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走入大眾生活是喜是憂?
CaliBurger正在測試使用人臉識別支付的點餐系統。 圖片來源:POPIQ
記者 Katherine Bindley
加州帕薩迪納的快餐連鎖店CaliBurger正試驗一種新的顧客支付方式:拍照。
顧客在一個大屏幕點餐機上點完餐準備支付時,站在屏幕前,讓人臉識別系統拍照。如果系統識別出他們,就能進行支付。
人臉識別正開始從尋找壞人或解鎖手機等安全應用領域,向實體零售和真實世界商業活動的其他領域發展,CaliBurger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此外,娛樂場所希望通過掃描顧客面部讓他們更快進門。航空公司希望讓乘客拍一張照就能登記行李並完成其他流程,使行程更順暢。在零售店裡,如果攝像頭讀取表情時發現顧客似乎感到煩惱,商家可以派一名銷售員提供幫助。
不過,該技術面臨一大障礙,那就是消費者擔憂。福里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的數字業務分析師Brendan Miller表示,與他進行過討論的大多數零售商對人臉識別及類似技術相關的隱私問題仍然非常緊張,不敢推出太個性化的服務。
他表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仍處於測試模式,正是因為這些擔憂以及對人臉追蹤的恐懼心理。科技終將實現這些目標,但消費者尚未接受這個技術。」
擺好姿勢笑一笑
多年來,大型科技公司一直在投資人臉識別技術:Facebook長期以來一直使用該技術來向用戶建議應對照片中的哪些人進行標記。亞馬遜公司已將其人臉識別平台出售給執法部門和其他機構。蘋果公司去年在iPhone X中推出了Face ID功能,並於2016年收購了名為Emotient的初創公司,後者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讀取人類表情。
如今,傳統零售企業看到了用新方式應用該技術的機會,實體店零售的效率將會更高。
他們正在努力的一個領域是個性化服務。店鋪可將該技術用於自行選擇加入的客戶忠誠度項目,這樣銷售人員就可以在顧客進店時叫出他們的名字,招呼他們,基於之前的購買記錄,告訴顧客能夠享受哪些折扣、可能喜歡哪些新產品,或者讓他們通過拍照付款,加快結賬離開的速度。
一些航空公司正在研究類似的計劃,以便讓旅程變得更加順暢和方便。日本電氣公司(NEC Corporation)高級副總裁Raffie Beroukhim稱,日本電氣正與航空公司合作建立一個系統,使乘客可以通過人臉掃描辦理登機手續、檢查行李、進入休息室及登機。
同樣由日本電氣開發的、這項基於人臉識別的登記技術的一個變體將用於2020年東京奧運會。運動員、工作人員、志願者和媒體人員屆時可以通過人臉掃描進入場館。(日本電氣還與CaliBurger母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合作進行該餐廳的人臉識別測試。)
此外,當實體店不了解顧客的時候,還可以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判斷顧客想買什麼東西。通過攝像頭和軟體,實體店可以通過分析顧客的外貌來獲取相關細節,比如顧客的大致年齡,性別,去了店內哪些區域,然後利用這些數據做出特殊安排,吸引顧客購物。
比如,店家可以在門前放置一個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的數字顯示器,當一位年長的男士進店時,顯示器將展示他可能感興趣的商品,例如尖領紐扣襯衫,而不是可能給少女們準備的舞會禮服。
IoT Group副總裁兼Retail Solutions Division總經理Joe Jensen稱,英特爾公司將加入零售商和軟體開發商的行列,提供這類人臉識別技術。
Jensen表示,實體零售商的確可以開始更好地理解顧客在其門店的行為模式,從而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Jensen說:「我們真正在做的,是試著理解一名未知顧客的行為,而不是試圖弄清顧客是否是Suzie,以及Suzie做過哪些事。」
但人臉識別不得不應對一個重要問題:隱私。在中國,人臉識別的應用已經相當具有侵犯性。這項技術的應用非常普遍,包括提供在KFC的點餐建議、抓住亂穿馬路的人以及監視人們在公廁使用了多少廁紙。北京一家遊人眾多的公園配備了人臉識別廁紙機,設置同一個人每隔九分鐘取一次紙,每次出紙長度為60-70厘米。
「使命偏離」
但問題不僅僅是人們受到的監控可能無處不在。隱私權提倡者稱,人們的面部圖像可能最終會被關聯到個人資料中,在公司和數據代理商中分享。
專註數字隱私的非營利組織電子前沿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高級律師Adam Schwartz稱,即使是初衷良好的數據收集也可能會偏離使命。他表示,公司為某個目的收集數據後,會利用數據做新的、意想不到的事。
比如,一家公司使用生物識別技術允許員工進入大樓,此後可能會把這些信息賣給中間商,信息最終可能被很多機構使用。一家保險公司或許會購買這些數據,利用其判定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甚至可能拒絕為其承保。
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Arun Ross稱:「我們過去提供的一些數據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困擾。」他還說:「我們會發現,這些數據讓別人可以了解我們的生活,這是我們從未想像到的。」
CaliBurger的所有者Cali Group仍在研究其隱私政策和數據使用條款。該公司目前在這兩方面仍是空白,不過,首席執行長John Miller表示,該公司不會與第三方分享人臉識別數據。Miller還說:「我們用很長時間進行測試,通盤考慮了所有這些問題。」
日本電氣的Beroukhim表示,乘客可自行選擇是否使用其機場人臉識別系統,同時該系統會有一些隱私控制舉措。
目前,企業是否可以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獲取客戶的生物特徵數據,以及可以收集何種此類數據,取決於客戶的居住地。電子前哨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Schwartz稱,只有伊利諾伊、華盛頓和得克薩斯制定有一些許可規定。
Ross說,尤其考慮到歐洲已實施通用數據保護規定(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如果更多企業和州在涉及生物識別技術時採取加強隱私保護的政策,他不會感到意外。
他說:「我認為企業已經越發意識到隱私的重要性。」
你可能還關注
▼
模仿人腦,可能是AI走的一條彎路?
中國「天眼」美國造
大家也在讀
▼
預裝應用的陷阱:個人隱私換廉價手機服務
聊了兩晚色情簡訊,美國最有權勢的律師職業生涯完蛋
哪些運動對心理健康最有益?
※中國鋼企如何繞過了美國反傾銷關稅?
※在美國律界,性騷擾指控無阻行業大拿輕鬆找到下家
TAG:華爾街日報·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