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聖人忙了一輩子,到死前才想出對付小人的絕招

孔聖人忙了一輩子,到死前才想出對付小人的絕招

孔聖人忙了一輩子,到死前才想出對付小人的絕招

1

孔子,一位深度的道德潔癖者。

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孔子心目中的好人,道德楷模;小人,孔子心目中的壞人,深惡痛絕。

《論語》中「君子」這個詞語出現了108次。從單個字看,「仁」字出現了109次,「禮」字出現了74次,「信」字出現了38次,「善」字出現了36次,「義」字出現了24次。

可見孔子的一輩子,拼了老命在跟學生講:要做一個君子,要做一個好人。他深入剖析人的道德品質,把「道德品質」這個東西掰開了揉碎,使用「仁、義、禮、智、信」等不同角度,講給他的學生聽。翻來覆去其實只有一句話:「孩子們,你們要做一個好人!」

對於小人,他恨得咬牙切齒: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多少次,夜深人靜,孔子無法入睡。想起白天的小人作祟,他深深地揪心:為什麼到處都有那麼多壞人?無論在官場還是民間,無論在辦公室還是田間地頭,無論在城裡還是在路上,無論在家裡還是遠方。那些壞人,自私自利,貪得無厭。因為一點小聰明,沾沾得意。表面上會裝作很厲害,實際上是紙老虎,一捅就破。承諾辦事時,夸夸其談,真正做時再三推諉。處處想著利益,而不是責任。出現問題了總是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從不反思自己的原因。做事情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他們拉幫結派,但不做真正的團結。與人一團和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觀點,即使認可身邊人,背地裡卻嗤之以鼻。

對付小人成為孔子的終身目標。

2

對付小人第一招:上行下效。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治國理政時,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說:上層的道德好比風,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現像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順著風的方向倒。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說: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於核心。「為政以德」,這是孔子的核心執政思想。

孔子認為:只要執政者成為道德楷模,那麼全體民眾都會仿效,整個社會就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氣。人人成為君子,小人無處藏身,從此整個世界成為美好的人間。

上行下效,肯定是孔子最先能想到的方式。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公元前532年,孔子19歲,做了個管理倉庫小官。

公元前531年,孔子20歲,管理畜牧,什麼粗活都干。

公元前517年,孔子34歲。魯國發生內亂,孔子逃到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雖然齊景公很讚賞孔子的話,但是並沒重用他,也沒有實際能力可以重要孔子。

公元前499年,孔子52歲,升為魯國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為什麼平步青雲?執政者矛舍頓開了?不是,魯國的實際掌權者,三大家族,想利用孔子的威望。然而,孔子有自己的如意算盤,試圖實踐自己「為政以德」的執政思想。充斥小人的執政當局,當然不會讓孔子的「德政」走下去,觸及既得利益者,孔子的執政也只能走到了頭。

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被迫開始周遊列國。

公元前496年,孔子56歲,到了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以前的老闆魯國給發多少工資,我們衛國絕對不低於這個標準。確實,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事實上,像孔子這麼一個眼裡容不下一點點細沙的聖人,衛靈公顯然不會喜歡的,只是顧及了孔子的聲望。

公元前484年,孔子67歲,周遊列國結束,回到魯國,仍有心從政,但依然是被敬而不被用。

顯然,孔子的第一招,試圖「為政以德」然後「上行下效」,失敗。

3

對付小人第二招:言傳身教。

開篇就提到,孔子的一輩子,拼了老命在跟學生講:要做一個君子,千萬別做小人。整部《論語》,就是一個道德衛士孜孜不倦的千叮嚀,萬囑咐。

然而,說教是一個極難的事情,尤其是道德的說教。無論古人今人,人性相同,聽不進別人的說教,這點古今亦然。況且,道德不像科學,沒法論證觀點的對錯。憑什麼讓人認可自己說的道德標準?這是擺在孔子面前的難題。

為了說教,孔子不惜借用周禮的名義說事。

好比後來,很多人為了說教引用孔子,甚至託名孔子。直到近現代,康有為為了打擊頑固派,主張變革,寫了個《孔子改制考》,號稱孔子最主張變革。

自己的說服力量不足時,借用權威是常用的手段。後人可以借用孔子,但孔子所能借用的,也只有周禮。

公元前518年,孔子33歲時,跑去找那位周天子的圖書管理員老子請教周禮。老子卻說:萬事萬物都是在變的,周禮不遵守也罷。

沒有人知道「孔子問禮」故事的真假,即便是真的,也沒有人知道他們倆到底聊了些什麼。上述的內容,多半是後人根據兩個人的不同風格,所作的揣測。

老子反對的,是禮儀中冗餘的規則。而孔子想要的,其實並不是禮儀的規則,而是道德的準則。他提出的「克己復禮」這個詞語可以證明,在孔子看來,恢復「禮」,要做的是「克己」,就是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按道德品質來做事。

有一次,魯國的貴族季康子公然採用天子的禮儀,讓六十四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跳舞。孔子氣得說:「是可忍,孰不可忍!」這種事你都幹得出來,天底下還有你不敢幹的事嗎?表面上,孔子是為了維護周禮。本質上,卻是孔子對季康子的道德譴責。

通過引用周禮,他向皇宮貴族說仁,也向士族大夫說仁,也向平民百姓說仁,然而更多的確是向他的學生說仁。畢竟學生和外人不同,學生都是自己選擇的,大體都能接受自己的觀點。

孔子試圖擴大說教的範圍,所以他周遊列國,走邊千山萬水,哪怕遇到艱難險阻,在所不惜。

然而,費勁口舌,執政者依然不容易被說教,所以他只能擴大招生的規模,3000人,他的全部生命所能傳播的極限。

然而,

公元前483年,孔子68歲,兒子孔鯉死了。

公元前482年,孔子69歲,最心愛的弟子顏回死了。

公元前480年,孔子71歲,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

此時的孔子,已經身心俱疲。他不知道自己的道德主張,還能不能獲得傳播,還能不能為大眾所熟知,還能不能改變這「禮崩樂壞」的世界。

4

對付小人第三招:以史為鑒。

孔子是在周遊列國後返回魯國時開始編纂《春秋》的,記錄了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的各國大事。

或許起初編纂《春秋》,只為供教學之用。秉筆直書中卻會發現,歷史有個重大的作用,所有小人都被將被記錄,害怕遺臭萬年的小人會逐步「小人」地更加隱蔽,或者乾脆不做小人了。

後人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春秋》讓那些亂臣賊子都很害怕。符合禮的事,《春秋》就表揚;不符合的,《春秋》就批評,自己做的事情被史書記錄下來,並且一直流傳下去,這對那些壞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或許可以發現,從古至今,壞人壞的越來越不明顯了。

到了當今社會,甚至極「小」的小人,都將被歷史記錄。

古代受限於條件,所謂的歷史,只能對關鍵人物、關鍵時刻、關鍵細節做記錄。

而現在,記錄已經可以做到面面俱到,無所不在,而且是全量記錄。

哪怕你不願意,這個世界也在悄悄記錄。你走過馬路,一個攝像頭把你記錄;買個棒冰,掃碼支付有記錄;乘個火車,實名登記有記錄;取個媳婦,民政局有記錄,生個小孩,醫院有記錄;殺人搶劫,派出所有記錄。

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都被錄下來,構成未來歷史的一部分。

高跟鞋踩死貓,高鐵上沒讓座,車窗外扔垃圾,都已經記錄下來了,他們的後代都能查到其所作所為。這個充滿恐懼的時代,誰還敢做小人?

以史為鑒,是孔子開了這個先河。

5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死了,享年72歲。

他知道自己的《春秋》能夠傳之後世,影響後人。但卻沒想到,自己的言傳身教,也能傳之後世。他那思想的細流,因為努力的傳播,並沒有斷流。反而開枝散葉,越流越廣,也越流越寬:流出儒家文化,流出中文文明。同時,他開創了教育之先河,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方式,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方法論探索。這三個方面,是孔子最偉大的成就。

孔子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意思是說:君子出來做事,是因為放不下肩頭的責任;至於理想無法實現,心中早就有數了。正是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才創造了那麼眾多,那麼偉大的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你相遇相知相戀 的精彩文章:

推薦幾本古風小說:那你想我怎麼對你,難道看你跟別的男子在一起
《紅樓夢》中一字寫人:寫黛玉、寶玉是個「痴」字

TAG:與你相遇相知相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