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音樂可以縮小教育差距?
貧困地區孩子的閱讀水平普遍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差距。
但有研究提出,定期上音樂課能提高大腦的閱讀能力和對聲音的反應能力。
在美國,有研究表明學習歌唱或樂器能幫助貧困的孩子們提高閱讀技能。
「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篇論文表明,與那些沒有接受過音樂教育的同齡人相比,在上過一年音樂課後,9-10歲的孩子們閱讀能力均有穩步提升。
而在另一群受過音樂教育的孩子身上,研究人員也發現他們能夠更好地處理聲音和語言。
我們發現學習音樂可以改變中樞神經系統從而建立更好的學習模式。
該項研究由西北大學的Nina Kraus博士發起,數以百計來自芝加哥和洛杉磯貧困地區高中的孩子們參與了該研究。
她的早期研究就已經表明學習音樂可以提高兒童上課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因為其可以改善神經功能。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僅局限於家庭相對富裕的兒童,而非貧苦的孩子們。
在研究過程中,Kraus博士發現組織孩子們每周定期上5小時以上的音樂課就可以預防其閱讀技能的減退,而這正是貧困地區人們所期望的。
積極的影響
作為音樂項目的一部分,另一組來自芝加哥貧困地區的青少年學生,每天在學校參加樂隊訓練或唱詩班訓練。
研究人員記錄了他們的腦電波來評估他們對聲音的反應。
貧困地區孩子的閱讀水平普遍較低,這造成了教育差距。
究人員記錄了他們的腦電波來評估他們對聲音的反應力。
研究結果表明,與沒有參加任何音樂活動的對照組相比,經過為期兩年的音樂訓練後的音樂組能更快更準確的從嘈雜的背景中鑒別不同的聲音。
Kraus博士說,該研究表明音樂對大腦的學習功能有積極的影響,但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研究顯示,貧困地區的孩子大腦與他人有些差異,而這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能力。」他解釋說
「儘管富家子弟表現更為優異,但是音樂訓練可以改變神經系統,從而彌補教育差異。」畢竟孩子的智力、閱讀能力都在同一起跑線上。
所有的孩子在剛上學時智商和閱讀能力都差不多。
Kraus博士說,音樂似乎能重塑大腦,加強語音和語義之間的聯繫,而這一過程就是嬰幼兒學話的過程。在貧困地區長大且母親學歷低的孩子更可能擁有「嘈雜的大腦」她說道。
這是因為他們不太可能知道太多的辭彙,所以他們對聲音和語言的反應能力就越差。
「而音樂不經意間就能使中樞神經系統對聲音的反應更加靈敏,」 Kraus博士解釋說。
參與該項研究的孩子們都是和諧計劃( Harmony Project)的受益者,該計劃旨在為美國城郊學生提供免費的樂器和音樂課程。
(翻譯:唐聖聞;審閱:黃安娜;來源:BBC)
※中國央行意外投放2650億元MLF,後市發展如何?
※Y染色體會消失嗎?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