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怕背害賢之名,連劉備、禰衡都沒敢殺,卻為何殺了孔融?

曹操怕背害賢之名,連劉備、禰衡都沒敢殺,卻為何殺了孔融?

文|小河對岸

漢末三國乃大爭之世,而大爭之世最怕背上「害賢」之名。據《三國志·郭嘉傳》記載:..(198年)劉備來奔,..或謂太祖(曹操)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太祖以問(郭)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

曹操與郭嘉等人雖看出劉備有英雄的志向,必將成為後患,但因怕背負「害賢」之名,而沒有敢殺掉劉備。同樣,彌衡恃才傲物,屢對曹操出言不遜,曹操雖懷忿在心卻仍惜其才名。其後,孔融多次向曹操舉薦彌衡。曹操便任命彌衡為鼓史以殺殺彌衡的氣焰,結果反遭彌衡裸身擊鼓以羞辱(曹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事後,孔融又多次對曹操說道,彌衡乃是大雅之士,其本性如此,勸曹操召見彌衡,而彌衡亦允諾向曹操道歉。曹操大喜,滿懷期待,結果卻等來了彌衡在營門口的捶地大罵。史載:操怒,謂融曰:「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於是遣人騎送之。

曹操對彌衡如此忍讓而不殺,並將其送於劉表,顯然也是怕背上「害賢」之名。而孔融的名氣,要遠大於當初的劉備、彌衡。孔融當初任北海國相而遭黃巾軍圍困時,派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劉備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隨即派兵相救。可見,孔融在漢末時期的名氣之大,且還是孔聖人的嫡裔。為何曹操卻不怕背負「害賢」之名,而敢殺死孔融呢?

首先,時機已經不一樣了。曹操放過劉備、彌衡之時,北方尚未平定,曹操的勢力也並不十分強大。而曹操殺害孔融之時(208年),曹操已經基本上平定了北方,並成為當時天下的最大勢力。

再則,曹操殺孔融乃是維護當時的「社會公德」。這在今天的人看來,有些匪夷所思,但的確如此。兩漢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謚號,通常都會附有「孝」,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乃至孝獻皇帝。兩漢的官吏選拔制度--察舉制,「孝」是最為主要的考核指標。而孔融當然不會不孝,卻有「不孝」之言論。孔融曾說道: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

孔融這種言論,在當時的背景之下,論罪是可以治死的。而曹操殺孔融,也就成為了維護「社會公德」。幾十年後,司馬昭殺嵇康,也是因為嵇康的好友呂安被誣陷以「不孝」之罪名。嵇康為呂安佐證而陷入其案,被司馬昭趁機殺死。

參考史籍:《三國志》、《後漢書》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袁崇煥之死只是個悲劇卻不是冤案
水滸傳,該遼國將領二十餘回合,即斬殺八十萬禁軍教頭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