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古國消失的真相竟然是這個?
中國古代寫邊塞的詩歌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斬樓蘭」、「破樓蘭」這樣的話。比如:「不破樓蘭終不還」、「辭君一夜取樓蘭」、「願為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等等。這個叫做「樓蘭」的西域古國,它前後存在了不過百年,卻讓無數的文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為之心醉神迷。
那麼,樓蘭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引起人們如此濃厚的興趣?為何一個偌大的國家就這麼神秘消失在沙漠中了?
樓蘭——兵家必爭之地
在遠古時期,樓蘭就有人類居住繁衍。這裡挖掘出的最早的遺迹,貌似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這一時期女性的墓葬都比較豪華。隨後他們進入了父系氏族階段,挖掘出一些很好的男性墓葬,並有太陽形象出現,是一種古老的太陽崇拜。
樓蘭附近的太陽墓
在公元前3世紀,樓蘭邦國已經建立,並與中原地區有所往來。公元前2世紀,張騫為幫助漢王朝對抗匈奴而出使西域,他曾提到:樓蘭是一個「臨鹽澤」的城郭,最重要的是,樓蘭的地理位置乃是交通要道,要到西方去,必然要經過此地;要控制塔里木的政治軍事局勢、保證經濟貿易,皇帝就應當把樓蘭握在手中。當然,漢王朝的死對頭 — 匈奴人,也是這樣想的。接下來的數百年,漢朝和匈奴就在樓蘭一地展開了拉鋸戰,今天樓蘭歸你,明日入我囊中。樓蘭國王苦不堪言,只好派一個兒子到漢朝去當人質,又派另一個兒子到匈奴當人質。漢朝對樓蘭的外交政策頗有不滿,樓蘭國王只得陳書於漢朝皇帝,心酸地解釋道:「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
經過幾番政治與軍事的較量,最終,樓蘭漸漸脫離了匈奴的控制,轉而被漢朝控制。漢朝人誅殺了當時的樓蘭王安歸,並扶持親漢的另一位人選稱王。這是公元前77年的事。新王雖然有漢人扶持,但仍舊懼怕強大的匈奴,因此他拋棄原先易被匈奴騎兵進攻的都城,遷都到了羅布淖爾荒原南邊的都迂泥,不肯再回樓蘭。從地理位置上看,這裡會比較安全。遷都後的新國家,改名為鄯善。
那樓蘭這邊呢?漢朝就派軍隊到過去,將此地演變成了屯戍軍區,既從事生產,又保障往來漢族人士的安全。鄯善國則在新的土地上耕耘,形成了新的氣象。鄯善國存在了多久?從漢、三國、晉,直到北魏時期,鄯善一直有納貢中原的記錄。但不久,強大的柔然興起,侵佔了鄯善,並與北魏徵戰不休。其後,又有其他民族如高車(維吾爾族先民)攻打鄯善。在紛飛的戰火中,鄯善逐漸衰落了……
古詩云:「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歷史走到這一步,樓蘭—鄯善,這一根敏感的古西域神經,終於斷掉了。
羅布泊乾枯導致樓蘭最終滅亡
樓蘭遺址剛被挖掘出的時候,歐洲探險家們不明白,一度興盛的樓蘭怎麼會消失?它的軍事、經濟地位這麼重要,後來為什麼沒有重建?
對此,他們嘗試給出各種解釋,赫定提出「羅布泊游移說」,美國地理學家亨廷頓提出「羅布泊盈虧說」,核心意思都是:這裡的水土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因而古城湮滅。赫定認為,羅布泊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漸移動,當它移走後,本來水草就貧瘠的樓蘭變成了荒漠。「盈虧說」也與此類似。
固然,樓蘭地區是缺水的。多處歷史記載都提到,此地「沙鹵少田」。人類居住生產也大量消耗當地寶貴的林木,環境想必遭到破壞。但如果居民專心經營,蓄水、耕種、貿易,也未見得致使樓蘭完全湮沒。
我們根據歷史資料發現,戰爭是這片地方不得休養生息的重要原因。作為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它興盛繁榮了起來;又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它落入頻繁戰爭的鐵蹄下。和平時期,它可以屯田、貿易,戰爭時期就國破家亡、居民外遷。
那麼,樓蘭最後一次破滅後,為什麼沒有某個強大的鄰國再次扶持起它了呢?這和絲綢之路北道的開闢有關。樓蘭所在的絲綢之路屬於南路。樓蘭之所以成為漢朝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關鍵點,並不是因為這條路平坦好走,而是如果不走這兒,漢朝人就得穿過匈奴在北方的勢力範圍。
但這一情形後來發生了改變。公元5世紀,匈奴一族已走向沒落。而中原人也更傾向於從絲綢之路的北道進入西域。據載,公元4世紀,河西走廊的北涼王朝(十六國之一)已經擁有了高昌城,作為新的進入塔里木盆地的入口。在唐代,西域民族把持著高昌,阻擾唐朝人進入西域。有人曾提議李世民重開樓蘭古道,恢復樓蘭昔日的光輝,從此進入西域。但李世民霸氣逼人,直接派兵攻打高昌,奪下了這座城,使北道通暢。這樣一來,還有什麼必要重新建造樓蘭呢?
就這樣,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500多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撰文/李文瀟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