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軍大佐是什麼級別?為何比同等級國軍犧牲少得多?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隊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的侵略行為,國民政府組織數百萬大軍進行抵抗,雙反展開了多次的大規模戰役,淞滬會戰參戰的國民革命軍多達上百萬,日軍約為25萬左右,鏖戰三個月,最終以國軍撤退,日軍佔領上海而結束,後來的歷次大戰,中國守軍的數量都超越了日軍,但是卻屢屢失敗,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中國軍隊的裝備落後。
近代的戰爭與古代的作戰截然不同,在火器縱橫的年代,人數的優勢已經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了,強大的武器和先進的裝備顯得更加重要,這也是抗戰期間,為什麼經常會出現日軍一個大隊可以打敗國軍一個團,一個聯隊可以重創國軍一個師的主要原因。
抗戰期間,日軍的一個聯隊相當於中國的一個旅級部隊或者加強團編製,人數一般在4000人左右,軍事主官的軍銜一般是大佐級軍官,與國民政府軍銜制度相對比,相當於一個上校。
對於國民政府而言,一個普通上校軍官在數百萬大軍中,彷彿一滴水珠,沒有任何的存在感,一場大戰之後,少將軍官陣亡都不在少數,至於上校級軍官更是屢見不鮮,沒有什麼值得震驚,但是對於日軍而言,陣亡一名大佐級軍官就是重大的損失了,而且一旦有中國軍隊擊斃了日軍大佐,那麼他將會受到政府的大力嘉獎,因為在抗戰初期,中國軍隊擊斃一名大佐軍官的難度,不下於取得一場中型戰役的勝利。
那麼,同為上校級別軍官,為什麼國民政府上校那麼容易陣亡,而日軍大佐卻很受戰死呢?這與中日之間的國力和裝備有巨大的關係。
日本軍隊作戰時,既有強大的空軍支持,而且還有猛烈的炮火,經常用炮火覆蓋之後在指揮部隊衝鋒,極少親自帶隊衝鋒,所以中國守軍很難在正面戰場將之擊斃,最大的機會就是在伏擊戰和小規模殲滅戰中,出其不意將之圍困擊斃。
而中國軍隊作戰全屏一腔熱血和血肉之軀,上校軍官經常需要帶隊衝鋒,和戰士呆在陣地上,因此,在日軍飛機和大炮的轟炸下,頻繁的為國捐軀。這就是中日兩國同等級軍官傷亡相差巨大的主要原因。
※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災難,死亡人數達幾千萬,真實原因至今成謎
※解放軍歷史之最,王英洲將軍不可思議的超級提拔,一跳三級創造奇蹟
TAG:麻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