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雄居漢中30年不稱王,曹操率10萬軍征伐時,他做兩舉動後被封侯
張魯是早期道教天師道的首領。早期天師道又稱五斗米道,其宗教性質和太平道基本相同,也是尊奉黃老、用符水治病、教病人叩頭思過等宗教活動為特徵。
張魯和早期天師道的活動,《三國志?魏書?張魯傳》中有如下記載:張魯字公棋,沛國豐人也,祖父,客蜀,學道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感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擊漢中大守蘇固,魯遂載修殺之,奪其眾。
從以上所引可知,張魯不是天師道的創始人。他的祖父張陵在鳴山創立了天師道之後,傳給兒子張衡,張衡又傳給張魯。張魯是張陵的孫子是天師道的第三代傳人。
關於這個譜系,史學界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三張(陵、衡、魯)只是血親關係而非傳道世系」(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從宗教譜繫上看,是張陵羽化後傳於弟子張修,張修又傳於張魯。張陵、張修、張魯才是真正的傳道關係。
由於家譜和教譜的不一致,史書上有把張修和張衡混為一人的說法。
如裴松之注引《典略》時說:「臣松之謂張修應是張衡。」既然張修是張魯之父,父業子傳,天經地義,張魯又何必要殺修「奪其眾」?這是說不通的。
但是不管怎樣,張魯取代了張修,成為天師道歷史上第三代傳人。和前兩任不同,到張魯取得教權的時候,他是又有教權又有地盤的實力派。他利用宗教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漢中政權。東漢朝廷「力不能征」,無法使其歸順,只好封他為漢寧太守,以茲羈。
張魯政權的基本形態是政教合一。首領本人集教權與政權於一身,進行統一領導,下面不設地方行政長官,而用各教區的頭領「祭酒」來代替。祭酒除了掌管各教區的教務,還要管理這一區域的行政。「祭酒」一般由受業較深、德高望重的信徒擔任。
張魯政權採用的管理方式也和世俗社會不同,一方面設立義含,解決窮苦百姓吃飯問題。每個入道的人都要交米五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每個教區組織都設有義含,其中放著義米肉,任人量股食用無人過問。這樣的管理方式還頗見成效,沒有什麼人因此變得更貪夢,因為有鬼神在管理,「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另一方面用教化的辦法,解決社會治安問題。平時對人民加強誠信的道德教育。當人生了病,便讓人叩頭思過,強化對試信原則的認識;當人犯了過失,「治道百步,則罪除」,即把勞動改造作為所犯過失的處罰;當人犯了法,則要「三原,然後乃行刑」,即要經過三次教育仍然無效時,才給上刑。這種以自我反省、啟發覺悟,重在教化的管理方式,深受民眾的歡迎。《水經?兩水注》中就有「魯至行寬惠,百姓親附」的記載。
所以張魯本人雖然沒有參加黃巾起義,但他建立的漢中政權表明他繼承了黃巾起義未竟的事業,並把黃巾起義的社會理想付諸實施。
張魯在漢中的政權維持了三十年,這得益於他的「明智」。其間,有人在地下挖到了玉印,於是屬下都想要尊張魯為漢寧王。唯有功曹閻圃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勸諫道:「漢川的百姓,戶口超過十萬,財富很多而且土地肥沃,四面地勢險固;上可以匡扶天子,那就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之流,最差也是竇融之類的人,可以不失富貴。現在承製設置官署,勢力足以決斷事務,不用稱王。您現在千萬不要王,以免招來禍患。」張魯是個明智的人,他聽從了閻圃的意見,於是確保了獨隅一方的長期平安。
公元215年,曹操終於騰出手來,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自知難敵,想投降曹操。關鍵時刻,又挺身而出說:「如今您誰被迫而投降,肯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不如以退為攻,先退到朴胡再做頑強抵抗,最後才向他獻禮稱臣,這樣才會得到重用。」
張魯再次聽從了他的意見,率軍前往巴中。臨行前,部將想將倉庫里的寶物全部焚毀,張魯卻搖頭阻止說:「留著寶物算是獻給國家的,這樣我們日後的日子肯定會好過。」
曹操來達南鄭後,聽說了張魯舉止後,很是點頭稱讚。於是派人前去「慰問」,張魯順水推舟地帶著家人來見曹操。曹操果然重用他,拜他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謚號「原」。
※史上最牛悍匪,靠一金字招牌發跡,搶72個老婆,成漢奸後結局悲慘
※他16歲登基後大搞發明創造,服仙丹病死後,得一羞辱謚號
TAG: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