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發#MeToo 爭議文章後,《紐約書評》主編布魯瑪離職
又一位文化界名流受到 #MeToo 運動的懲罰——而且這次並不是直接相關。
多家媒體確認,著名文化刊物《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NYRB)主編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已於周三離職。《紐約書評》方面沒有披露布魯瑪離職的具體原因,但相信與後者一周前同意刊發一篇反思 #MeToo 運動的文章有關。
引發爭議的文章來自加拿大電台主播 Jian Ghomeshi。Ghomeshi 曾被超過 20 名女性指控虐待,包括違背女性意願的扇耳光、扼喉行為。2016 年,Ghomeshi 被法庭釋放,但也和發起指控的女性達成了諒解協議並致歉。
同時,Ghomeshi 也為自己過去的行為表達了歉意——和某種程度上的辯護。他說,一些他在意的女性和他交往時因為照顧他的情緒而對一些要求就範,他本應表現出更多的尊重和體貼。但他明確了道歉的範圍:「即使我為自己對待一些人的方式感到深深的悔恨,我也無法承認那些並不確實的指控。」
事件的後續發展表明,布魯瑪關注的是文章的前一個面向,他的批評者關注的是後一個面向。
批評者認為,Ghomeshi 在文章中粉飾了他的過往行為,弱化了實際情形的嚴重性,比如將 20 多名指控者輕描淡寫為「數名」。文章的發表也在《紐約書評》內部引起了不滿。周三,該刊在文章頂部加上了一條提示,稱文章本應包括對作者不利的內容(如指控的嚴重性及實際數量),並提供了有關指控的細節。
面對一片批評之聲,布魯瑪選擇了接受在線雜誌Slate記者Issac Chotiner 的專訪,為他同意發表爭議文章的決定做了辯護。他稱讚了 #MeToo 運動,認為有權勢的男性作出的不當行為必須得到糾正;但他補充道,「和所有出於好意的正義行為一樣,(#MeToo 運動)也可能帶來違背善意的後果。」
Ghomeshi 的文章被選為《紐約書評》10 月 11 日的封面文章,該期大標題為《(男)人的墮落》(The Fall of Men)。這顯然是一語雙關:借用《聖經》中亞當、夏娃走向道德墮落的故事,以及 「men」 的雙重含義,標題既可以解讀為「男性的道德墮落」,也可以解讀為他們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布魯瑪的專訪顯然沒有起到滅火作用,而是激化了文章引發的爭議,也加速了他的下台。
Slate在訪談中追問布魯瑪對 Ghomeshi 行為的看法,而布魯瑪提出的種種假設——有點類似於《十二公民》中就案情提出的刁鑽懷疑——讓讀者感到他對 Ghomeshi 一事嚴重缺乏了解。雖然布魯瑪承認自己並不了解相關指控,但他強調這不屬於他的關切範圍。這激怒了一些 #MeToo 運動的支持者。《赫芬頓郵報》(HuffPost)主編 Lydia Polgreen發推稱:「伊恩·布魯瑪的專訪甚至比 Ghomeshi 的文章本身更讓人生氣。」
不過,也有支持布魯瑪的聲音傳出。《紐約書評》供稿人 Laura Kipnis 認為,發布「尖銳、有爭議性的文章」、不屈服於公眾意見本來就是《紐約書評》的傳統,讓 Ghomeshi 這樣的人有話說也不是在免除他們的責任。她更擔心,布魯瑪的離職可能造成寒蟬效應,因為那些支持布魯瑪的人都可能被扣上「忽視性侵」的帽子。
目前還不清楚布魯瑪是主動辭職還是被辭退,但大學出版社是一個潛在的壓力來源。《紐約書評》的影響集中在知識界,它也是大學出版社推廣新書的重要渠道。據《紐約時報》報道,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社長 Jennifer Crewe 聲稱,大學出版業對 Ghomeshi 的文章深表關切,但據她所知,目前還沒有出版社提出撤回在《紐約書評》上的廣告。
1951 年出生的布魯瑪是一名作家和歷史學家,擅長中國與日本現代文化的研究。他長期為《紐約書評》、《衛報》等報刊撰稿,直到去年才接受雜誌主編一職,成為《紐約書評》創刊以來的第三位主編。當時,布魯瑪表示希望讓雜誌社內部變得相對民主。今年 3 月,《衛報》記者 Rachel Cooke 在介紹布魯瑪時寫道:「……自他接手主編以來,他以不易覺察的方式讓《紐約書評》重新煥發了活力——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採納更多女性作者。」
這份工作僅僅持續了 16 個月。
布魯瑪的政治立場通常被認為傾向左翼。2010 年,《外交政策》雜誌將其歸為在普遍保守的國際問題上都保持開放姿態的「古典自由主義者」(classic liberalism)。對於近年來困擾西方的宗教極端勢力,布魯瑪曾表示,與價值觀不同的人相處是生活在一個多元社會需要付出的代價。
1963 年創刊的《紐約書評》被認為是美國左翼自由主義的主要理論陣地,1984 年被來自報業家族的 Rea S. Hederman 收購,後者以堅定的民權立場和僱傭非裔美國人著稱。儘管如此,雜誌的人員構成仍受到平權人士的批評。《名利場》雜誌的報道認為,布魯瑪事件可能與圖書產業的積弊有關:女性佔據了消費者、讀者和低階僱員的多數,管理層卻多數由男性組成,這種性別失衡引發了變革的呼聲。去年,另一本重要文化刊物《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主編 Lorin Stein 因性騷擾指控離職,取代他的正是一名女性。
《紐約書評》尚未就此事作出聲明。
以下摘取《紐約時報》精選的幾條讀者評論。
「每天都有犯下重罪的人走出監獄,我們有責任讓他們融入社會。我們知道,將重罪犯永久置於下等地位會適得其反。在我看來,我們對謀殺犯的接納度都要高於對 Ghomeshi 的接納度。這些男性真的要作為下等人被放逐、被永遠剝奪工作嗎?我們是不是要在他們的衣服上印上用來標記通姦者的紅字?我們有點迷失了。」(Cynthia,New Hampshire)
「……不,問題不是出在文章上。真正的問題是,那些高居權位的人應當如何形塑當下的辯論。布魯瑪在訪談中將《紐約書評》嫁給了那種有害的否定主義,為此他理應被勸退、解僱或是主動辭職。
這只是從客觀的商業角度得出的觀察。如果布魯瑪沒有走人,我會取消訂閱《紐約書評》。我不會支持任何以『超然在上』自居、從而無需為現實世界的後果負責的組織。」(Ian,Salt Lake City)
「伊恩·布魯瑪當然不應因此失去職位。對《紐約書評》——一家打著『超越平庸』、深入思考的旗號的媒體,這等於是敷衍、錯誤地向暴民投降。」(del,New York)
「在為他點頭髮布的、具有誤導性的文章辯護時,布魯瑪基本上是在說:『這些小妞都是瘋子,何必要費勁找出事件真相呢?』他想給整個 #MeToo 運動打折扣,而這場運動是由那些被 Ghomeshi 傷害的女性以及他手下 50 歲以下僱員的真人真事構成的。他的離職並不令人意外。我希望他是被請走的。」(AH,Portland)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用動物測試毒性這件事,有一部分可能可以讓計算機來做了
※碧桂園的物業管理公司在香港獨立上市,好幾家房企已經這樣做了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