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琉璃—不一樣的煙火

中國古代琉璃—不一樣的煙火

原標題:中國古代琉璃—不一樣的煙火


一、古琉璃之收藏趨勢


古代琉璃在國內收藏圈逐漸受到重視,驚現一抹迷離的光彩。「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是佛家追求單純寧靜、澈照四方的心境,也展示了琉璃這種材質特有的魅力。


古代所稱「琉璃」是現代玻璃的範疇,只是配方不一罷了。玻璃古時被稱為 「璆琳」、「陸離」、「琉璃」等,是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也曾是最昂貴的材料之一。無論是中國或是西方,玻璃器在古代一直是上層社會的奢侈品。那光亮透明、晶瑩潤澤的特質曾令古人無限迷戀,被視為無價之寶追捧或相互炫耀。


玻璃的製造工藝較為複雜,是人類早期科技文明的代表,影響了顯微技術、天文技術等眾多科目,可以說它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發展,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如今舉目環顧,玻璃的應用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正因為其過於常見,我們反而容易忽視它們的價值。

中國有三千多年的琉璃發展史,雖受到玉器、陶瓷等行業的影響未發展成主流,但鮮明的民族性與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世界玻璃史上深受矚目。玻璃藝術在西方一直是主流的收藏項目,價格不菲。從現今出土的中國古琉璃資料看,受數量少、器形小、陳列觀賞性差等原因的限制,一直未受收藏界重視。靜靜考量之後,你會發現中國玻璃藝術具有獨特的審美、文化等價值空間。近年來,國內多家以玻璃為主題的博物館相繼問世,也可看到玻璃收藏的一種趨勢。


牧之創辦中國琉璃網的同時,積极參与古琉璃的收藏整理與研究展覽工作,十幾年來親身接觸了西周至民國的數萬件古代琉璃,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些收藏心得。


二、古琉璃之審美演變


古代藝術品都有其明顯的年代特徵,古琉璃亦是如此,所以必須提及琉璃藝術的審美演變。我們知道,一件玻璃藝術品的價值,取決於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創意與藝術性。作為一門表達思想的技術,縱觀中國古代玻璃史,玻璃從商周時期的起源、戰漢的輝煌、魏晉的動蕩、唐宋的演變、元明的延續、清代的復興,無一不與當時的社會政權、科技文化、經濟外交等因素緊密吻合。


綜合來看,中國古代自玻璃起源時就有仿玉傾向,並一直貫穿整個發展史。較西方藝術偏重外在形態而言,東方的審美情趣更加含蓄,中國古代的玻璃器大多素雅內斂,注重內在張力與含義。當然,不同年代的玉器製作風格有異,琉璃也是如此。


周朝是一個講究禮制的年代,當時祭祀有六器:壁、琮、珪、璋、琥、璜。其中璧環璜等也常被作為瑞玉佩戴。西周-春秋是中國琉璃的初始發展期,玻璃配方不穩定,因此顏色不夠純凈,氣泡繁多,器物大多不透明,珠管造型也極為素簡。



西周-春秋時期費昂斯琉璃珠串


春秋至戰國時期經濟繁榮,百家爭鳴。這個年代的玉器刀工精美,線條流暢,主要紋飾是龍、鳳、谷紋、柿蒂紋等。半透乳狀的鉛鋇玻璃材質溫潤有加,琉璃璧以谷紋居多,琉璃劍飾多見柿蒂紋,做工嚴謹,顯得精神氣十足。其中以楚國出土琉璃璧最多,可知當地以玻璃生產來彌補玉石資源的不足。戰漢時期以玻璃工藝製作這些禮器或者飾品的器形功用,均與玉器一致。簡潔的禮器造型被古人賦予了神秘的力量傳沿至今,現代人佩帶的平安扣即來源於古玉璧的造型。


戰國蜻蜓眼玻璃珠是古玻璃器中最經典的類型,結合「纏芯法」與「鑲嵌法」製成。多見藍、綠、白色玻璃胎,表面嵌黃、白、藍色相間的的多層圓環眼飾,形似蜻蜓的複眼,因此俗稱「蜻蜓眼」。這種珠飾雖來源於埃及,但極富創造力的戰國工匠將蜻蜓眼工藝演化到極致,孕育出獨特的中國風格。色彩布局規整大氣,使之成為當時身份與權力的象徵。


戰國陶胎彩釉蜻蜓眼珠



戰國藍色琉璃耳瑱


秦國一統天下,使各地工商貿易及文化交流更為發達。漢代張騫開闢史稱「絲綢之路」的東西交通大動脈,使長安經中亞直通羅馬。再加上北方草原通道、西南佛教通道、南方海上通道等其他路途,極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商業的交流。漢代玉器豪放博大,以漢八刀工藝最為人稱道,琉璃蟬、握豬、翁仲等均採用同樣工藝。漢代的琉璃璧多見蒲紋,劍飾多見獸面紋,較戰國更加粗曠爽直。


漢代至三國魏晉時期,各地的漢代墓葬均有考古出土的羅馬玻璃器,如碗、杯、盤、瓶等。說明當時對外交流甚多,在器物風格上也相互受到影響。這時期的玻璃實用器種類極為豐富,除珠管配飾之外,還有玻璃容器、聚光鏡、平板玻璃窗等器物。



漢代涅白色琉璃璧



漢代藍綠色琉璃含蟬與鼻塞


漢代藍色琉璃耳璫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強盛,最發達開放的時代之一,擴疆內治,外交廣泛。唐代玉器的特徵是極具創新精神,頗具浪漫色彩又不失法度。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尤其是佛教色彩濃厚,如重視彩繪、鎏金等工藝,多飛天、胡人等造型。唐朝的陶瓷業得到極大發展,南方青瓷、北方白瓷成為日用容器的首選。而宮廷多用金銀器皿,玻璃器大多進口。


如河北定縣靜志寺、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皇家禮佛用玻璃器都是進口產品。從這些情況可見,當時國內玻璃器的製造發展非常受限。唐代雖有本土製作的琉璃珠飾、佩飾、帶銙、簪釵等出土,但從資料上看數量並不多。



晉唐時期五彩琉璃珠串


宋元遼金時期世俗風行,達到生活與藝術的高度統一。玉器受到寫實花鳥畫影響,多以秋山春水、童子花卉為主題,形神兼備。華麗的珠翠裝飾在宋代成為風尚,使本土的琉璃吹制與燈工技術在民間流行。除瓶、壺、盞等玻璃容器外,簪釵珠環等首飾產量極大,很多史籍上都有民婦使用玻璃簪釵的記載。


另外,宋代還出現了大型的玻璃製品,如史料記載「五色琉璃蘇燈圈片大者徑三四尺…,琉璃燈山其高五丈」等,說明當時玻璃業的應用頗為廣泛。



宋代琉璃髮釵及配飾

明代的琉璃被稱為「葯玉」,因疆域內玉材匱乏,玉器雕刻也以粗大明見稱,故而葯玉能替代真玉進入輿服制度。那時的百官朝服,三品以上可佩真玉,四品以下佩葯玉。如江蘇揚州史可法衣冠冢的葯玉帶飾,香港關善明先生收藏的葯玉組佩等。


至今,從南北方的很多傳世品可見明代玻璃業以珠飾、耳飾、髮飾為大宗,產量大、品種多、流傳廣。可見的薄胎吹制產品較少,估計還是未能克服國產玻璃質脆易損不耐用的弊端。從已發掘的山東博山元明玻璃作坊遺址,及明代《顏山雜記-琉璃》記載可知,當時玻璃製品多作進貢宮廷,部分遠銷邊陲,還有專供出口的產品,銷售範圍極廣。



明代涅白色琉璃帶板


清代由於受到皇室的重視,成為中國玉器文化最後的高峰期,乾隆工成為精美刀工的代名詞,玻璃器也是如此。康熙朝引進西方的玻璃工藝與人才,在造辦處設立皇家玻璃廠,使國內玻璃製造水平得到極大提高,達到了戰漢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期,其中以康雍乾三朝最為鼎盛。


至乾隆朝,玻璃工藝有點彩、灑金、攪胎、雕刻、磨花、描彩、描金、戧[qiàng]金等,而玻璃套料、金星、畫琺琅等技術更是無可匹敵。


這個時期的宮廷玻璃藝術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以西方的技術搭配中國傳統的造型、色調處理,其華麗足以媲美西方各國同時期的玻璃藝術品。



清代點彩琉璃手鐲


清代紅色琉璃與花籃紋純銀耳環


至清末,全新的玻璃製品成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玻璃從歐洲大量進口。而後進入國內的工業化生產之路,一直發展至今。但是尋常的平板玻璃及玻璃器皿並不能列入玻璃藝術品的範疇,大批量也就是低廉的代名詞,這類工業產品並沒有內在的精神表現。


三、古琉璃之藝術感悟


工藝技術和材料是藝術家表達美學觀念和人生感受的工具,所有作品都會銘刻民族文化的烙印。西方藝術利用玻璃材質特有的透光性,以相應的造型與製作技巧,利用光線的配合,展現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東方的琉璃具有濃郁的吉祥文化情結,可感悟到寬容、含蓄、謙和、凝練等傳統意味,以及歷代宗教文化對世界的認知及探索。


人生在世,當內外明澈、凈無瑕疵。「琉璃」不僅僅是一門傳統的手工藝,更代表了一種精神和信仰,你我當共同珍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前文明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皇帝皇冠上的珠簾,原來是這個用處!
吉林省出土玉器賞析

TAG:史前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