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阿里雲首席架構師劉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內功如何練?

阿里雲首席架構師劉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內功如何練?

雷鋒網AI金融了解到,隨著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時代全面到來,金融行業的商業模式也正受到深遠影響。金融機構表面上酷炫的人臉支付、智能客服、指紋識別等並不能掩蓋其底層能力建設的薄弱和體系化、生態化建設的缺乏,往往容易將數字化轉型簡單聚焦在技術上,而忽視機構管理決策的數字化、業務與技術的融合、互聯網運營能力,以及多場景支持的生態建設等問題。

9月20日,在2018雲棲大會上,阿里雲首席架構師劉剛,針對銀行數字化轉型背後架構建設的隱憂,為金融機構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數字化轉型能力地圖。以下是演講內容,雷鋒網AI金融做了不改變願意的編輯。


數字化轉型不是單純的技術堆積

從互聯網金融、到科技金融、再到數字化金融,有哪些實質上的變化?

時代的變化推動了金融發展和IT轉型,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數字化金融,這三個概念的背後都有其歷史背景。

五年前我們講互聯網金融,為什麼?因為金融從原來的線下轉移到互聯網上做了。

之後在2014年北京雲棲大會,我們在會場上表達了團隊要做金融雲、金融科技、金融生態、金融標準。為什麼?因為大量科技用在金融領域裡改變了金融的形態,不是雲計算,不是大數據,也不是人工智慧。是什麼?是用更好的技術去做線上貸款和線下支付。

再往後,數字化轉型、數字化金融的概念出來了。數字是什麼,大家會覺得提過人工智慧,回去再看數字有點太low。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理解數字化轉型是線上線下打通,是虛擬和現實結合,是業務和技術結合,是形成真正以數字化管理為依託的科學經營管理體系,而不簡單是技術的轉型。它和原來是不一樣的,不是我們買了ABCD這些技術放在家裡做個IT系統就OK了。

一個關鍵的要點是:IT人員特別容易把數字化金融轉型聚焦在技術上,但實際上,更核心的是要反思,金融機構是否數字化了,業務和技術是否打通了,是否能像互聯網一樣在線運營了,是否是包含場景的生態化的,是否做成數字生態金融了。

事實上,ABCD技術的全面使用並不一定能使我們達到數字化轉型的彼岸,因為當你做了各種各樣的系統如智能化客服、人臉支付等之後,會發現之前所併購的那些建設模式,每個數據建一個豎井的模式仍舊沒有改變。

所以,數金融的數字化轉型的建設一定要體系化、系統化進行。那數字化建設的體系是什麼,有沒有路徑,我在這裡提供給大家一個比較清晰的路徑。


數字生態金融的轉型模式

我們認為數字生態金融的轉型模式應該是分多層的,是一個體系化的。

首先最基礎的是IT建設,基礎設施里IT建設最核心的是IT服務平台,是IT基礎設施平台化。而不是建立一個雲。IT平台化是IT模式的轉變,原來數據中心都是來一個需求,提一個資源,而IT平台化,使所有資源隨取隨用,像水電煤一樣。

再往上使應用系統,為什麼要建立業務中台和超級APP?因為IT敏捷了,業務不敏捷也是白搭。業務怎麼敏捷?在IT越來越複雜時就要建立中台,要建立平台,其實也是業務平台化。在上面建立豐富多彩各種各樣小的應用,那就需要架構的支持。

再往上是管理體系業務流程變革,業務體系支撐線上線下打通,覆蓋網點,端到端做業務流程重組。不然互聯網類型業務,線上線下整合業務,所謂新金融業務就做不了。

最後是外部生態,建立開放平台和API市場。C端,產品服務無處不在和觸手可及。B端,數字化行業解決方案嵌入產業鏈上下游。

此外,整體的金融機構形態也會逐漸有一些轉變,呈現啞鈴化形態:前面後面大,中間沒有。因為平台化之後,總部要集約化,網點要偏體驗,不是沒人,而是要體驗更好。業務是平台化的,應用要個性化。當然我說的這個比較理想,能夠全渠道整合,全生命周期和全用戶歷程,這個前提是數據基礎要好。我們去做數字銀行項目發現,大家雖然都建了大數據平台,但沒有打通,沒有統一口徑標準,這樣在上面搭建起來就非常難。


轉型內功如何練?

那具體如何去搭建?後台的內功是什麼樣的?我們看一下阿里的做法。

(上圖)左邊是基礎設施雲IaaS。外面有各種各樣商業概念,告訴你雲應該是什麼,最後建出來多個廠商整合在一起,又是一個割裂的垂直系統,大家用起來很不方便。而事實上,基礎設施雲應該是一個IT平台,技術團隊來了可以開箱即用,而且這個平台要能支持所有應用場景,而不是全站技術,不是所有技術揉在一起,而是要用雲管平台管在一起,使所有東西能支持你的業務。下面是IaaS的一個全場景支持和完整的技術演進路線。

IT平台建設好之後是各種各樣分散式系統。對金融來講,最重要的是事務處理交易。要怎麼解決分散式技術?用分散式資料庫來解決。

這就要講一下PaaS。因為應用管理平台核心是能管理容器集群,最核心的是業務要什麼,業務需要系統像互聯網平台天貓、淘寶那樣每天感覺不到系統在更新,雖然它更新了很多次,但在前台用戶是感覺不到的。比如全鏈路壓測,我們在生產線上壓測,系統發布的時候前面跑的東西還可以接著跑,新上來的東西就是新的服務。大家體感是感覺不到服務被中斷了,不會像現在很多機構更新系統要發個停機公告。

在基礎能力搭建好之後,是中台的建設。為什麼要建設中台,因為IT敏捷還達不到對業務支撐的要求,要聚合所有的東西,要建立業務敏捷度,所以要有平台,要沉澱能力,讓它變成一個能生長的東西,而不是單獨建設系統。

單獨建設系統還是老的模式,所以先要建業務中台,之後是數據中台。數據中台和大數據還不一樣,它是所有數據實時可取可用,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基於數據的業務經營體系,能在線跑。比如「雙11」的時候,所有天貓淘寶業務都是在線運行的,我們做一個業務決策馬上有反饋。在這之上構建應用時,它就是薄應用,也不是獨立的煙囪,這種應用就會有各種各樣豐富的東西。

最後,數字化銀行最核心的是什麼?我們在幫助一些相對較大的金融機構建數字銀行時,發現他們原來的基礎還是比較薄弱。數字銀行最本質的東西並不是放個人臉支付,搞個指紋識別。「看聽說感」只是技術,堆在那裡之後發現整體技術並沒有提升,所以,數字銀行最重要是打通數據閉環。

然後基於數據閉環、數據中台去建設用戶體驗閉環,建設業務運營管理的閉環。最重要的是底層平台化讓你持續做系統改進,能夠做低成本創新,這是最重要的。技術體系變化了,技術管理體系也會變。但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我們現在的工作模式還和五年前差別不是很大。

我們如果不邁過這個坎,就是當年諾基亞和蘋果一樣。大家看手機長得都差不多,根本區別在哪兒呢,那就是有一部分人還在做更好的通訊,更長的待機,但另外一部分人轉到下一個模式去做更好的互聯網體驗了,這兩者本質是不一樣的,背後競爭體系也不一樣,所以本質的東西不改變是不行的。

以上就是我們是構築的一個完整的能力地圖。(雷鋒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自主研發打破蘋果等巨頭壟斷,奧比中光為3D感測裝上中國「芯」
專訪圖瑪深維創始人鍾昕:做醫療 AI 要心懷敬畏感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