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和套格套:中國契丹文字研究中心契丹墓誌拓片欣賞
原標題:孟和套格套:中國契丹文字研究中心契丹墓誌拓片欣賞
中國契丹文字研究中心契丹墓誌拓片欣賞
孟和套格套
中國遼代用契丹文字刻制的石刻。契丹文是遼代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製的文字,分大字和小字兩種形式。大字相傳創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五年 (920);小字創於太祖弟耶律迭剌時,略晚於大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詔罷契丹字」,契丹字乃失傳。
遼天慶七年舍利石函 首都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契丹文石刻用契丹大字和小字刻制,一般分為紀功碑、建廟記、哀冊文、墓志銘、題記等類。契丹大字石刻如:《遼太祖紀功碑》(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遼太祖陵前龍門外東山坡發現,上刻漢文和契丹大字,現一部分存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一部分存巴林左旗文化館;《大遼大橫帳蘭陵郡夫人建靜安寺碑》,刻於遼咸雍八年(1072),石原在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十家子村靜安寺,現存寧城縣遼中京遺址白塔,陽面漢文,陰面契丹文,字跡已漫漶;《耶律延寧墓誌》,刻於遼統和四年 (986),1964年於遼寧省朝陽縣柏樹溝出土,志文上部為契丹文,下部為漢文,但二者不對譯,現存遼寧省博物館;《北大王墓誌》,遼重熙十年(1041)刻,1975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昆都鄉沙日溫都地方出土,志契丹文,蓋漢文,但不對譯,是契丹大字石刻中字體最工整的一件,現存阿魯科爾沁旗文化館;《蕭孝忠墓志銘》,刻於遼大安五年(1089),1950年遼寧省錦西縣西孤山出土,志契丹文,蓋漢文,二者亦不對譯,現存遼寧省博物館;《故太師銘石記》,刻於重熙二十五年(1056),蓋漢文篆字 6個,志契丹文40行,是字數最多的契丹大字石刻,但漫漶不清。
對契丹文的記載,最早見於宋人王易《燕北錄》收錄的牌子中,數量很少,未引起人們注意。20世紀以來,有較多的契丹文石刻出土,逐漸引起人們重視,並開始了整理研讀工作。
30 年代,有中國的王靜如、羅福成、厲鼎煃等學者開始研究,其後蘇聯、日本學者也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7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與內蒙古大學蒙古語言研究室聯合組成了契丹文研究小組。幾十年來,在破譯釋讀擬音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就,整理研究工作正在深入發展。
契丹語言文字研究是阿爾泰語言學、契丹史和遼史的一項重要課題,自20世紀70年代中國學者在契丹小字釋讀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後,契丹文字研究一直長盛不衰,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契丹小字的成功解讀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研究工作的進展,另一方面則得益於近20年來契丹文字石刻資料的大量出土。
下面展示的是內蒙古大學
中國契丹文字研究中心所陳列
契丹墓誌拓片欣賞
耶律習涅墓志銘
刻於遼天祚帝天慶四年(1114年)。1987年秋髮現於內蒙古巴林左旗烏蘭壩蘇木浩爾吐村小罕山一座被盜掘的遼墓旁。志蓋長66厘米、寬64厘米,正面陰刻篆體漢字「大橫帳節度副使墓誌」3行9字,志蓋背面陰刻楷體契丹大字墓誌37行,每行字數不等,共計1608字。墓誌刻寫工整,保存完好,文字非常清晰。志石邊長各66厘米,上刻漢文墓誌26行,滿行25字,共計601字。
首題「故興復軍節度副使墓志銘並序」。契丹大字墓誌與漢文墓誌不對譯。墓主耶律習涅(1063~1113年),于越耶律魯不古六世孫,天祚朝官至興復軍節度副使。原石現存巴林左旗博物館。契丹大字墓誌拓本照片及摹本首次刊佈於金永田《契丹大字「耶律習涅墓誌」考釋》一文(載《考古》1991年第4期)。
胡睹堇墓志銘
據《遼史》:蕭迭里得,字胡睹堇,國舅少父房之後。
蕭迭里得,字胡睹堇,國舅少父房之後。父雙古,尚鈿匿公主,仕至國舅詳穩。迭里得幼警敏不羈,好射獵。太平中,以外戚補祗候郎君,歷延昌宮使、殿前副點檢。重熙十三年伐夏,迭里得將偏師首入敵境,多所俘掠,遷都點檢,改烏古敵烈部都詳穩。十八年,再舉西伐,迭里得奏:「軍馬器械之事,務在選將,夏人豈為難制,但嚴設斥堠,不用掩襲計,何慮不勝?」帝曰:「卿其速行,無後軍期。」既而迭里得失利還,復為都點檢。十九年,夏人來侵金肅軍,上遣迭里得率輕兵督戰,至河南三角川,斬候者八人,擒觀察使,以功命知漢人行宮都部署事,出為西南面招討使。族弟黃八家奴告其主私議宮掖事,迭里得寢之。事覺,決大杖,削爵為民。清寧中,上以所坐事非迭里得所犯,起為南京統軍使。至是,從重元子涅魯古等亂,敗走被擒,伏誅。
蕭敵魯副使墓志銘
2007年5月,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吳英喆、寶音德力根教授從內蒙古興安盟徵集到一盒契丹小字墓誌,據稱此墓誌系2002年秋出土於奈曼旗附近。該墓誌現收藏於內蒙古大學民族博物館。
此盒墓誌為淡白色砂岩質地,包括志蓋和志石兩部分。志蓋呈盝頂式,無任何文字和紋飾,底面長84.5厘米,寬84.5厘米,厚8厘米,頂面長67厘米,寬67厘米。志蓋背面刻有契丹小字25行,每行17至29字不等,約計582字。志石呈准正方形,長83~84.5厘米,寬83厘米,厚9~15厘米,刻有契丹小字26行,每行2至29字不等,約計526字。整盒墓誌共刻有1108字左右。經吳英喆先生考證,該墓誌刻於遼天慶四年(1114),墓主系國舅帳敵魯副使,故將其命名為《蕭敵魯副使墓志銘》。
耶律元佐墓志銘
大遼故耶律侍中墓志銘並序。
宣義郎、守尚書虞部員外郎、騎都尉、賜緋魚袋高士寧撰。
我皇遼之雄有天下也,源立二姓。公姓耶律,諱元佐。祖,故燕京留守、樞密使、尚父、秦王諱知古。翁,西南面五押招討使、同政事們下平章事耶律德威。父,故大內惕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諱遂正,公即長子也。宗閎聯貴,帳族標雄。承蔭籍以光榮,挺風神而雋秀。夙蘊韜鈐之妙,尤精轂騎之能。爰自韶齡,亟登撫仕。寒暄陪蹕,深殫忠恪之誠;中外踐官,蔚有直清之譽。屢承寵錫,更歷華塗。甫當垂老之年,懇上辭榮之請。詔加保義推忠功臣,保大軍節度,鄜坊等州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效太師、兼侍中、使持節鄜州刺史、上柱國、漆水郡開國公、食邑玖仟戶、食實封玖佰戶,致仕。享年八十有六,冬十二月二十五日薨於廣平甸。
上聞之軫悼,加賻贈焉。噫!位席貂蟬,不謂之不貴;谷量羊馬,不謂之不富;年及耋耄,不謂之不壽。三者備矣,人孰與階。有弟二人:次諱宗福,封韓王;次諱元享,任奉先軍節度使。公先娶大丞相、樞密使、晉國公蕭孝睦第二女,封陳國夫人,年五十有一而終。後娶北宰相蕭善寧女,封韓國夫人。生子一,小字度剌,漢兒小字藥師奴,時年五歲。以其大康九年三月二十五日葬於上京西北屈烈山,以先妻陳國夫人袝焉,從先塋也。請鐫碣石,永秘泉扃,牢讓誠難,謹書銘曰:
嗚呼吉人,世聯國姓。祖封曰字,父官宗正。象厥敷恩,貂冠致政。富壽康寧,好德終命。五福在躬,九泉流慶。來者後昆,寢昌寢盛。
耶律迪里姑墓志銘
收錄於《遼上京地區出土的遼代碑刻彙輯》(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劉鳳翥著)
故秦國太婦人墓志銘
都騎尉李崇規妻張氏墓志銘
王士芳墓志銘
韓德源嫡妻李朝歌墓志銘
韓德源(938年-979年),遼國政治人物。韓匡嗣長子。性格愚鈍貪婪,早年在耶律賢手下工作。後來耶律賢即位為遼景宗,他擔任近侍。保寧年間,任崇義、興國二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師。因為受賄賂,韓德讓幾次提意見,他也不改。以故論者少之。後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遙攝保寧軍節度使。乾亨初年去世。
故平相公監國墓誌
耶律迪烈太保娘子蕭氏墓志銘
耶律敵烈(1026年-1092年)或作耶律迪烈,字撒懶,遼朝宗室,為耶律吼五世孫。大安年間,轉任塌母城節度使。因病致仕,加官兼侍中賜一品俸給。大安八年(1092年)正月廿三日去世,享年67歲。
耶律迪烈墓志銘出土時間和地點不詳,1997年由北京市文物公司捐贈,收藏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墓誌更詳細地介紹了他的生平,並稱耶律迪烈娶3妻,育有8個孩子。
2012年,巴丹左旗契丹博物館新徵集一合遼代漢文墓誌,即「大契丹南宰相蕭德順別婿墓志銘並序」,為遼南宰相蕭德順的別婿(夫人)耶律氏的墓志銘。其中記錄了耶律迪烈所在耶律氏一系的人物。
據《遼史》:好學問,工於文章。重熙末年,補任牌印郎君、兼知起居注。清寧元年,同知永州事,鎮壓反亂有功,轉任北面林牙承旨。清寧九年,耶律重元之亂,他參與平定叛亂,因功遙領臨海軍節度使清寧十年(1064年),轉任武安州觀察史。咸雍五年(1069年),累進長寧宮使。管理戶部司乾州錢帛負債,確立出納方法,官民雙方都稱便益。大康四年(1078年),任南院大王任期結束,部民要求留任,為同知南京留守事。生病後,皇帝命他乘車赴大內,由太醫診治。後遷為上京留守。
耶律隆祐墓志銘
耶律隆祐(?-1012年),又作隆裕,契丹名高七、胡都堇。為契丹(遼朝)皇族,遼景宗耶律賢第三子,母親蕭綽。
耶律隆祐少年性格沉毅,非常喜歡道士。乾亨年間,封為鄭王。遼聖宗統和十六年(998年)十二月,改封吳國王。十九年(1001年)十月,改封楚國王。二十一年(1003年)十月,任西南面招討使。二十八年(1010年)十月,遼聖宗親征王氏高麗,他留守京城。
次年(1011年)正月,遼聖宗回師,他到來遠城迎接。三月,權知北院樞密使。開泰元年(1012年)三月,改封齊國王,留守東京遼陽府。修建了數百間道觀。八月,耶律隆祐去世。贈守太師,謚號仁孝。遼興宗重熙年間,改謚號孝靖。
韓匡嗣家族墓地出土一方《耶律隆祐墓志銘》,墓主為韓匡嗣第七子,去世於統和二十八年冬天,其墓誌由聖宗欽命李可舉在統和二十九年五月撰寫。據《韓匡嗣墓志銘》,《韓匡嗣妻秦國太夫人墓志銘》記載,第七子原名「德顒」,遼史作「德凝」。
故秦國太夫人墓志銘
耶律詳穩墓志銘
即
耶律廉寧墓志銘
梁國王墓志銘
遼代梁國王石魯隱朮里者是秦國太妃之夫蕭和的第三子蕭孝誠的第三子,漢名蕭知微,其妻是惕隱司仲父房査懶瑰引宰相第四女?耶律仁先四妹涅睦袞別胥。
2000年11月,距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巴鎮5公里的關山種畜場王墳溝內兩座磚室墓被盜。2001年4月,在王墳溝西北面的馬掌窪的山坳里發現六座墓葬,從編號為M4的墓葬中出土了漢文《秦國太妃墓志銘》,從編號為M9的墓葬中出土了漢文《梁國太妃墓志銘》和契丹小字《梁國王墓志銘》。
M9出土的志石?蓋保存完好。志蓋為方形,盝頂,邊長113厘米,四側面厚約12厘米。盝頂中間豎排陰刻篆書「故梁國太妃墓志銘」三行八字。周邊飾連續的卷草紋。四個斜面刻十二生肖,每面刻三個生肖。志蓋背面刻契丹小字志文。志石方形,邊長114厘米?厚19厘米,上刻漢字志文。梁國王石魯隱朮里者是秦國太妃之夫蕭和的第三子蕭孝誠的第三子,漢名蕭知微,其妻是惕隱司仲父房査懶瑰引宰相第四女?耶律仁先四妹涅睦袞別胥。
澤州刺史碑
內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館王未想曾撰 「契丹小字《澤州刺史墓誌》殘石考釋」
鎮國上將軍墓志銘 殘石
大遼國常袞耶律准墓誌蓋
姚公墓誌墓誌蓋
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館徵集到一方遼代乾統四年(1104)《姚企暉墓志銘》,志蓋刻寫「姚公墓誌」四字,墓誌行首題「大遼國故閤門袛侯姚君墓志銘並序」。該墓誌為青砂岩石質,長76.7厘米,寬75.4厘米,共21行,每行20字
大遼國故閤門袛侯姚君墓志銘並序:
表姊夫進士韓長國撰。
君諱企暉,字隱之,姓姚氏。自幼誦易,至八歲,童子舉登第,授將仕郎、守大定府文學。後壽昌三年,閤門袛侯。乾統元年秋七月二十五日,因卧疾,卒於鄉中,時年二十。乾統四年九月二日,歸葬於先塋。其始祖唐梁公諱元崇,開元中代韓休入相,爾後忌勍顗,繼居將相。
曾王祖諱漢英,為郭周使奉書幣來,求好於我,天授皇帝嘉其遠業,繇是留而不遣。至天順皇帝嗣位,寵顧益厚,以樞密使兼政事令委之。及年,至以霸州節度,延寄其任,遂家於霸州,今升為興中府也。曾祖諱衡之,累任南北院宣徽使,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祖皇考諱居任,嚴州刺史。皇考諱景初,靜江軍節度使,同知宣徽院事。母金鄉郡夫人曹氏。兄企晦,左班殿直,閤門袛侯,次一旬而後逝。弟聖恩奴,幼而早逝。妹白撒,亦先逝。妻娶昭文館直學士、制置使劉從誨女。一女曰桃仙。銘曰(奉夫人尊旨,企晦庶男,丑廝兒生,企暉為庶,所授財產,已□定之):
景山之木兮,不為巨棟而風折之。荊岫之璞兮,不顯至寶而火焚之。相閥之子兮,不享大用而天夭之。嗚呼!鎦文幽石,不獨令人之悲,而亦使後人之悲。
《耶律宗福墓誌》
墓誌現藏遼上京博物館
本內容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台。
※虎魄造辦處:中國古代「雷神」形象的起源與流傳
※宋代筆記中愛吃魚的和尚發明的烹飪新法:祥宏講夷堅之圓真僧粥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