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早祭祀祖先不是供牌位,而是由活人扮演「屍」!

最早祭祀祖先不是供牌位,而是由活人扮演「屍」!

我國民間傳統習俗,人逝世後其家人都要為其製作牌位,作為逝者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安魂之所。

牌位,又稱靈位、神主等,一般用木板製作,呈長方形,下設底座,便於立於桌案之上。木牌上寫有逝者姓名以及生前的職稱榮耀,以便後世子孫供奉祭祀。

不過,在先秦以及更早的時代,人們祭祀祖先卻不是用牌位,而是由活人扮演的「屍」來充當祖先的角色,頗有點現在cosplay的意味。

那時的古人認為,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子孫看不到已經仙逝的祖先的容貌,於是就用活人來扮演祖先,接受祭拜,稱之為「屍」。「屍」既是祖先神靈依附的對象,也是子孫情感寄託的對象。

由於「屍」在祭祀中的特殊地位,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能來扮演的。通常是在孫輩中挑選,祭男由男性扮演屍,祭女由女性扮演屍,且女性屍必須是異姓,即由嫡孫的正妻充當。男性屍和女性屍的扮演者必須是嫡親,若選擇嫡孫的妾室或庶孫、庶孫的妾室,都算是「賤者」。

在祭祀中,屍要穿上死者最好的上等服裝。古人認為,穿上死者的衣服,屍就具有了他的靈魂,也就進一步與死者接近或等同了。

跟屍有關的祭祀主要包括宿屍、迎屍、屍九飯、酳屍等環節。

宿屍是在祭祀前兩天,主人前往屍家,提出邀請之意,屍允諾,主人答謝。宿屍的目的主要是告知屍具體的祭拜時間,希望他(她)開始齋戒,做好準備,以便在祭祀時能更好地與神靈溝通。

迎屍,是祭祀正式開始的一個標誌。主人與其他參與祭祀人員站在宗廟門外,由引導屍進入堂內。「祝」通常由年長為兄者擔任,負責主祭祝告,所以「兄」、「祝」逐漸混用不分,後來為了區分祝與兄弟之「兄」的差別,便在兄旁加示成祝字,兄成為兄弟之兄的專用字。

屍進入宗廟後,主人拜請屍坐於堂上,接受祭拜。祭拜完畢後,屍享用祭祀食物。食用的次序為:先飯、肺、脊三次,接著是四豆中各種食品三次,最後為牲前肢、兔、魚三次,這就是所謂的屍九飯

屍享用完後,主人、主婦、賓長依次向屍獻三次酒,這就是酳屍(獲取更多內容,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古今神秘文化)

祭祀完畢後,主人要帶領所有參祭人員送屍出去,以示尊重。最後由參祭人員分享屍剩下的食物。

可見,早期古人祭祀祖先的禮儀是比較繁複的。請活人來扮演祖先,顯然不如乾脆用先祖的牌位更直接方便。因此大約從秦漢時期起,人們就逐漸採用牌位或神主來代替死者或神靈,接受祭祀之禮。「屍」的位置便由牌位所取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神秘文化 的精彩文章:

基因技術揭秘遠古歷史:中華民族可能是這樣形成的!
你以為古人只知道「天圓地方」?他們對宇宙的認識,超乎你想像!

TAG:中華神秘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