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了凡四訓 | 立命之學 :一切都是命 半點不由人

了凡四訓 | 立命之學 :一切都是命 半點不由人


命由心造


福自我求




 




了凡四訓陪伴您


      原文: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親。母親認為學習醫術既可以養家活口,也能濟世救人,而且能學一門技術以成名,也是父親生前對我的期望。因此我聽從了母親的意願,放棄了讀書以考取功名的念頭,而改學醫術。


     原文: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後來有一天,我在慈雲寺遇到一位仙風道骨,飄然出塵的老人。我對他很恭敬。他告訴我說:「年輕人,我看你有作官的命,明年就要中秀才了,為什麼不讀書呢?」 我只好告訴他原因,並請問老人姓什麼,是哪裡人。老人說:「我姓孔,雲南人。得到宋朝邵康節先生《皇極經世書》真傳,照數推算,現在應該傳給你了。」於是我就帶老人到家裡,並將情況告訴了母親。母親要我好好地招待老人。之後,我請老人推算了幾件事情,想試試他算得準不準,結果竟然絲毫不差,非常靈驗!於是,我相信老人的話,動了讀書的念頭。我同表兄沈稱商量,他說:「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中辦了個學堂,我送你去寄讀,很方便。」於是我就拜郁先生為師,讀起書來。


      原文: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孔老先生為我占算了讀書之事,說「縣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府考得第七十一名,提學考試得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試,三處考取的名次完全相符。因此我就再請他為我卜算終身之吉凶禍福。經過一番推算後,他說我某年考上第幾名,某年當廩生,某年當貢生

(編者註:廩生,指中國明清兩代由府、州、縣按時發給銀子和糧食補助生活的學生;貢生,中國明清兩代由府、州、縣的學府推薦到京師國子監學習的人。)

,而後某年入選為四川一知縣,在任三年半即離職還鄉,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可惜沒有兒子。我把他的話認真地記錄了下來。


      原文: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餘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餘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從此以後,凡遇到考試,名次先後都逃不出他所算定。最神奇的是算我命中注定須領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廩生米,才能升為貢生。但當我領到七十一石米時,提學屠公即為我呈文補貢,因此我就懷疑孔老的預言不準了,沒想到不久我補貢的呈文就被代理提學楊公駁回。直到1567年,宗師殷秋溟看到我的考卷,見文章寫得好,感嘆地說「這五篇論文簡直就是五篇奏章啊!怎麼能讓這樣學識淵博的讀書人終老在寒窗之下呢?」於是才依縣裡原來的申報,正式批准我升補貢生。這時加上我之前所領的米,竟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


     原文: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從此我更加相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相信人生的一切皆由命運註定,因而心灰意懶,淡然無求,對所謂的名利前途更是不作妄想了。




- END -








點擊收聽 :改變命運的經典










  • 改變命運的經典 | 了凡四訓有聲書-改過之法之一!



  • 連載篇 | 了凡四訓有聲書-改過之法之二!



  • 連載篇 | 了凡四訓-積善之方之一!



  • 連載篇 | 了凡四訓有聲書-積善之方之二!



  • 連載篇 | 了凡四訓有聲書-積善之方之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了凡四訓 的精彩文章:

連載篇 | 了凡四訓有聲書-立命之學之三(改變命運的經典)!?
一日禪 |有情緒時,要學會放下

TAG:了凡四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