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學問深時意氣平

南懷瑾老師:學問深時意氣平


南懷瑾老師:學問深時意氣平


學問深時意氣平

本文摘錄自 《列子臆說》

【子列子曰:「得意者無言,進知者亦無言。用無言為言亦言,無知為知亦知。無言與不言,無知與不知,亦言亦知。亦無所不言,亦無所不知;亦無所言,亦無所知。如斯而已,汝奚妄駭哉?」】

「子列子曰:得意者無言」,他說你們懂什麼啊,得道的人,到了那個境界,沒得話講。像禪宗大祖師們見面,佛與佛見面,得道與得道的人相見,都沒有話講。所以我常常說,現在的宗教徒,你罵我,我批評他,還有什麼顯教密宗啊,每個都講自己對、別人不對。真正得道者無言,默然不語,也無所謂是非善惡,都泯然了。所以真到達那個境界,沒有話講,因為言語可以表達的都不是那個境界,就是禪宗祖師講的,「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動了念頭就不對,所以「得意者無言」。

再進一步說呢?「進知者亦無言」,一個人學佛修道,修養真到了某一個境界,也沒得話講。我們中國的俗語,「滿罐水不響,半罐水響叮噹」,也就是說「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真到學問深的時候意氣就平了。所以愛發表意見的,有一點境界就問就說,有一點稀奇就好奇得很,真達到那個境界沒有什麼,天地間沒有稀奇的事,最稀奇的事是最平凡的事,你卻不懂,這個是真稀奇了,所以「進知者亦無言」。

「用無言為言亦言」,你以為兩個得道的人見面,不講話,真的不講話嗎?已經講了話,彼此境界相同,意見相通,這就是心通,你心裡和我心裡所想都一樣。不要說得道的人,你看兩個好朋友,不管男的女的,在很多人面前,很想走,又不好意思走,兩個人彼此一看就走了,借尿遁而逃,這就是不需要講話。所以有時候不說話也是言語表達,何必一定要用嘴巴說話!「無知為知亦知」,彼此相知的人,不表達也知道了,得了道的人一望而知,就是他心通。

「無言與不言,無知與不知」,這是申辨邏輯問題,同樣的話,正、反、合,反覆了幾次。他說「無言」就是沒話講,「不言」是不肯講,這兩個有差別。「無知」就到達了空,「不知」則是愚蠢,這個中間有差別。「亦言亦知」,高明得道的人看起來都差不多,那個笨人是真說不出來的笨,並不是得道了不說。我常常舉例,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派一個無知的衛士接待李後主的大使徐鉉,徐鉉跟他談學問,說了三天,衛士全不懂,他只說一句話,請喝酒,是,是,好,好,喝酒。搞了三天,這個徐鉉摸不到底,就愣住了,不敢再講。所以對付高明的人就是無言,他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亦無所不言,亦無所不知;亦無所言,亦無所知」,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禪宗祖師有一句話,「言滿天下無口過」,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化了四十多年,他說自己沒有說過一個字。道這個東西,「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所以無言最好。前面兩句,雖然不說,已經說了;下面兩句是說了等於沒有說,就是這樣一個邏輯。列子對學生訓話,「如斯而已,汝奚妄駭哉」,就是這個樣子,沒有別的,你們不必有什麼稀奇,本來空的就是有的,有的就是空的,你們怕什麼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九一八!一寸山河一寸血!記住!46位抗日名將 和他們的抗日宣言
五勞最易傷身,如何調理?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