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恐高症嗎?
以前在公園裡看過蹦極。當身邊人慫恿我試一試時,我會退避三舍。他們問我是不是有恐高症,我說我恐高但還達不到「症」的程度,因為基於個人和周圍人的生活經歷,那些「遠離地面」的情景總會引起人們或多或少的恐懼心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10版(ICD-10)的分類說明,恐高症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恐懼症。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恐高症,最主要的一條準則是當他從高處往下看或者從低處望向高處時,是否會產生眩暈感(spinning sensation)。人群中,大約有2-5%的人患有恐高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
當一個人處在高地眩暈不能自立時,人們往往認為此人害怕有高度的場景或者會懷疑他是否曾有過從高處摔下的創傷記憶。這種解釋含有環境決定論的影子,似乎認定我們生來並不恐高,而恐高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行為和心理。然而,一些研究幼兒心理的科學家用一套天才般的實驗裝置對恐懼症的環境決定論解釋提出了挑戰。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為了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發展水平,設計了一種叫做視崖的精巧實驗裝置。這套實驗裝置實際上是一個供嬰兒爬行的平台,只不過平台分兩部分,一半在表面覆蓋著黑白相間格子布,另一半則是透明的玻璃,玻璃底下也是黑白相間格子布。實驗要考察的是,多大的嬰兒敢於爬過玻璃?
實驗證明,出生6個月左右的嬰兒會拒絕爬向「懸崖」,即便玻璃的另一頭有他的母親在招喚。這個實驗也說明,人們對高度的恐懼很可能是與生俱來的,至少在半歲前是這樣。
關於恐高心理的另一種新近的解釋來自演化心理學。演化心理學家認為對高度的恐懼是一種演化的結果,從高處退縮是對危險的規避,這能提高存活的概率。
進化心理學的解釋雖然詮釋了人們為什麼恐高,但並沒有具體闡述恐高的生理學機制。
生理心理學家將恐高的物質基礎鎖定在了人體平衡系統,他們認為人類的平衡系統需要整合三種來源的信號:身體本身、內耳前庭和眼睛。當一個人身處的高度越來越高,在他的視野內能夠獲得的視覺信息將會越來越不同於處在地面上的情境,此時,不正常的視覺信息會導致大腦視覺運算過載,大腦不能正常地支配身體處於平衡,眩暈感由此產生。那麼,基於這個理論,如何正確應對恐高心理或有效治療恐懼症呢?
既然眩暈感來自於平衡系統採用了不正常的視覺信號並導致大腦運算過載,那麼讓恐高者暴露在有一定高度的空間,通過練習,掌握在不同於地面的非正常情境中的視覺信號加工策略,是一種不錯的矯正或治療方案。到目前為止,這種治療方案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也有一些批評家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讓恐懼症患者暴露於有高度空間的做法沒有考慮人體在前庭系統處理平衡信息(聽覺)方面可能的問題。
對不那麼極端的恐高者,基於口頭應對策略的激勵和自我激勵都能幫助克服困難;但對於比較極端者,或許簡單的激勵措施尚不能奏效,此時有必要面見心理治療師,接受專業治療。
在保證患者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使用暴露療法是值得嘗試的。藉助於現代虛擬現實的科技手段,創造一個沒有危險的虛擬高度視覺信號,給予患者一定的策略指引,可幫助他們適應並克服身在高處的眩暈感。一般常用且比較有效的方法是虛擬現實療法,有關這種療法的具體信息,請參閱專門網站Virtual Reality Medical Center。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