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沒有熱證,為什麼開寒涼葯也能好?

沒有熱證,為什麼開寒涼葯也能好?

文 | 楊千棟

編輯 | 郭莎拉

作為一名初學中醫的人,內心裡經常是絕望的。

中醫門派如林。有一派似乎都只開溫熱葯,如桂枝、生薑、白朮等,他們眼裡是寒證多,熱證呢,極少;有一派似乎開寒涼葯很多,如金銀花、連翹、蘆根等,他們眼裡小孩熱證多,寒證呢,極少;

還有一派偏中庸,葯里經常熱葯、寒葯都開,他們眼裡則寒熱都有。

每一派的醫生都能遇到,這個很正常,但令人絕望的是,他們都會有效果!

假設小孩同時看了三派的醫生,開了完全不同風格的三個方子,吃了都可能會有效果!這是怎麼回事呢?中醫還有沒邏輯可言啊……

其實是有的,這個道理解釋起來也不難。我們把人體比喻成是一個靠能量流轉在動態中保持平衡的生命體。好比是一個圓,一直在轉動,這個生命就能繼續成長,運行。人的氣和血就在這個軌跡裡面流動循環。

如果有一天忽然因為某種原因,這個圓轉不動了,也就是生病了,那就需要調理讓這個圈圈恢復正常轉動。

一個辦法是在左邊往上推。吃溫熱葯差不多就是這個作用;

還有的辦法,是可以從右邊往下拉。寒涼葯差不多就是這個作用;

或者就是同時在左邊往上推,並同時在右邊往下拉,熱葯寒葯都吃差不多就是這個作用。這是一個比喻,用來說明大方向的道理的。

所以這樣看來,治病很簡單啊,反正都可以治好的樣子。其實也不然。

比如圖2的方式,從右邊往下拉是有風險的。因為如果右邊堵塞比較嚴重,是推不動的,如果要用力過猛,可能會破壞整個圓圈,出現斷層,損傷等等的問題;

而圖3的方式,左右一起推動,但如果左邊推動力不足,只是右邊拉,左邊就會被拉壞;業內其實也有一些比較基本的準則,比如認為:單純的寒證單純用寒涼藥引起治錯的風險很高。常見的案例有單純的風寒感冒用蒲地藍、清開靈等;比如單純的寒證拉肚子用黃連素片等。

上面的圖4風險是一樣的,用力不當,一樣要導致問題

尼采說過:

通過繩索跨越深淵的人「往彼端去是危險的,停在半途是危險的,向後瞧望也是危險的,戰慄或不前進,都是危險的」。

但是我們知道,走鋼索的人可以做到這一點。同樣,通過專業訓練的中醫,有能力去把握葯的力量,讓人體恢復平衡的轉動。

意思是說,如果中醫玩的級別不高,自己要走鋼絲,就必須要用安全係數高的裝備。而當爐火純青的時候,則不用裝備,也可以安全的走過整條鋼索。

可能你就會問,為何不都用寒熱並用的方式,這樣是不是風險更小呢?

相對來說確實是這樣的,所以這一流派的中醫相對來說會多一些,一般所說的經方派醫生和學院派醫生就是這樣的思路:寒病用熱葯,熱病用寒葯。

以上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只要是用藥,那就是一種外部的力量,施加給人體,如果應用不當,都是可能產生副作用的。所以用藥是一定需要搞清楚當前體內循環的運轉狀況,也就是經過個體化辨證的過程後,才能選擇合適的力量以及合適的著力點。

這麼說,中醫豈不是很難學呢?

開方子確實是這樣的,需要經過比較長時間的學習以及訓練,否則如果不會辨證,病人吃了是可能因此受害的。但是,從大方向來說,如果用寒病用熱葯熱病用寒葯的思路,那隻要寒熱的大方向搞對了,那風險就是比較小的。尤其是如果不開方子,只用比較溫和的中成藥或其他外治處理方法的話,風險更小。這也就是羊爸爸中成藥辨證課程的教學思路。通過表裡寒熱的基於證據的精準辨證,不同人基於相同的證據可以得出相同的辨證結論,再加上一定的經驗傳授和案例練習,是可以做到較高準確度和較低風險的用藥的。

回到文章標題的問題,為什麼沒有熱證醫生開的方子也有寒涼葯?

一個可能性是提問者還沒學得很好,有些熱證醫生有把握到,而提問者沒有。

還有一個可能性是確實沒有熱證,但醫生也還是用寒涼葯,這個前面說了道理,是可以的,中醫也是允許的,只是相對來說,風險比較高一些。所以單純就方子來看,其實我們都沒法給予合適的評價的,因為醫生在看病但是掌握的證據是怎樣的,我們是不知道的,而且醫生所使用的理論體系我們也未必清楚。

所以,看中醫,首先還是基於信任。

當然,也有同學可能就會問,如果有熱證,但是沒抓到,會不會導致辨證錯誤呢?

辨證錯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主要的熱證證據通過學習和練習還是比較容易把握的,熱證證據如:大便很臭、手心燙、愛出汗、愛喝水、舌質紅、舌苔黃厚等,再加上整體辨證、綜合辨證思路基於更多證據來判斷,是可以做到較高準確度的。

當你通過學習搞懂小孩生病時怎麼回事後,其實最大的轉變是遇到小孩生病時開始不那麼慌張了,即使是去看醫生,也能更好地與醫生溝通小孩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健康 的精彩文章:

物美價廉的養生之選——蛹蟲草
「健康超有料」:腦溢血是偶然還是必然

TAG:騰訊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