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恐怖主義者的暴行,是無緣由的嗎?

恐怖主義者的暴行,是無緣由的嗎?

恐怖主義喚起的強烈情緒,至少已經催生了5個迷信。第一個始於2001年9月,美國的小布希總統當時宣布,「我們要把作惡的人從世界上消滅」,說恐怖分子憎恨「我們的自由」。

這股情緒體現了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伊·鮑梅斯特(Roy Baumeister)所謂的「純惡迷信」,即認為行兇者的暴行是無意義、無緣由的。

迷信一:認為行兇者的暴行是無意義的

這個迷信已經為科學所破解。通過研究,心理學家確定了四種(對行兇者而言)有目的的攻擊行為:第一,工具性暴力,比如對敵人的搶劫、征服和消滅;第二,復仇,比如對敵人的仇殺或私刑;第三,主宰和認可,比如為地位和女人而競爭,這在年輕男性中尤其多見;第四,意識形態,如宗教信仰或烏托邦式信條。

在恐怖分子的動機當中,四者兼而有之。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政治學家約翰·穆勒(John Mueller)研究了52個伊斯蘭極端分子對美國發動恐怖襲擊的案例,結果發現這些恐怖分子的動機往往是工具性的、並且以復仇為目標:「他們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憤憤不平,尤其是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以及美國在巴以衝突中對於以色列的偏袒。」此外,大多數恐怖分子心中都懷著宗教化的意識形態,「但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傳播伊斯蘭教法(Sharia)或者建立伊斯蘭帝國(caliphates),他們中很少有人能把這兩個單詞拼對的。他們的目的,是在美國政府針對中東的戰爭當中保護自己的教友」。

至於主宰和認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人類學家斯科特·阿特蘭(Scott Atran)指出,自殺爆炸者(及其家人)在生前備受推崇讚譽,還相信死後有女人服侍,而且大多數「屬於鬆散的親友網路,他們並不是為事業而死,而是為彼此獻身」。他補充說,大多數恐怖分子都是一二十歲的年輕人,他們「特別容易為事業、義氣、冒險和榮譽所鼓動,因此參加各種運動」。

迷信二:恐怖分子構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的龐大全球網路

對於第二個迷信,即恐怖分子構成一個自上而下的龐大全球網路,並在首腦的指揮下對抗西方的說法,阿特蘭同樣予以了駁斥。他指出,恐怖組織是「鬆散、自發、且不斷變化的社會網路」。

迷信三:恐怖分子都是邪惡的天才

第三個迷信認為恐怖分子都是邪惡天才,9·11調查報告就形容他們「有城府、有耐性、遵守紀律、破壞巨大」。然而,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政治學家馬克斯·亞伯拉罕(Max Abrahms)的觀察,在幾個主要極端組織的首腦遭剿滅之後,「襲擊美國本土的恐怖分子就都是些沒有城府,沒有頭腦,也沒有能耐的傻子了。」

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2001年,企圖用鞋子里的炸彈炸毀飛機的理查·雷德(Richard Reid)沒能引爆炸彈,因為雨水浸濕了引線;2009年,企圖用內衣中的炸彈炸毀飛機的奧馬爾·法魯克·阿布杜馬塔拉布(Umar Farouk Abdulmutallab)沒炸掉飛機,只點著了自己的褲子;2010年,費索·哈扎德(Faisal Shahzad)企圖炸毀時代廣場,卻只把自己那輛汽車的內部燒得焦黑;2012年,企圖用模型飛機轟炸五角大樓的雷茲萬·費道斯(Rezwan Ferdaus),居然從聯邦探員那裡購買了炸藥;最近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犯案兄弟倆只配了一把手槍,逃跑時也毫無策略可言,他們只劫持了一輛油量不足的小汽車,弟弟先是驅車撞倒了哥哥,接著在一條泊在岸邊的船里自殺未遂。              

迷信四:恐怖襲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第四個迷信是恐怖襲擊危害巨大。然而,和年均13 700人被謀殺的數字相比,死於恐怖襲擊的美國人人數在統計上是微不足道的,「9·11」事件以後總共才33人。

迷信五:恐怖襲擊總能成功

第五個迷信是恐怖襲擊總能奏效。喬治·梅森大學的政治學家奧黛麗·克羅寧(Audrey Cronin)分析了1968年以來的457次恐怖活動,結果發現沒有一個極端組織攻克過一個州,而且94%的極端組織根本沒有達成任何戰略目標。她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著作,名為《恐怖主義的終結》(How Terrorism End)——它終結得又快(組織的平均壽命為8年)又糟糕(組織的領導人紛紛死亡)。

我們要始終警惕,這是當然的,然而上面的迷信也指向了一個無情的結論,那就是恐怖主義可以完全辜負信徒們的「期望」。(作者:邁克爾·舍默;翻譯:紅豬)

作者寫於2014-05-2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飽受颱風欺凌的廣東是如何自救的?
心如憂惶,談何健康?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