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在買月餅送月餅時,卻悄悄遺失了中秋本來的文化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
《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蘇東坡曾在名作《水調歌頭》里這樣寫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代寫中秋最著名的當屬宋朝蘇東坡的《水調歌頭》,當時蘇東坡正在山東密州做官,弟弟蘇轍在濟南,儘管並非天涯海角,卻因各自事務纏身,已有五年未曾謀面。蘇東坡對月酌酒,漸至沉醉,正所謂酒入愁腸,思緒翩翩,才有了這首詞作。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每次回想起來兒時的中秋節,我們都很懷念。那時候沒有現在的經濟條件好,也沒有現在的交通方便,但是那時候過中秋的氛圍卻讓我久久的懷念。
看看現在的孩子,也許他們也會知道中秋的節日,他們卻沒有了中秋的歡樂。中秋的文化卻是我們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告訴他們,要把這種文化種在他們的心裡。如今,也許我們也會回家陪自己的爸媽過一個團圓的中秋節,但是我們卻沒有了祭拜月亮的傳統,也沒有了對嫦娥的了解,節日在這樣的社會裡少去了很多本屬於節日文化的內涵。
記得曾經對於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紛爭,韓國卻走在了我們的前面,我們是文化的發源地,而在文化的傳承方面我們卻走在了別的國家的後面。
當我們還在買月餅送月餅時,拋棄了最本質的文化,您說這是不是悲哀?
刀叔教你玩轉頭條號作者:刀墓手札300元2人已購進入專欄
TAG:刀墓手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