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寧願爛肚子里也別輕易對孩子說,別亂開玩笑!
對於稚嫩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是他們的全部。可以沒有玩具,沒有糖果,但是不可以離開爸爸媽媽的依靠。
他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有時候簡單的一句話,就可能讓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
一次上班路上,剛走到樓下,一個大概5,6歲的孩子哭鬧著不願意去上學,媽媽原本耐心的哄著,跟孩子講著道理,但是孩子還是不依不饒的耍賴不願意去。後來這位媽媽可能也是著急了,於是就朝著孩子吼道:
「再鬧,再鬧,媽媽就不要你了!」。
孩子聽完這話,哭的更凶了,哭喊著:
「要... 要... 媽媽要...」。
看完這揪心的一幕,我不禁在想,在聽到媽媽說不要自己的時候,孩子心裡在想些什麼。
其實這種情況,我們經常會遇到,父母生氣的時候會說氣話:「媽媽(爸爸)不要你了」;或者是朋友親戚,逗孩子的時候,開玩笑一句:「你媽媽不要你了」。這種行為,本意上沒有惡意,但幼小的孩子並不能清楚分辨這種玩笑的真實性,就會信以為真,最後弄巧成拙。
「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就像是一把刀子,埋在他們的心裡,想起來就會被劃一刀。
這樣逗孩子的危害
01對母親抵觸的情緒
為什麼大家喜歡說:「你媽媽不要你了」而不是其他人呢?是因為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對母親的依賴甚至超過父親,所以大多人都會習慣說「媽媽不要你了」來刺激孩子。
當幾個人反覆說,媽媽不要你這樣的話,三人成虎,連大人有時候都會相信,何況一個孩子。而這樣產生的後果,會讓孩子第一個討厭的就是自己的媽媽,對媽媽產生抵觸心理,這樣就會直接影響母子關係,不利於家長以後對孩子的教育。
情況嚴重的,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在小小的心裡種下仇恨的種子,對媽媽出言不遜,甚至會有肢體衝突,這樣的狀態也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愛我的孩子,就請不要捉弄我的孩子。
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戲弄,是父母的責任。
02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簡單說是對他人的信任。對於爸爸媽媽的信賴是孩子構建對這個世界產生安全感的基礎,當這個最可靠的人反覆被人們推翻的時候,孩子的心理也會產生變化。
對於有一定安全感的孩子來說,如果爸爸媽媽暫時離開,是不會產生恐懼心理的。但是當對他們的感情不確定的時候,不能肯定親人對自己的愛,那麼他們的不安全感會被極度削弱!
這樣長期被別人灌輸,媽媽不要你的這種思想造成的不安全感,會讓他們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對爸爸媽媽寸步不離,不敢跟陌生人說話,不敢嘗試新的事物,更糟糕的是,不喜歡探索過分拘謹等等行為。做任何事情都會畏頭畏尾,不敢去做,需要反覆得到爸爸媽媽的確認,得到肯定之後才會去嘗試。
03讓孩子做出極端行為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時候就是一句話,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在北京,有一位5歲的女孩因為鄰居逗自己「你媽媽不喜歡你了,只要你弟弟」一句話趁母親午睡的時候將自己的弟弟從五樓扔了下去,年幼的弟弟不幸身亡。
悲劇是已經沒有辦法挽回的,但是那些事不關己大人,以這種方式來逗孩子找樂趣,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孩子明辨事理的能力還不完善的時候,這種話就很容易給孩子造成誤導,他們會為了維護自己在家的權益,而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有時候也會產生不可挽回的後果。
我們捉弄孩子常常都是覺得,只是逗個開心,沒什麼關係,但是卻不知道這些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對於被捉弄的孩子來說,只有感到不安和糾結。
跟孩子玩遊戲,其實也是一種教育,「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據調查,是人們成長過程中影響最深的一句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成長過程中的心態。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自己要剋制住用這樣的玩笑去糊弄孩子,更要對身邊的一些人表明態度:請不要跟我的孩子開這種玩笑。
※身家200億的富二代,仍遭老爸極端控制,要錢還是要獨立?
※女兒是小棉襖,那兒子是什麼?這個比喻太扎心了!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