開展持續性的創作或有目的性的行動,從而獲得內心平靜和喜悅。
史蒂芬·科特勒《盜火:矽谷、海豹突擊隊和瘋狂科學家如何變革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一書,講述了很多關於心流的案例,他將其稱之為「出神」,也是一種忘記時間、忘記自我的沉浸體驗。美國政商界精英、海豹突擊隊員,以及各類極限愛好者,都不同程度體驗著這令人著迷的時刻。
甚至有人為獲得心流體驗,多次骨折也在所不惜。身邊也有朋友痴迷於高山速滑,為了追求瞬時超過 100Km 時速而獲得的窒息感,不論多麼疲累,周末都要驅車數百公里,孜孜以求忘卻世事、拋卻煩惱的體驗。
從物質角度看,「心流」狀態有腦科學基礎。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時,通過核磁共振等方式顯示,大腦持續分泌多巴胺等多種激素,恰是這些分泌物的激增和持續釋放,讓人們感到不可言說的愉悅,沉浸,和「癮」。
因此,除了自然狀態下快速集中注意力進入心流狀態外,也可通過藥物調節、技術手段刺激大腦激素分泌,進入心無旁騖狀態。在美國很多高校期末考試期間,一些學生服用某種藥物集中注意力,提升認知能力,實現高效備考。
雖然,心流狀態對個體有很多優點,但凡事過猶不及,高度專註和持續愉悅的另一面,是對全局態勢感知的忽視,也更容易沉溺於自己世界,而忽視外界聲音,劍走偏鋒。
二、追求心流
追求快速進入心流狀態,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生的意義。
從進化論角度看,心流是人們主動追求的狀態,是對基因控制的反叛行為。作為高級動物、地球統治者的人類是基因突變的進化結果,而所謂進化本無目標。基因主宰進化進程,冷血自私,為了繁衍延續,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動植物載體。人類不過是眾多載體的集大成者,是受基因控制的機器人。
如果沒有心流狀態,人們容易模糊目標,應付了事,甚至行屍走肉,活得漫無目的。
我們的吃喝拉撒睡、食色性是為了延續基因。只不過,當人們有意識控制大腦,用心智指導行為時,機器人開始反叛,努力主宰自己的生命。而心流狀態,就是除了基因目標之外,最重要的意義,是人類短暫一生中精彩片段和尖峰時刻的定格。
三、心流體驗
你需要有:
(1)明確的目標,以及對目標實現程度的及時反饋。
(2)與任務難度相匹配的個體能力。
(3)有意識集中注意力,投入個體的心智和心力。
心流體驗產生的結果和場景遠超於本身,可幫助我們度過困苦,挖掘平凡生活的點滴樂趣,尋找自己的方向。
在極端困苦中通過想像可抵達自由彼岸。人類不同於一般動物,可以在頭腦中推演過程、設定場景、虛構情節、想像未來。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在集中營中,不幸遭受嚴刑拷打,還失去了所有親人。他最終熬到出獄,將經歷寫成回憶錄,總結能順利活著出來,是他一直在追求自由選擇的狀態:在各種痛苦、打擊、身心摧殘的情況下,想像獄外的世界、劫後餘生的生活,甚至將嚴苛殘酷的環境想像為一種遊戲,沉浸於此,在逼匝的物理空間,尋求心靈空間的敞亮。無論環境如何,人能夠自由選擇態度和生活方式。
生活貌似平淡無奇,但總有人能過得活色生香。日常走路、吃飯、騎車、逛街等,如果能運用個體意識,設置基本目標,認真去完成就可享受心流帶來的快樂。例如,保持穩定的步頻,計數特色建築、騎車壓直線、咀嚼品味飯粒甜味等,都能獲得深度的平和快樂。這一點與佛教、禪宗中講究的「念起即覺」、「內觀自我」的基層邏輯和體驗都是相通的。
在繁重枯燥工作中,目標設計也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方向。工作分兩類,一類是挑戰性不大,流程化程度高的事務性任務。這類工作容易倦怠,例如收款、賣票、貼發票、寫工作日誌等。這類工作可以通過設立更高、更快、更準確等目標,提高目標與能力的匹配度,增加挑戰性,逐步提升目標,從而形成心流體驗。
另一類是挑戰性較大,需要大量心力投入,且目標模糊的工作,例如設計、諮詢、管理等。這類任務章無定法,需要將內隱知識踐行為外顯知識,這時可通過設計目標明確的挑戰,將模糊的任務切分為不同的具體任務組塊,再結合刻意練習,一段時間集中攻關某一技能。
本文轉載自博客 「caicono 的跑日誌」(http://caicono.info/),有刪改,已獲原作者授權。
未來已來 只是分布不均
入門信息分析 獲得全局認識
※《行動科學》:做一個理性行動派
※極簡四步走,快速找到你想要的文件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