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永正:教兒童學語文,靠的是「示範」
一天晚上,上小學三年級的孫女遞給我一本語文書,讓我簽字。她說自己已按老師的要求,把《小稻秧脫險記》朗讀了三遍。我說:「我沒聽到你朗讀呀,能不能再讀一遍給我聽聽?」她堅決不肯。僵持了一會兒,我說:「這樣吧,爺爺朗讀一遍給你聽,好不好?」
我一朗讀完,她就迫不及待地說:「讓我讀一遍!」
她語感較好,讀得正確、流暢,語氣也比較自然,有些像我,只是小稻秧、雜草和噴霧器大夫對話的語氣讀得尚有欠缺。我逐一做了提示和示範,她逐句認真模仿,又把全文讀了一遍。讀完後,針對個別地方我又進行了輔導。沒想到她興緻大發,還要從頭再讀一遍!
此後,孫女經常要求我讀書給她聽,也經常主動讀書給我聽。
想當年,我上小學時喜歡朗讀,還不是受張敬齋老師的影響?張老師每教一課必范讀,還經常領讀——他讀一句,我們學著讀一句。他那聲情並茂、繪聲繪色的朗讀,深深地打動著我們,吸引著我們,影響著我們。至今我還能想像出他朗讀時的語氣和表情。老師一讀完,我們一群鄉村孩子便捧起書哇啦哇啦地讀起來,書聲鼎沸。我們的字也寫得好,為什麼?因為張老師的字寫得好,是中規中矩的柳體。
語文姓語,小語姓小。「小語姓小」,說的就是「兒童的語文」。「兒童的語文」教什麼?教認字、寫字、讀書、背書和作文。 12 歲以前的語文要「重積累」,讀和背最重要。「兒童的語文」怎麼教?簡單地說,兩個字——示範。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學語文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許多方面要模仿一輩子。語文能力強的人都有讀、寫的好習慣。這些人一輩子都在學語文,不停地學習別人的語言,領會別人的思想,獲取營養,然後運用內化的語言和表達技巧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至於學書法,更要臨一輩子,邊臨邊想邊提高。可見,語文教學的示範不是越俎代庖,不是包辦。好的示範具有啟發性,能讓學生髮現自己的問題,產生頓悟。好的示範就是為學生立起一個標杆(目標),讓學生看得見、努一把力就可以達到,激起學生的興趣、慾望,使之欲罷不能。比如造句,老師只提供一個例句,就教死了;提供兩個,就教活了;提供三個,就教聰明了。學生很可能由「三」而生「萬」。
何謂好的示範?第一,示範要合乎規矩。聽、說、讀、寫、書,都是有規矩的,不能「想當然」隨意而為。第二,示範者要有親和力。示範者能讓學生覺得可親近,是可信賴的大朋友,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語文老師在備課時,要多在「備」上下功夫。當年我在教育部舉辦的「於永正語文教學方法研討會」上,執教的就是《小稻秧脫險記》。備課時我反覆朗讀,十幾遍下來,居然會背了。備課時不把課文朗讀好,不把板書的字詞照著字帖練好,不把關鍵詞語的意思把握准,誰敢進課堂啊?!以上幾點準備好了,即使不寫教案,我也有底氣走進教室!
教兒童學語文,靠的不是技巧,不是多媒體,是示範,是功夫和耐心。
(文章摘自《我的教育故事》,於永正著,於然編,源創圖書策劃,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