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宣紙傳統製漿中的「劃棍子」

宣紙傳統製漿中的「劃棍子」

原標題:宣紙傳統製漿中的「劃棍子」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322期


宣紙傳統製漿中的「劃棍子」

曹利民 黃迎福


「劃棍子」又叫「數棍子」「劃夜槽」,是宣紙傳統製漿時必需的工序之一,自1958年宣紙製漿開始使用打漿機以後,就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現在的從業人員並不知道宣紙製造工序中還有「劃棍子」一說,即使少數人見過或聽過,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宣紙製造過程中抄紙前的融漿這道工序本名叫「劃棍子」,因在划動棍子的過程中要唱號子記數,因此工人乾脆叫它「數棍子」。「劃棍子」在具體操作時又分「大棍子」和「小棍子」兩項內容,並因此而名。。


「劃棍子」這項工作由「劃夜槽」的工人擔任,是按次日所要生產的宣紙品種將草料和皮料配好後放入紙槽,此漿料只是經皮碓和草碓打、舂並經鍛料過的漿料,放入槽水中漿和水還不融合,被稱之為「生料」,如不經過「劃棍子」這道工序來融漿,就無法成為能抄紙的紙漿(又稱熟料)。「劃棍子」是4-5人的組合勞動,動作必須完整一致,為了協調動作,操作時領班的還要唱號子(且稱其為「棍子歌」 ),人們隨著號子的節奏划動手中的棍子。先將生料按次日所生產的品種(即棉料/凈皮/特種凈皮)的配料要求將料配好。配料是以槽為單位,分別將草料和皮料放入紙槽中,再進行「劃棍子」。要滿足次日一個槽一天的紙漿用量,要重複進行4次「劃棍子」才能滿足。只有「劃棍子」的工序完成了,次日撈紙工才可取其漿操作,這也可以現配現用。與現在機械製漿不同的是,機械製漿是燎草漿和檀皮漿分開進行打漿,然後將兩者按比例混合配漿,被輸送到槽屋的紙漿已是調和完成的,撈紙工可隨用隨取,也可根據自己當天的情況任意取漿超產。過去「劃棍子」工序完成後裝入料缸的紙漿,也已達到了隨用隨取程度,但這個隨取是有限的,因其紙漿的量已被頭一天「劃棍子」所限定,如若想超產,必須頭一天和「劃棍子」的師傅打招呼。另外,經「劃棍子」工序後的待撈紙漿與現在經打漿機處理後輸送到槽屋的待撈紙漿相比,兩者外觀明顯區別在於過去的漿很「稀」,現在的漿很「干」。


在介紹「劃棍子」工序前先大致說一下過去的槽屋(即:專門進行撈紙的場所),過去的槽屋裡沒有儲料池和各種管道,槽屋裡除了撈紙用的紙槽、紙板,以及供作接水的毛竹做成的筧水外,兩邊靠牆壁放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缸,大缸用來裝漿料,能盛下老秤七擔水的量,業內人稱此缸叫「七蘿(音)缸」。由於缸體很高,大多將缸的下半部分埋於地下以利於操作。大缸有的裝水,有的裝料,小缸則用作泡楊桃藤和拉濾過的葯汁等。


01


「劃棍子」人員的組成和所需工具


(一)人員組成 「劃棍子」由4-5人為一組,一般四尺槽是4人,五、六尺槽或四尺槽皮料太厚(撈特皮)時則為5人(若是5人操作,另一人叫「插角」也有叫「填角」)。劃夜槽的主角為做料的師傅,被稱之為領班,他白天的任務負責一簾槽的切皮、踩料、做葯、劃單槽、扳榨等,下午劃夜槽前則最先來到槽屋,他不但要掌握「劃棍子」的火候,還要負責唱號子,其他3人(或4人)則由撿皮/撿草的工人來組合。對人員的具體要求是,為男性壯勞力。操作時4人(或5人)用大棍子在槽中做整體旋轉運動和用小棍子在槽水中劃半月形圓圈。幾個人要合得來做事順手,俗稱「合把子」才行,「插角」的那個人體力要求可低些。新手須先在河潭中自行練習,待棍子在水中左/右劃半月形圓圈能發出象「撕布」樣的聲音時,才算基本達到能參加「劃棍子」組合要求,然後再進一步的練配合。擔任「劃棍子」的人,在「劃棍子」時集合在一起,而在從事這道工序的前後,又各有其他工作。

在操作時,劃大棍子時不用唱號子,而劃小棍子時必須要唱號子。這與過去許多地方賽龍舟時唱「龍舟號子」(現在大多不唱號子而只擊鼓了)的道理有異曲同工之處。划龍舟時唱號子是為了讓坐在船兩邊的十幾位賽手每次划槳的力都用在一個時間節點上,做到齊心協力,使龍舟快速能直線前行,號子起到了一個指揮協調的作用。如不唱號子,十幾個人的動作就很難做到整齊劃一,行船的速度和方向也會受到影響。而「劃棍子」時唱號子,同樣是為了讓4個人的動作整齊劃一,讓各自面前的漿水小範圍旋動,更好地達到和勻漿料的目的。如若各行其是,會棍子碰棍子相互干擾,那樣就達不到工序規定的融漿要求,還白白地浪費體力和時間。


(二)所用工具 「劃棍子」所使用的工具有兩件,一件是大棍子,另一件是小棍子。大棍子由棍桿和棍盤兩部分組成,工人也稱其為「扒子」。棍桿長約220厘米、直徑粗約3厘米(手握部分),一般多選用瘦小毛竹做棍桿。它節密,粗細適中,經久耐用。棍盤則選用堅硬耐磨的黃檀樹,它的高、寬、厚分別約為11×13×2.5厘米,棍盤正面上方的兩角切除、四邊切削成斜面,棍盤與棍桿稍粗的一頭連接處做成公母榫加倒楔聯牢。棍桿要求平直,尾端略細,這樣便於手握用力。另一件是小棍子,就是一截長約1米,直徑約無名指粗細、兩頭平齊的箬竹棍。此竹粗大者少,胡琴上的弓就是用這種竹竿製成,它的優點是韌性好耐用,且其中間的孔隙很小,能避免嵌漿。如無箬竹棍,可選用同樣粗細的水竹棍(就是能編竹藍的那種竹子),較一般的竹經久耐用。



一個「劃棍子」組,只負責一個紙槽,他們根據管棚的(相當於現在的生產廠長)當天安排,每天下午五時左右撈紙的歇槽後,根據該組所負責的紙槽次日要生產的宣紙品種及所撈數量(指次日大概要撈的濕紙數),把生料按比例分別放入已加水的紙槽中,槽水要控制一定深度,以免因水過深導致滿漿。在操作中,按「大棍子」→「小棍子」→「大棍子」基本步驟進行,主要操作如下。


大棍子:4個人分別站在紙槽四個面的中間,(如需5人時,這第5個人則站在某一方的槽角),每人手拿一根大棍子,一般為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兩手上下分開,左側大腿斜抵槽壁,將各自的棍盤前伸緊貼槽底,逆時鐘方向揮扒畫圈,非常默契地在槽底作「推磨」的畫圈運動,先慢後快,慢時稱「育扒」,約15下;快時稱「大使勁」,約25下。使漿料在此協同動作中循環,漿水也在紙槽中形成一個大漩渦,當劃至漩渦中部可見槽底時,便為一個旋結束。所有協作者,改為右手上前,左手在後,右側大腿緊貼槽壁,順時針方向揮動,重複與第一個旋一樣的運動,漩渦見槽底時換動作,如此往複,要求每槽必須劃6-7個(凈皮則為7-8)旋。操作工們必須做到協調一致,沉在槽底的漿料被划起,隨著旋轉力度的加大、速度的加快,槽中的漿料隨著浪流涌動,滿槽沸騰,濺起小浪花,棍盤在槽底也隨著旋轉划動發出有節奏的「呼哧、呼哧」的響聲。若一人動作稍有滯後就會影響整體,要麼形不成漩流,要麼使已形成的旋流破壞。也容不得只做動作不出力,因其他人立馬能感覺,有時還會遭到對方故意順勢推過來的大浪花,弄得滿身滿臉都是漿水的「報應」,還會遭到領班的大聲呵斥。「劃棍子」時,如有哪一方槽口有滿漿,要隨時用「挽子」(一種木頭做的帶把的盛水工具)沖澆。「大棍子」的要領是要搞得開,走得上旋,能壓浪,回勁要稍輕。由於紙槽中的漿水旋動幅度較大,浪花四濺,操作工的身上都濺有紙漿,腰部經常被漿水濺濕。老輩子都知道,過去槽屋裡劃夜槽的工人夏秋時乾脆不穿衣服,只用個料袋圍在腰間。這其中一是劃夜槽的工人單身在紙棚的多,一天累下來還要自己洗衣服嫌麻煩;二是過去窮衣服少(人稱其「棚花子」),有的人衣服濕了沒得換。再說那時槽屋裡不許女人進入,即使沒穿衣服也不會有太多的尷尬,因此,大家也見怪不怪。長棍子劃完四個旋後,改用「小棍子」。

小棍子「小棍子」時,4個人各自站在紙槽四個面的中間,面迎紙槽,右大腿斜貼紙槽外壁,上身略側,左手握小棍子上端,手掌朝上拇指壓住棍頂,右手握小棍子中部,棍的下半部斜插入槽水中。隨著領班一聲口令,號子隨即響起,各自的竹棍隨著號子聲整齊地在槽水中向右作半月形划動(棍子呈半月形自前向後劃,直線自後向前復回)。由於用力划動的小棍子在槽水中的作用,槽中的死水迅捷活了起來,隨著4個人的竹棍在漿水中整齊劃一的揮動,產生出有節奏的「唏嘩、唏嘩、唏嘩」的響聲。隨著號子的數目,動作如此反覆。號子唱到一定數目時,將竹棍改為向左作半月形划動,具體操作如前,只是改變了划動方向而已。總的要求是小棍子要牽的好,不能抖,要劃「半月形」,後手(指握棍子頂部的手)不能豎,以免濺料。右側方向劃200下,左側方向劃200下,總計400-480下之間(見下圖)。



「小棍子」划動的時間,由領班掌握,以所數的數目來定。數字數完後,領班會用個挽子,取點槽中的漿料,兌上適量的水用手攪勻後觀察檢驗,若達到熟漿要求了,下幾槽的「數棍子」就依這次所數的數為準,數到這個數時就結束。有時因上道工序的料做的不太理想,檢驗過不了關,就要再延長補加數數。


「小棍子」步驟完成後,再改用「大棍子」步驟進行,如配的是棉料品種,就再用大棍子劃三個旋,如凈/特皮品種則再劃四個旋。

經過「大棍子」→「小棍子」→「大棍子』後,漿水被攪和的漿水交融,已達到能撈紙的要求,此時,操作工就可進行撈料了。撈料時,4個人輪流在掌簾、抬簾的兩邊進行,操作時身體前弓,用嘴咬住料袋「y」型袋口的丫口處朝上的一面,左右手分牽料袋的兩個袋角並將料袋朝下的一面壓至槽底,從槽中部向身邊摞撈,一直摞到自身的槽壁,將漿料撈進張著口的料袋中。然後紮緊袋口,將腹部和膝蓋抵住槽壁,雙手順勢將裝滿漿水的料袋翻至槽圈。別看這短短的一瞬間,稍有遲疑或用力不當,那足有二三百斤的一袋漿料是無法扳上槽圈的,要恰到好處的把握,關鍵是要掌握好「順勢」,借用巧力,將翻出的料袋先置槽圈後置地面讓其濾水。把漿料從槽中撈出後,本輪「劃棍子」工序結束,此時只完成了該槽第二天用漿量的四分之一,就是還要如此反覆的再操作三遍,才能滿足次日生產所需的全部紙漿。


待第四輪「劃棍子」的撈料結束後,就可以放槽水了,用一隻料袋套住紙槽放料口,將含有餘漿的槽水放入料袋。槽水快放完時,其中一人手握一個有長柄的寬約尺余、高約8厘米的「木刮子」,將槽底的剩漿刮至放料口。放完槽水後,提出料袋濾水。此時,他們有的拿麻布(一種用黃麻織成的布),有的拿裝水的挽子,將紙槽的四壁和槽底反覆擦拭沖洗乾淨,以免留死漿影響次日的抄紙質量。將濾好水的漿料倒入料缸並蓋好缸蓋以防灰塵污料。此時,這一天的「劃棍子』工序就結束了,一天一個「劃夜槽」的組合,劃完一個槽全天撈紙的用漿量,總共歷時約兩個多小時。


由於一個槽屋有幾簾槽,且每個槽的「劃棍子」時間較長,所以,每至黃昏時分「劃棍子」時,槽屋裡一片號子聲,老遠就能聽見。工人們興緻來時,這一組想用歌喉和劃漿聲鎮住那一組,那一組又想用數數聲伴著吆喝聲蓋過這一組。領班們嗓音有清脆的、有沙啞的,帶著各自方言特點的號子此起彼伏,何止是一句簡單的「熱火朝天」能形容。


02


「劃棍子」的工藝原理


宣紙是傳統手工紙中用料最為複雜、工序最多、品種最為豐富、要求最高的紙種之一。宣紙傳統工藝中的打漿環節由多道工序完成,按照原料構成,皮料和草料分別加工,在數棍子這個環節完成合併,成為熟料。這兩種原料在傳統製漿中的基本步驟為:


1、皮料:選檢後的燎皮→碓皮→切皮→踩料→袋料→劃棍子;


2、草料:選檢後的燎草→舂草→袋料→補漂→袋料→劃棍子。這兩種原料通過加水舂碓時的物理化學作用,已達到打漿的分絲帚化基本要求,特別是皮料經過切皮環節,已經將長纖維切斷。皮草經過分別袋(洗)料,既進行了清洗,又在舂碓基礎上使纖維得到進一步帚化作用。


「劃棍子」這道工序須經「大棍子」和「小棍子」的兩個步驟操作,其主要工藝原理是通過「大棍子」 順反交替的旋轉分散皮料、草料漿料,與水融合,一是達到混合漿料的效果;二是通過製漿中的物理化學作用對生料纖維起到進一步帚化,使「生漿」變成「熟漿」,達到使用效果。造紙先人們在簡陋的條件下,採用原始的工具,用如此獨特的融漿方法,無不令人嘆服。


03


關於「棍子歌」的基本內容


伴隨「劃棍子」這道工序的還有「棍子歌」。此歌與山歌類似,既非一種表達思想的曲調,也非登台表演的歌曲,而是一種單純的勞動號子,是一種為了統一節奏和計數的帶有一定藝術修飾的曲調,這種曲調沒有歌詞,只是一種只計偶數不報單數的較為固定的音調(見圖二),這種計數方法可能是取「好事成雙」的寓意,從二開始,隨著數棍子的節奏逐步唱出四、六、八、十、十二、十四.....直至一百。領班在唱號子時,在每個數字後面要拖帶「哦」「呀」「啊」、「啦」「嘞」等尾音,這種尾音完全由領班師傅所持的自身方言或用語習慣而定。



「棍子歌」只有個基本的曲調,數唱時走調跳詞也是常有的事。在數唱歌詞二至二十時,只能一組一組的數唱,數到二十以後則可兩組甚至三組數連唱。連唱兩組或三組數字時,其時間差要正好是劃兩個半月形圓圈的時間。念唱的快慢必須要與手上的動作相吻合,能統一眾人雙手划動的頻率。連數時後面只需帶一個拖字音,拖字音也可隨意更換。由於方言的不同、拖帶字音的不同以及連唱數字組的習慣不同等原因,給聽唱者的感覺也有不同。總之,不同的領班在基本曲調的前提下,所唱出的「棍子歌」多少有些差別,但各具特色。對領班唱「棍子歌」的唯一要求是,只要順口能將偶數由小漸大的數到預定的數,且其節拍又能將勞動者的動作手勢協調成一致即可。


(作者系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人員)


宣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清末皖南鎮研究初探(上)
清代寧國府進士群體的初步考察(二)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