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願二法乃一經之宗要也」——《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 26
無明幻出六道依正,當知本自不有——《地藏經綸貫》參學(25)
下面第三大段「明宗」,五重玄義的明宗:
【明不思議行願為宗者】
『宗』,是說學習的綱領必須要掌握。你不能掌握學習綱領,你在學習當中就無所適從,就不知道從哪裡學起?所以這一段非常重要。玄義裡面前面這一段辨體,要曉得,這個體通一切佛法,通一切經教,不管怎麼說法,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是相通的。但是「宗」就不一樣,宗是講學習綱領,每一部經典、每一個法門學習綱領不相同。這就專就本經,專就這個法門來說,青蓮大師在此告訴我們,是以『不思議行願為宗』,這部經叫《地藏菩薩本願經》,以他的本願做為我們修學的綱領,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一開頭就引經據典,多分都是從本經。一開端:
【准經文殊問佛雲】
『准』就是依據,『經』就是本經,依據本經。如果引用其他的經,他一定要寫出來。在本經裡面文殊菩薩問佛。
【地藏菩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又大士於過去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好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這裡面有行有願。『又』,也是指本經。本經里有這個說法:『大士於過去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好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又有行願。下面是又一段:
【又如來自結經名,一名地藏本願,一名地藏本行。】
釋迦牟尼佛說出這部經的名題,佛說了三個,『一名地藏本願。一名地藏本行。』這個地方舉了兩個,第三個名字是《地藏本誓力經》,他取本行跟本願。
【故知行願二法,乃一經之宗要也。】
這是說出為什麼他要立行願為宗,說出在明宗裡面立這個題目的由來,然後再跟我們解釋。行跟願是有密切的關聯,古大德在解釋這樁事情的時候,常常跟我們講,願為先導,以行踐願,願在前面是領導我們,我們以行實踐我們的願望,這個願就能圓滿成就。在中國人不講願,中國古人講立志,人要沒有志,你這一生生活努力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你這一生一定是空過,一無所成。你這一生要想有成就,決定在你的志向,佛家叫願行。世間人我們看,從年輕觀察他,他在讀書求學,選讀的科系就顯示他的願望。有許多人想讀醫科,他的願望是將來作醫生;讀法律,將來作律師;讀會計,將來作會計師。現在在美國,這三種行業是最賺錢的,他為什麼選擇這個?目的是在利,利在誘惑他。所以這個願不是本願,這個願是外頭的利在誘惑,他產生了這個願望。凡是利益誘惑的願望,沒有不造罪,作律師昧著良心替人家辯護,只要人家拿錢來,想盡方法給他說好話,這是造罪業。作醫生沒有醫德,本來這個病一次、兩次就可以看好,一定要拖它二十次、三十次,為什麼?慢慢叫他送錢來。現在這個小的利益得到,往後果報就苦不堪言。
古人讀書立志,的確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沒有這麼多科系,大概讀書人只選擇從政這個行業,所謂是「學而優則仕」,古時候講仕就是從政,就是作官。作官要做個好官,為人民、為地方服務。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提倡的是讀書志在聖賢,現在讀書志在名利,名利就會有衝突,就會有鬥爭。古人讀書志在聖賢,聖賢沒有鬥爭,聖賢互相禮讓,所以社會是和睦,世界是大同,那怎麼會一樣?我們今天接受佛教育,要來學佛,學佛的志是什麼?志在作佛、作菩薩。佛菩薩是大聖大賢,比世間志在聖賢又要提升一級。問問我們學佛是不是真的做了菩薩、做了佛?真正學菩薩、學佛,怎麼可以與一切眾生鬥爭,決定不可以。眾生迷惑,他爭,我們讓,決定不跟他起爭執,他要什麼,我們都讓他。給他,我們是不是都沒有了?不會。為什麼?命里有的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的,一文都強求不來。他不知道,我知道。你要我給你,你命里有,我給你的可以保得住,你命里沒有,我給你的沒幾天就丟光了,你保不住。我命里有的統統給你,過幾天就又來了。
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敢布施,布施得很痛快、很歡喜,知道什麼?施不盡,愈施愈多。財施財多,法施智慧多,無畏布施是健康長壽,誰肯干?明白的人肯干。哪裡說是施掉之後什麼就沒有,沒有這個道理,這是不合理的。佛給我們講六道眾生所得的富貴,都是過去生中修的和這一生當中修積的。所謂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前生修的什麼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是。你這一生得富貴,前世修富貴之因,你才能得到。這一生我們物質生活很艱難、很困苦,前生少修財布施,沒有種這個因。命里沒有的,得到不是福,是禍害,這真的,一點都不假。
富貴都是命,沒有那個命,給財給你,也會被財壓死了。很多命里沒有財,搞股票,股票一虧就自殺了,那不是被財壓死了?他沒有那個財命。「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你要想得財富,你就修財布施,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正法。想種種方法去賺錢,搞股票是賭博,那是把別人的財富取為己有,是不義之財,不是你正當手段得來的。不義之財,不可取得,決定沒有好的果報。真正財富從哪裡來?財布施,愈施愈多。在家同修你只要財布施,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都賺錢,為什麼?你命里有財。別人做你這個行業不賺錢,他命里沒有財,你做就會賺錢,道理就是這樣。你布施法得聰明智慧,你布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什麼因感什麼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在一生當中才知道怎麼個作法是正確的。所以利益眾生、利益社會,是真正利益自己。這個事情一絲毫的弊都不可以做,決定不能夠害人,決定不能夠傷害社會,不但不可以有害人、害社會的行為,念頭都不可以有。縱然我們自己這一生福報沒有現前,一生都修布施,福報沒有現前,不要緊,來生有大福報,因果決定通三世。
一般世間人看到人死了,我們佛教知道,人有沒有死?沒有。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波斯匿王在座,他聽了十番顯見之後覺悟了,非常快樂,知道怎麼樣?知道自己不會死,軀殼會死,靈性不死。佛講你六根的根性是常住真心,不隨生滅身體生滅。他以恆河做比喻,讓他覺悟。當時波斯匿王六十二歲,他跟釋迦牟尼佛同年,他覺得自己衰老,佛就問他:「你二十歲的時候跟十歲的時候比,你身體狀況怎樣?」他說:「二十歲比十歲老;三十歲比二十歲更老,現在六十二,眼也花了,聽力也差了。」佛就問他:「你幾時第一次見到恆河水?」他說:「三歲,跟他母親到寺廟進香,經過恆河看到恆河。」他說:「你今年六十二歲,你見到這個恆河水,跟你三歲的時候見到有沒有兩樣?」他講:「沒有兩樣。」佛說:「你這個身體三歲跟六十二歲有很大差別,衰老,這是生滅。你的見性,三歲見的跟六十二歲見的沒有兩樣,說明你的見性並不隨你的身體衰老而改變。」他從這個地方覺悟了。我們今天講年歲大,看東西花了,那是你眼根有毛病,不是見有毛病,見沒有毛病。為什麼你戴上眼鏡,又看得那麼清楚?如果真的見性有毛病,戴上眼鏡看也是模糊才對。說明見性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是自己,生滅這個身不是自己。波斯匿王從這個地方一下就開悟了,好開心,知道自己不死,自己不生不滅。
我們生滅身中,有不生不滅的真性,那個真性才是自己。所以決定不要為了這個生滅的身,這個假身,造種種罪業,那就大錯特錯!造罪業最容易是口業,為什麼?為舌頭。舌頭只有三寸,到底下就沒有了,為了舌頭貪圖口味,害多少眾生的命,欠多少眾生的血債,生生世世還不完,這是錯誤。我們不曉得為真身,去為這個假身,為假身連累真身也要去受罪,這個麻煩不麻煩!這種事實真相,只有佛說得清楚。佛為什麼說得清楚?佛看清楚了,我們沒有見到,他見到了,他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想想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所說的,我們要在生活當中把它證實。佛說的一切經,經的特色具足「教理行果」四法,而我們學佛,必須要「信解行證」才能得受用。佛的教誨,我們相信,佛說的理論,我們懂了,佛所講的方法,我們做到了,做到是行;從行裡面,證實我們所信、所解的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叫證。所以佛法的修學,跟一般世法修學不一樣,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破迷開悟,真正達到轉凡成聖。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聞健自修,分分己獲」——《地藏經》大意(31)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地藏經綸貫》參學22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