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古奇聞:劉虞手握十萬大軍,卻被公孫瓚區區數百人打敗

千古奇聞:劉虞手握十萬大軍,卻被公孫瓚區區數百人打敗

在《後漢書》中,范曄曾不無惋惜地感嘆說,東漢末年,如果劉虞與公孫瓚沒有矛盾,二人同心協力,積極組織民眾修城聚糧,蓄積力量保守燕、薊富饒之地,修繕甲兵,抓住群雄的破綻,不依靠天運,致力於人事,那麼就一定能夠匡扶漢室,立下像古人一樣偉大的功業!


千古奇聞:劉虞手握十萬大軍,卻被公孫瓚區區數百人打敗


那麼,劉虞與公孫瓚為何沒能像范曄希望的那樣,化干戈為玉帛,齊心協力匡扶漢室呢?

1、劉虞與公孫瓚矛盾產生

漢靈帝中平年間,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與烏桓結盟謀反作亂,攻打薊地,焚燒城郭,擄掠百姓,殺害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

張純後來又與胡人丘力居侵犯漁陽、勃海等地,大肆殺人搶掠。

時任騎都尉的公孫瓚率部出擊,與張純、丘力居戰於石門,大敗敵軍,殺得張純等人拋妻棄子逃往邊塞,之前被張純、丘力居所搶走的民眾也全部被公孫瓚奪回。

但時任幽州牧的劉虞主張對烏桓等外族施行「恩義」,採取「和親」政策,與公孫瓚武力征討的政見不和。

因此,在公孫瓚深入敵後追擊張純等人時,劉虞寧願給烏桓等外族送去大量的財物,也不願給公孫瓚提供軍糧等後勤補給。

公孫瓚孤立無援,反而被丘力居等人包圍在遼西管子城二百多天,糧食完了吃馬,馬吃完了煮弓和盾上的皮革,力戰不支,只好分散突圍。

當時天降雨雪,公孫瓚的部卒饑寒交迫,十之五六在撤退時被凍死或餓死,慘烈至極。而這一切,主要是因為劉虞在後方給公孫瓚使絆子所造成的,這也讓公孫瓚與劉虞之間產生了矛盾。

有人說,烏桓等十來萬兵力之所以退出中原,是因為劉虞對外族實施「恩信」的功勞。這實在是太荒謬了,如若沒有公孫瓚率部出擊,出生入死,劉虞即便拿出再多的「恩信」,也無法令烏桓等外族退兵。

漢靈帝雖然昏聵,但在這件事上倒是看得明白。公孫瓚從遼西管子城返回,便被任命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可算是對公孫瓚擊退張純等歷史功績的直接肯定。


千古奇聞:劉虞手握十萬大軍,卻被公孫瓚區區數百人打敗


2、劉虞與公孫瓚矛盾升級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劉虞派田疇秘密前往長安向漢獻帝表忠心。漢獻帝非常高興,命劉虞的兒子劉和秘密經由武關去見劉虞,讓劉虞出兵來護駕。

劉和走到南陽,卻被袁術扣留了。袁術命劉和寫信給劉虞,答應在劉虞兵到之後,大家一起去長安救駕。劉虞接到信,打算派數千名騎兵去見劉和,公孫瓚勸阻。

公孫瓚的勸阻其實是對的,因為袁術素有稱帝的野心,如果劉虞受制於袁術,只會令袁術在稱帝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但劉虞不聽。

公孫瓚害怕袁術知道此事後會怨恨自己,便搶先一步,派堂弟公孫越率領一千名騎兵去見袁術,並暗中挑唆袁術扣留劉和,吞併劉虞派去的隊伍。

公孫瓚如此做確實不夠厚道,但在亂世,為了自保,哪個梟雄豪傑敢說沒有爾虞我詐?如果一定要用儒家那套正人君子的標準來衡量,曹操、劉備等人只會比公孫瓚更不堪。

劉虞與公孫瓚本來就不和,加上這事,他們之間的仇怨更深了。

而在公孫瓚與劉虞仇怨加深的同時,袁術、袁紹兄弟也反目成仇。袁紹趁孫堅率部去攻打董卓尚未返回之機,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偷襲並攻佔了孫堅的根據地陽城。

袁術於是命公孫越協助孫堅還擊周昂。周昂被打退,公孫越卻被流箭射死。公孫瓚因此遷怒袁紹,上書朝廷曆數袁紹所犯的十大罪狀,然後進軍攻打袁紹。

冀州下屬各城多數背叛袁紹而響應公孫瓚,袁紹感到恐慌,任命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范為勃海太守,以求和解。然而,公孫范隨即也背叛了袁紹,率領勃海郡的軍隊前去協助公孫瓚。

公孫瓚實力大增,任命部將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並全部更換了各郡、縣的長官,於是便有點驕傲、輕敵,在戰鬥屢次被袁紹的部將麹義打敗。

公孫瓚在前線作戰失敗,其後方也受到劉虞掣肘。

一方面,劉虞的兒子劉和從袁術那裡逃出來後,又被袁紹扣住了。另一方面,劉虞擔心公孫瓚趁機做大,不受自己控制。因此,他堅決反對公孫瓚出兵攻打袁紹,並減少對公孫瓚的糧草供應。

攻打烏桓等外族劉虞不給軍糧,現在攻打袁紹劉虞又不給軍糧,公孫瓚不由得勃然大怒,不僅拒絕劉虞的命令,還繞過劉虞,自行在幽州境內籌措軍糧。

此即史書所謂的公孫瓚「屢違節度」、「侵犯百姓」,但凡事有果必有因,我們看事情的起因,公孫瓚這麼做,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反倒是劉虞為了一己之私處處掣肘公孫瓚的行為,很令人不齒。

但劉虞並不認為自己這麼做有什麼不對,於是便上書朝廷指責公孫瓚不受節制、蠻橫和掠奪百姓之罪,公孫瓚也上書朝廷指責劉虞扣軍糧,雙方矛盾從此徹底激化。


千古奇聞:劉虞手握十萬大軍,卻被公孫瓚區區數百人打敗


3、劉虞與公孫瓚矛盾激化

公孫瓚在薊城東南修築一座小城,率軍在內居住。劉虞幾次派人去請他,公孫瓚都稱病不肯前往。劉虞因此準備出兵討伐公孫瓚。

東曹掾魏攸勸阻道:「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劉虞這才暫時作罷。

不久,魏攸去世,而劉虞對公孫瓚仇恨卻沒有消除。初平四年冬,劉虞結集十萬大軍征討公孫瓚。

大軍出發前,程緒脫下頭盔勸道:「公孫瓚雖有過惡,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牆,非國之利。加勝敗難保,不如駐兵,以武臨之,瓚必悔禍謝罪,所謂不戰而服人者也。」

劉虞認為程緒臨戰阻礙計劃,擾亂軍心,便把他殺了示眾,然後親自率部前去攻打公孫瓚。

當時,公孫瓚的部下幾乎都分散在外,身邊缺兵少將,因此打算掘開東城逃走。

不料,劉虞的部隊不僅缺乏訓練,而且沒有紀律。加之劉虞又喜歡打臉充胖子,擺出一副仁義道德的樣子,告誡士兵們要愛惜百姓的房屋,不許縱火,並對士兵們說:「不要傷害其他人,只殺公孫瓚一人。」所以,他雖然擁有十萬大軍,卻根本就沒有戰鬥力。

公孫瓚於是挑選了幾百名勇士,乘風縱火,直衝突圍。劉虞的軍隊一下子就潰散了,劉虞與部下官屬向北逃到居庸關。

公孫瓚乘勝追擊,三日後攻下居庸關,把劉虞及其妻兒捉回薊城,仍讓劉虞簽署州府的文書。

劉虞手握十萬大軍竟然被公孫瓚區區數百人打敗,真是千古奇聞!由此亦可見,劉虞此人只會滿口仁義道德,卻毫無軍事才能。

恰逢朝廷派使者段訓前來幽州宣布漢獻帝詔書,準備增加劉虞的封邑,讓他總官六州的事務;任命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公孫瓚乘機讓段訓假借朝廷的名義,公開處死了劉虞及其妻兒。

劉虞被殺時,孫瑾、張逸、張瓚等幾個不知死活的儒生圍在劉虞身邊,對公孫瓚破口大罵,公孫瓚把他們與劉虞一同殺了。

因為這事,陳壽、范曄說公孫瓚「睚眥必報」、王夫之說公孫瓚「樂殺」。但孫瑾、張逸、張瓚等人自己找死,其實也怪不得公孫瓚。再者,當時的亂世梟雄,哪個手中沒有沾染幾條人命?單單對公孫瓚特別苛求,顯然有失公允。

對公孫瓚和劉虞的矛盾,范曄在《後漢書》中感嘆說:「若虞瓚無閑,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燕、薊之饒,繕兵昭武,以臨群雄之隙,舍諸天運,征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但這顯然只是范曄的良好願望罷了,因為劉虞與公孫瓚不僅存在政見分歧,二人的根本利益也有衝突,不可調和,矛盾激化只是時間早晚,要他們攜手匡扶漢室,簡直是難如登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東漢開國名將吳漢:天生為戰場而生的將帥之才
劉秀用兩招,做到戰國四公子、漢武帝、王莽想做卻做不到之事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