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楞嚴經》,是在什麼時候?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21
捌.說時前後
佛說這部經,是在什麼時候?若就這一部經,佛開示回小向大之說,應該是在方等的時候說的。而佛說法四十九年,在這個時候,波斯匿王六十二歲;波斯匿王和佛是同歲,若依波斯匿王的年歲,應該是在般若的時候說的這部經典。所以這說時前後,就定它在方等或般若的時候,所以判它在終教的裡邊,是一個實法,這是「說時前後」。
【編按】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說時前後第八門,《楞嚴經》是屬於方等教。方等教還是屬於通教,「通」是通達無礙,又是通前通後,往前可以通到小乘去,往後可以通到大乘。所以《楞嚴經》的教義,可以說是方等時或般若時,這都可以。方等的時候它是通於阿含時,所以它是教小乘回小向大。
怎麼又說它是通後?通於後面的般若時。方等時是大乘的一個初門,初發大乘菩提心的時候。所以可以說這部經屬於方等或般若時,它是通著的。我們看經典要把它看活起來,不要單執著一部分;單執著一部分,這是以一廢百,以這個一樣就把一百樣廢了,也可以說是固執不通。
所以這個說時前後,它是什麼時候呢?就是說《楞嚴經》那個時候。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方等時或般若時,它們是通著的。當時波斯匿王是六十二歲,所以佛也應該是六十二歲。本來佛說完方等時是五十歲,佛三十成道,十二年說阿含,八年說方等,所以佛是五十歲。可是波斯匿王說他是六十二歲,所以也可能是般若的時候,但是當時佛說這部經典,它不屬於般若教,還是屬於通教,所以判它為方等時,這是一個大概的意思。
我們不要鑽牛角尖,很執著這個「時候」,這個時候不是一個問題。古來這些大德高僧分科判教,有的地方是正確,有的地方是很多此一舉,不需要的。後人要把那個道理看得很活動地,也不要說它一定怎麼樣子,或一定不怎麼樣子,用你自己的我見,說它不是那個時候,或是那個時候,這是無有定法的。
時間本來也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沒有未來。那麼現在可以說就好像這個時候──現在研究《楞嚴經》,現在就是說《楞嚴經》的時候;不過是在佛入涅槃之後,說我們研究《楞嚴經》。所以這個「時候」是不要執著的,我們要是因噎廢食,在那個地方以噎不吃飯,那是太可惜;所以不要以噎廢食。
佛說法,古德雖然分為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但是經典不一定在哪一時講,就是屬於哪一類的,就歸到哪一時。能這樣想,那真是圓融無礙,才能前後貫通,真正得到經義。
舉例來說,雖說佛二十二年說般若,但我不相信佛二十二年只說般若。在二十二年中必定含有其他的教義,如方等教,所以不要這麼執著時候。可能佛在般若時也講一些方等教,或者在方等時也講一些般若教。如果以耶輸陀羅授記作為標準,就說它是為法華涅槃時,那你怎麼知道佛以前沒有為她授記?這都不一定的;這就是以凡夫的思想來測量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我們不要太執著佛什麼時候說什麼經典,我們也不能說佛說過一部經後,就不再說它了。總之,我們現在研究《楞嚴經》,這就是說《楞嚴經》的時候;什麼時候沒有研究,就不是說《楞嚴經》的時候。
你怎麼知道波斯匿王不是再請教《楞嚴經》的?那時波斯匿王說他是六十二歲,所以你怎麼知道佛在般若時,不會再說《楞嚴經》,再次研討《楞嚴經》的道理?因此我們不能說佛說過後,就不再重提它的道理。
例如以前我講《楞嚴經》,那時是一九六八年;現在又講,而現在是一九八七年,這樣怎能說我們研究《楞嚴經》是在哪一個時候呢?這不是限定就是哪一個時候。就如果北,她一九六八年在北邊,現在到了南邊,那麼對她而言是一九八七年聽到《楞嚴經》。還有也可能佛講《般若經》時,大家對《楞嚴經》的道理不懂,所以又重新研究,這樣怎麼能夠確定是哪個時候?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