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學到的知識真正用起來?
Sept.
20
灼見
(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不要把收集當成學習,不要用「擁有」,來滿足自己的焦慮感。
作者 | 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今天分享一個小技巧,
希望能幫助你更好地學習。
讓我們先從筆記開始。
無論你是喜歡紙質筆記,還是數碼筆記,無論你用的是印象筆記、Onenote、XMind,還是最簡單的便簽,我想,有一個問題,也許是大家共同的困擾:
記了這麼多筆記,然後呢?
很多時候,就沒有然後了。
當然你會說,我給筆記做了標籤,我會定期反覆回顧,我會分享給朋友,我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會搜索筆記、看有沒有合適的信息……諸如此類。
但請稍等,好好思考一下:
過去一年裡面,你做的筆記,用到的,有沒有10%?
可能很多人都到不了這個數字。
有一段時間,我也特別喜歡囤積筆記。那時,我軟體里的筆記達到了七八千條,容量到了好幾個G,導致運行特別特別卡。後來實在不堪其擾,把幾百條比較有用的導了出來,換了個新賬號,重新用。
我發現一件什麼事情呢?
我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
是的,我把數千條筆記清理掉了(其中大部分是收藏起來待讀的好文章),但我發現,我似乎並沒有「少了什麼」—— 寫作,學習,工作,該閱讀閱讀,該查資料查資料,我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產生任何不便。
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數千條筆記,對我來說,其實相當於,沒有什麼作用。
從此之後,我很少去囤積筆記,我筆記的總數也基本不會超過三位數。我發現,我真正用得到的,也就是這麼多。
這就是信息時代帶給我們的錯覺。
我們不斷地,
把收集當成學習,把囤積當成擁有,把瀏覽當成內化,把信息當成知識。
但我們究竟從中得到了什麼呢?
— 01 —
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質,是獲取信息的成本,和內化信息的成本之間所產生的矛盾。
這個時代,獲取信息簡直太容易了。每一天,我們都會被無數信息所轟炸。微博,微信,知乎,各種新聞客戶端,各種聊天、對話、網頁……輕點幾下按鍵,信息就被儲存了起來。
於是,我們大腦的獎賞迴路被激活,我們感受到了快感,大腦認為「我們又得到了新東西」 —— 這種愉悅感,刺激著我們一次次地收集新信息。
但與之相比,內化信息的成本,又實在太高太高。
一篇正常的文章,要把它讀完,起碼要十幾分鐘。如果信息量比較大,時間還會更長。如果涉及到許多不熟悉的領域、概念,要徹底「弄懂」它,只怕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更別說把它內化,真正用上來。
於是,我們總會這樣欺騙自己:
雖然現在用不上,但以後可能會用上,先存著吧。
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這個「以後」,或許永遠都不會到來。
我們獲取到的信息車載斗量,但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知識」,卻幾乎沒有任何增長。
這裡面,折射出來的其實是一個誤區:
信息絕不是「放在那兒」,等著需要時去查找,就可以了。
信息的真正歸宿,應該是讓它流動起來。
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他們會把信息寫成筆記,存放起來,打上標籤,分好類,束之高閣,然後,就在對「以後」的幻想中,過了一年、兩年,直到這些信息失去活性,失去生命力,變得沒有價值。
那麼,
什麼叫做「流動」呢?
舉個例子。
比如說,我今天看到一個實驗 —— 就以經典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為例吧。
我看到這個詞,我會把它記在筆記里,放在 Inbox(收集箱)裡面,這就是一條筆記。
下一步,在定期回顧的時候,我看到這條筆記,就會進一步去搜索:究竟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什麼?它的過程是什麼?它的背景是什麼?它引出和證明了什麼觀點?
我會把收集到的這些信息,重新寫在這條筆記裡面。
到這就完了嗎?沒有。進一步,我會去繼續思考:這個實驗有沒有什麼不嚴謹之處?有沒有什麼毛病?有沒有新的研究成果對其進行了修正、甚至是推翻?
那麼,我可能會意外發現:喔,原來這個實驗的設計者菲利普·津巴多先生,後來又向公眾發表了一些內容 —— 於是,我會把這些信息,重新補充進去。
接著,我會繼續思考:現在,這個實驗我已經很了解了,那麼,我可以把它用在什麼地方?比如,我寫作的時候,可以用在哪些主題裡面,對它進行引用?
於是,我可能會標上合適的使用情景,把它用在文章裡面。
到這裡,這條筆記的生命周期才告終結。那麼,我還有必要留著它嗎?沒有了。因為關於它的一切,我已經牢牢地記住。
即使我記不住細節,我也知道我該到什麼地方、用什麼方式去檢索。整個互聯網,都為我提供了這條信息的各項詳細細節和出處。
那麼,我就可以說:我將這條信息,成功地轉化為了自己的知識。我再也不會忘掉它,因為我知道該如何找到、理解和思考它。
這就是筆記的整個「流動」過程。
— 02 —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
在這整個過程中,每一個步驟,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是什麼呢?
很簡單,是
「行動」。
像上面所說,我先把「斯坦福監獄實驗」記在筆記里,再在回顧的時候,通過搜索,對其進行解釋和擴充 —— 這就是一個行動。
下一步,我再去尋求從其他角度,對其進行評價、分析和思考的信息,這也是一個行動。
正是通過這樣一環扣一環的「行動」,讓這條信息始終處於流動之中,在每一個環節,我都能拓展對它的認識,從而更好地了解這個知識點。
這就是最簡單的,讓信息流動起來,將其內化的方法。
之前分享過很多方法論和技巧,有同學對我說:
L先生,您介紹的方法都很好,但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實踐和習慣,能否介紹一些比較簡單的、能立刻踐行的方法?
所以,今天就分享一個立等可用的小技巧:
如果你想將信息內化為知識,真正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那麼
不妨給每一條筆記,加上一句「行動」。
這就是內化信息的本質:
將筆記,轉化為任務。
只有這樣,你才能改變思維方式,將這些記錄下來的東西,真正化為己用。
那麼,具體有哪些行動呢?
舉幾個例子:
你看到了一個陌生的概念,記下來,那麼可以同時加上「查詢」,告訴自己:我要去查詢這個概念的含義。
你看到一個商業案例,可以順手加上「查證」,讓自己知道,這個案例未經過查證,有空的時候可以證實一下。
讀到一篇好文章,可以標上「精讀」;精讀完後,可能會得到好幾個有意思的想法,那麼不妨把每個想法寫成一條筆記,再分別標上「完善」「應用」「寫作」等關鍵詞,把文章本身「拆散」,讓它真正成為你的養分。
看到一個技巧,可以加上「試用」,告訴自己:不要只是放著不動,而是要親自動手用用看。用完之後,再把感受和心得寫上去,加上「分享」「素材」等關鍵詞,讓自己知道:它可以作為一種談資,或是寫作的素材,供自己分享給別人。
諸如此類。
具體的方式可以非常自由,不做限制。以我自己來說,我會在印象筆記中,給每一則筆記的開頭標上「—— 行動」的字樣,提醒自己:我需要如何來處理這則筆記。
你也可以用別的工具,乃至紙筆,都可以。
重點還是那句話:
讓筆記流動起來,而不是放著不動。
流動的環節越多,被你用於行動和重新處理的次數越多,你對於這個知識點的理解,也就會越熟練。
— 03 —
那麼,如果碰到「不知道該寫什麼」的情況,怎麼做呢?
這種情況,通常有兩種可能:
一,是這條筆記已經完成了它的宿命,你已經用不上它了。這時,就可以將其歸檔或刪除,以免它佔據我們的儲存空間。
二,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這條筆記現在用不到,但是「以後」可能會有用。
如果是這種情況,不妨將它捨棄掉。
我們經常說「斷舍離」「極簡生活」,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真正需要斷舍離的,不是實體物品,而是我們所持有的信息。
太雜亂的信息,只會分散和干擾我們的注意力。
我們所要關注的,永遠不是「擁有什麼」,而是「產出什麼」。
在網路時代,真正需要保存的東西,已經極少極少,更多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記得「在哪兒能找到它」,就可以了。
當然,你可能還會有這些疑問:
1)有些東西就是存起來備查的,怎麼處理?
舉個例子,去年3月份我去北京前,在公眾號詢問讀者「北京有什麼好吃的?」收到了上百條回復,我將它們都保存起來了 —— 我可能在短期內用不上,但我知道我一定會再去一趟北京,那麼怎麼處理呢?
很簡單,這條信息在我看來,就依然處於「流動」之中 —— 它的使命,會直到我將裡面提到的美食都瞭然於心,才告終結。
我會打上「北京」「旅行」這樣的標籤,將它跟另外一些關於北京的信息放到一起,再定期對它們進行整理,將重複、冗餘的內容合併,按照應用情景進行歸類,再用筆記內鏈接功能,作出一份整體的索引。
簡而言之,我會將各種關於「北京旅行」的信息拆散、重組,最終彙集成一條筆記。
這樣,當我需要動身的時候,只需點擊鏈接,跳轉到這條筆記,就能幫助我規劃整個行程。
這也是一種「流動」和「行動」的過程。
2)把「用不到」的東西捨棄掉,會不會可惜?
不要為沒有發生的事情感到可惜。
如果一樣東西,你只是在當下的一瞬間對它產生興趣,買回來之後再也不會去用,甚至都忘了它的存在,那這件東西你會買嗎?多半是不會的。
信息其實也是一樣的。
一個知識點,只有在它被我們「提取」的時候,才有意義。如果你想像不到任何提取它的可能性,那就說明,它被我們提取的幾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不妨大膽斬斷對它的執著。
將精力聚焦在更重要、更核心的信息上面,才有助於我們去更好地內化它們。
3)對每一條信息都去「行動」,會不會耗費太多時間?
這一點因人而異。
對我來說,將讀書過程中,學到的知識點,一一落實、踐行、內化,是比獲取新的知識點,更加重要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
後者是身外之物,前者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所以,我建議你,不妨在一開始的時候,每天抽出半小時到一小時,去踐行「行動」;每周末再抽出一段額外時間,對這一周的學習成果進行更高層面的整理。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無論花上多少時間,永遠都不會浪費。
不要把收集當成學習,不要用「擁有」,來滿足自己的焦慮感。
希望能對你有用。
—THE END—
?作者:
Lachel,高效思維達人,知識管理專家,多家媒體專欄作家,36氪年度優秀作者。公眾號: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
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清華教授韓美林:為什麼我的博士不用考英語?"在我手出去的學生必然是棟樑級的標準"
??苦等20年,她終於嫁給心上人,被寵到90歲:只要最後是你,多晚都沒關係!
??6張到此一游的照片,無意中見證了一個奇蹟的誕生
??蘇州魏瓔珞,用針線綉出絢爛星空,拒絕賣給NASA:我想把它留在中國!
??學了很多知識,沒多久就忘光了,怎麼辦?
※一年365天,為什麼偏選9月1日這天開學?
※今日處暑:暑氣止 秋意漸濃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