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都是廣東小老鄉,禮部尚書許應騤為何與康有為結仇結怨?

都是廣東小老鄉,禮部尚書許應騤為何與康有為結仇結怨?

作者:金滿樓

話說戊戌年時,廣東人如康有為、梁啟超等無疑是變法的先鋒,但弔詭的是,同為老鄉的許應騤卻成了他們的對頭。

從資歷上說,許應騤於1850年中進士、點翰林,在京為官近50年,官居禮部尚書兼總理衙門大臣;

而康有為1895年才中進士,戊戌年不過是小小的工部主事(六品)兼總理衙門章京(秘書),兩人地位可謂差之千里。

按常理,作為老鄉黨、老前輩和上級官員,許應騤應該是康有為的巴結對象,獲取前者對變法的支持大有好處,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康、許二人在戊戌年竟然打得難解難分。

從某種程度上說,許應騤並非保守的官員,其亦贊成漸進的、有限度的改革,譬如建鐵路、開銀行,許應騤即十分贊成並為之多方奔走。

後來,這事雖未落實,但至少說明許應騤尚屬開明,對改革並無成見。

然而,戊戌年變法伊始,御史宋伯魯、楊深秀聯名奏參許應騤,稱其「痛詆西學、守舊迂謬、阻撓新政、貽笑鄰使」,「請立賜降斥」。(五月初二日)

據張蔭桓在日記中的記載,光緒接奏即打算殺一儆百,令許應騤就被參各節「明白回奏」,時軍機大臣廖壽恆再三請求光緒收回成命而未果。

當日(五月初三日),許應騤正好前往頤和園向慈禧太后謝恩,路上接到消息後狼狽不堪,其後不得不立刻草折回奏。

五月初四日,許應騤在奏摺中逐項回擊宋、楊二人的攻擊,其不僅為自己洗刷了罪名,而且表明了贊同改革的態度;

不僅如此,許應騤認定其背後的主使人即康有為,由此反擊康之人品野心,請予驅逐之。

按當時的通行做法,康有為也等於被許應騤參劾,理應派人調查,但光緒卻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結果兩人之事均以「毋庸置議」了結。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御史文悌於五月二十日參劾康氏兄弟和宋、楊四人,稱康有為莠言亂政,煽動人心,結交言官,「保國會」諸言論(「保中國不保大清」)形同叛逆,請求懲治。

然而,光緒此時卻完全偏袒康有為等人,反而將文悌的御史職務罷斥,發回原衙門(戶部)行走。

那麼,同樣主張改革維新的康、許二人為何會在戊戌年反目成仇呢?事實上,兩人除在觀念之爭與權力之爭以外,其間的私人恩怨也佔了很大的比重。

如許應騤在被彈劾的回奏中說的,「康有為與臣同鄉,稔知其少即無行,迨通籍旋里,屢次構訟,為眾論所不容。」

如此看來,許應騤對康有為知根知底,兩人互同水火已非一日。從某種程度上說,許應騤對康有為的惡感還不僅限於康之為人狂妄與論說乖離,而且涉及到具體的衝突。

譬如,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時,康有為突然聲稱南海「同人團練局」系其先祖創辦,並要求局務負責人、回籍知府張喬芬交出管理權,改由康氏大弟子陳千秋管理。

事後,張喬芬托御史余聯沅彈劾康有為,而康有為又托御史王鵬運彈劾張喬芬,兩派人互相爭奪,一時交相哄傳。

然而,康有為的主張並沒有實據,而兩廣總督譚鍾麟亦站在張喬芬的一邊。對此,同為廣東官員的許應騤自然心知肚明,其對康有為的惡感也就在所難免了。

再如康有為組織的「保國會」一事,許應騤更是直接站到了康有為的對立面。戊戌年三月二十七日,康、梁聯合李盛鐸等在京師粵東會館新館開會,人數眾多,影響甚大。

按大清律例,結社集會一向「懸為厲禁」, 而按照當時的慣例,會館事務一向由同鄉京官職位最高者負責。

之後,時為禮部尚書的許應騤與侍郎楊頤認為康有為等「惑眾斂錢,行為不正」,令會館人員「嚴加斥逐,不準再開」。

當然,從謹慎從事的原則來看,許應騤、楊頤作出的這個決定也無可厚非,但康有為算是與許應騤結下樑子了。

四月二十八日,康有為被光緒召見後,旋命其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當時,許應騤以禮部尚書兼任總理衙門大臣,康有為這個新的兼差正好成為其下屬。

因此,也有人說,康有為擔心被許應騤鉗制而圖謀將後者逐出總理衙門,由此指使宋伯魯、楊深秀彈劾許應騤,這也成為前述鬥爭背後的伏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乾隆墓被盜後慘不忍睹,號稱「十全皇帝」的乾隆,顱骨丟了!
對蔣介石都敢說「不」!近代銀行家宋漢章險些惹下殺身大禍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