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得道,煉道成真:恭賀赤松黃大仙千秋聖誕
幾人學道得成仙,兄弟俱仙世所難。
白石不隨秋草爛,赤松長鎖暮雲寒。
黃大仙像(資料圖)
1
黃大仙本跡
黃大仙師,原名黃初平,因在赤松山修鍊成仙,故又號赤松子,晉成帝咸和三年生於浙江金華。
據道藏《赤松山志》載:黃初平八歲開始牧羊,牧至十五歲時在山中遇神仙,見他聰穎善良忠厚,於是帶至金華赤松山石室洞中學道,授以靜修及提煉草藥之術。
從此初平絕棄塵世追求,潛心修行。積世累功逾四十年,終修得正果。
後來,他的兄長黃初起聽從道士卜筮指點才得以和仙師相聚。當兄長詢問起羊群的下落時,仙師帶領他到山崗東面,用手指著遠方,對白石群呼喝,轉瞬間,石群變成羊群。
黃初起對神跡感到非常驚奇,起了修鍊心,於是與仙師一起苦修。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於日中無影,而有童子之色。
最後,雙雙得道成仙。因仙師隱於赤松山,故有赤松黃大仙之稱。這就是那個著名的故事——叱石成羊的由來。
唐祖師杜光庭真人所編《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即有這樣的記載:「金華山,金華洞元洞天,五十里,在婺州金華縣,有黃初平赤松觀。」
初平牧羊(資料圖)
大詩人李白也曾為黃初平祖師抒寫情懷:「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我願從之游,未去發已白……」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曾為他歌詠:「先生養生如牧羊,放之無何有之鄉,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
清代李漁也有詩曰:「此羊仙洞赤松山,一日雙眸數往還。猶自未窮千里興,送雲送過括蒼間」,至今流傳!
2
宋帝敕封
宋元裕三年,江南大旱,江河無水,官府到金華山的赤松宮求雨,得到顯靈,普得甘露滋潤,消除了旱災。
黃大仙因有「救人之功」和「祈雨祈晴」「隨感隨通」的仙跡,在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和理宗景定三年,受皇帝敕封為「養素帝君「和「養素凈正帝君」。
赤松黃仙祠(資料圖)
3
黃大仙在香港
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香港及海外享負盛名。生於浙江金華的黃初平,是如何在修鍊得道後,將黃大仙的信仰傳至香港的呢?
1897年間,一位名叫梁仁庵的道長聯同友好在廣東番禺扶乩遣興,他偶然得到黃初平降乩教導「普世勸善」,自此就成為了黃大仙的信仰者,奉黃大仙為仙師,入道成為道侶,獲賜道號「傳道」。
1915年,梁仁庵道長父子兩人,攜帶黃大仙畫像至香港繼續弘道,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梁仁庵道長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
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
黃大仙信仰自此在香港有蓬勃的發展,甚至傳播至東南亞及美加一帶。
嗇色園(資料圖)
今的香港赤松黃大仙祠坐落在九龍半島的嗇色園內。「嗇」乃慳吝之意,「色」可解作所好之物、有欲之類。「嗇色」二字,有愛精神、致虛靜、省思慮、寡情慾的要義,包含導人悟道修真的意思。
1921年4月大仙祠擇定竹園後,文昌帝君乩示,擇吉六月廿四日興工,初期大仙祠規模簡單,只建大殿、麟閣、辦事處、宿舍、大閘、水井等工程,其後才不斷添建其他建築物。
後於1937年得仙師乩示:謂欲大仙祠永垂久遠,建築須配合五行,謂之「五形」。飛鸞台「金」形,經堂「木」形,玉液池「水」形,盂香亭「火」形,照壁「土」形。金、木、水、火、土五行齊備,方能鞏固。
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的黃大仙祠廟及道壇都沒有供奉黃大仙泥塑或木雕的神像,反而是簡單、平面的畫像。
這是因梁氏避亂南來,為求方便,因此舍塑像而帶畫像。這種折中的做法卻成了香港黃大仙信仰的最大特色。
黃大仙寶誥:
志心皈命禮
金華得道,童法修真,得葛仙引渡,苦行四十年。茯苓充饑,煉道成真,施法塵寰,普渡眾生,法顯昭靈,英華俊才,有叱石化羊之妙,
頑疾得以霍然,巡遊三界,解劫消災,五道闡揚,孝悌忠信仁義禮惠廉節,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敕封玄妙普化養素凈正帝君赤松仙翁。
(編輯:靈瑾)
聲明
※張正常:洪武帝痛悼張天師
※道:我們憑什麼信仰,又該如何面對現實生活?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