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老字號里,藏著一個老中國

老字號里,藏著一個老中國





中秋節,意味著團(fàng)圓(jià)和月餅。



中秋假期的歷史,只有11年。直到2007年12月,中秋節才被正式確定為法定節假日。中秋節吃月餅的傳統始於唐朝,已有一千多年。




千年過後,月餅還是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只是樣式更紛繁,類別更豐富。導演李安借《飲食男女》說,飲食乃是人之大欲,不想也難。月餅卻超脫了口腹之慾,是相思之物、團圓之食。北宋詩人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卻留下了《月餅》詩,稱「小餅如嚼月」, 「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



品牌林立的月餅市場,又以老字號出品最能代表一個地區的特色。這些老字號的歷史短有數十年,長則數百年,各有獨特技藝,自含風土人情。




它們,無一不是各個城市變遷的記錄者。在某種程度上,它甚至反映著一座城市的底蘊和文化。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就有1128家。它們凝聚了家庭,慰籍人心。日復一日的循返,孕育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老字號里,藏著一個老中國。一塊牌匾、一個烙印,滿是質樸、誠懇和執著,陪伴著幾代中國人的成長。





西安


一味月餅話親情,一曲秦腔解鄉愁



路政,來自古城西安。少小出國求學,他的「中國胃」顯然還是不能適應牛排和薯條,偶爾去唐人街大快朵頤,也不能全然消除對秦川飲食的依賴。




無論走多遠,故鄉的感覺熟悉且執拗。9月,路政完成博士學業回國,頭一件事兒就衝進位於古城白菜心鐘樓商圈的西安飯莊。建於1929年的西安飯莊, 以「陝菜正宗」聞名。奶湯鍋子魚、三皮絲、棗肉沫糊……這些特色菜點都讓路政惦念已久。







「嘹咂咧!」路政脫口而出一句陝西方言,是「好極了」的意思。不過,他還有些悻悻然,想起了一手將自己帶大的爺爺。爺爺是標準的陝北漢子,說話大嗓門,直來直去。五年前,爺爺因病去世。路政未能見上最後一面,成了他最大的遺憾。




爺爺一手將路政帶大,祖孫感情深厚。路政身上凈是爺爺的痕迹。「爺爺喜歡聽秦腔,有時還煞有介事地畫上臉譜,登台唱上幾句。」路政還記得《蘇武牧羊》 的唱詞。「奉君命勸蘇武來至北海,今日里見故人有口難開……」路政哼了幾聲,聲音不大,地道。




中秋節將至,月餅必不可少。地道的西安人,月餅首先必是西安飯莊的手工月餅。「在西安飯莊門口排著隊,等著新鮮出爐的手工月餅,也是童年的重要記憶。」路政記得每每排隊買月餅,都是和爺爺一起。月餅之於路政,不止是糕點。





廣州


若遠若近是父子  早茶當中有親情



來北京第八年,天佑一口京片子說得有模有樣。他喝豆汁兒,得捏著鼻子;吃炒肝無感,始終無法領略它的美味。




一方水土一方人。他終於承認,自己最鐘意的還是廣州早茶。那一刻,天佑甚至覺得自己老了,已經學會了念舊。




每次回家,他與父親話很少。父子倆都倔,說不到一塊兒:兒子不喜父親強勢,父親總嫌兒子不知天高地厚。不過,每個中秋節,天佑總會按時收到一盒從廣州寄來的月餅。父親知道他喜歡廣州酒家的口味。

 





天佑在廣州西關長大,食肆鼎沸的場景深印腦海。始建於1935年的廣州酒家,承載了廣州城的歲月變幻和美食記憶。「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飲杯茶」,是廣州人的口頭禪。早茶起源於路邊攤,興於廣州酒家,並最終形成了今日的廣州早茶文化。




如今,它依然陪伴在新老廣州人身邊,鮮香濃郁是他兒時常光顧的地點。「食在廣州」不是虛傳。清晨,天微微亮,廣州酒家就開始熱鬧起來。



那時,他常與父親一起喝早茶。現在想來,那是一個若遠若近的夢。




中秋節又要到了。他想,如果回家能再和父親一起走進廣州酒家,吃著月餅,飲杯早茶,或許也不錯。






上海


杏花樓濃縮上海167年簡史




在上海,中秋節更為接地氣的稱呼是「八月半」。85後的Mary,是土生土長的本地姑娘。她記得,每臨農曆八月十五,弄堂里的街坊們都會從杏花樓買來各式月餅,擺出桌椅,共同賞月食餅。




杏花樓月餅,是上海人的集體中秋記憶,成為中秋時節的獨特文化符號。杏花樓創立於1851年,尚是清朝咸豐年間,至今已走過一百六十七個春秋,見證了上海的發展變遷。




初建時,它不過一間小小的小吃店,進入民國後,名聲日隆。申城工商界、軍政各界名人都曾前往就餐,李宗仁、杜月笙等都是杏花樓的常客。







1949年後,杏花樓歷經公私合營、國營等,歷史起伏中發展壯大,遂成今日規模。前上海市長汪道涵曾為杏花樓題詞「群賢畢至」。




167年間,數代員工接力走過,延續著杏花樓的榮光。這167年,也恰是上海的快速發展階段:從偏居一隅的小城,成長為國際經濟金融中心。一間美食老字號,是上海近現代史的別樣註腳。




中秋節又快到了。往日的弄堂街坊已少有聯繫,Mary卻不時仍會懷念過去。人生百味,不過團圓一種。




南方或北方,山川或大洋,人的遷徙促成了團圓或散離。杏花樓,見證了人情,也陪伴了歲月。日子在向前,對上海的老克勒來說,這裡是至愛之地。潮起潮落中,杏花樓歷經百年滄桑,造就金字招牌。在上海人心目中,它始終就像一個老朋友,書寫著老上海的故事與味道。




唇齒的一張一合,終為生活做出註腳。那些年頭,已和時光、情感和信念相混,才下齒尖,又上心頭。






南京


味蕾深處,家鄉味道




35歲的張思涵,是在北京創業的南京人,每天神經緊繃,加班後空無一人的家中,倒頭便睡。




有時,思緒的定位系統,只需一個觸點就可以一頭連著千里之外的遠方,另一頭絆著內心深處的記憶。中秋節日益臨近,瀰漫的月餅香讓她想起了家鄉。




南京,匯通南北,其飲食也兼具南北特點。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地區,集合了大大小小的美食老字號。鴨油酥燒餅、麻油素千絲、素什錦菜包都讓人叫絕。在這些老字號當中,南京冠生園的手工月餅知名度最高,是金陵城的名片。




冠生園品牌創立於1918年,已是百年老字號。它從青石路、磚瓦房的舊時光里走來,帶著傳統的餘味和風情。如今,它弦歌不輟,繼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南京人。







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老字號里的舊時滋味,靜美綿長。味蕾深處始終懷念的,是家鄉味道。冠生園穿越時光,以平淡口吻,孕育著每一個南京人久違的情感。腸胃知道,生理上的飢餓是情感的外化表現。遠離金陵,張思涵獨自在京打拚。父母自是希望她不必那麼辛苦。




中秋節又將來臨。張思涵並不想成為旁人眼中的女強人。如果可以,她只想作回那個可以陪著父母,在冠生園門口排隊等著月餅新鮮出爐的小女孩。






每個人的故鄉,都有一家讓人忘不掉的老字號,也許是兒時天天吵著要買的糕點,也許是幫奶奶跑腿時常去的藥鋪,也許是逢年過節全家團聚的飯館,小到把玩的物件,大到橋樑建築…




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座城市、一種情感、一段記憶的代名詞,並非一朝一夕間而成,而是歷經歲月洗鍊和市場打磨後留下的結晶。每一家老字號都歷經了艱苦的創業歷程與殘酷的市場競爭,才得以脫穎而出,成為優秀民族技藝和傳統商業文化的標尺和代表。




廣州酒家、上海杏花樓、西安飯莊和南京冠生園,都是幾經興廢、一脈相承的餐飲老字號。它們成全了幾代人的美食和生活,留下了一段段佳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幾家老字號在因循傳承之餘,也始終積極探索自身與潮流文化的接軌方式。




今年中秋時節,騰訊推出的虛擬偶像樂團「消除聯萌」聯動華潤萬家推出中華老字號賣萌系列中秋禮盒,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演繹,為四大老字號注入了備受年輕人喜愛的萌元素。在上海、廣州、南京、西安等地華潤萬家大賣場即可購買。







從與故宮、敦煌等傳統IP的跨界合作到這次與四大老字號集體「賣萌」,不難看出騰訊一直致力於用最受當代青年喜愛的文化符號和方式,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在「新文創」的浪潮下,將會有更多經典中國文化符號以全新面貌邁入大眾視野,讓更多年輕用戶愛上醇正、經典的"中國風味"。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一起圍觀「中華老字號賣萌記」 系列大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論吃面,蘇州人能跟山西人來一場battle
中年愛情危機?《如懿傳》擊中多少「中年少女」心?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