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乙肝疫苗:接種還是不接種?

乙肝疫苗:接種還是不接種?

近日,乙肝疫苗致死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國內三家主要疫苗生產企業相繼捲入風波,衛生部門已介入調查。此事引起了無數人關注,乙肝疫苗是怎麼回事?啥叫「偶合症」?這乙肝疫苗還能打嗎?

乙肝和我國乙肝防控措施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疾病,在世界上最常見的致死病因中排名第九。除暴發性肝炎外,感染後還可變為慢性病毒攜帶者,而後進一步發展成為目前難以治癒的慢性肝炎,並導致肝硬化和肝癌,我國現有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1.2億人,因此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和控制該病傳播的重要措施。

我國於199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20年來,全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已減少五千萬人,且目前青少年人群的病毒攜帶率顯著低於中高齡人群,可見針對新生兒和兒童的乙肝疫苗接種卓有成效。

彭國文等人在不同市縣的隨機抽取1-14歲兒童進行乙肝抗原檢測(陽性代表攜帶病毒),證明接種乙肝疫苗的兒童中,陽性率為2.3%,未接種兒童的陽性率為10.8%,在不清楚是否接種兒童中的陽性率則為7.5%;而在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兒童中,出生24小時內接種第一針的,陽性率為1.4%,第三天及以後才接種的,陽性率為3.8%。田茶等人和何江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在接種過疫苗而仍呈現陽性的兒童中,相當一部分是在接種疫苗前就已通過母嬰傳播途徑受到感染。

據北京大學醫學部庄輝教授介紹,全球有181個國家將乙肝疫苗定為計劃免疫項目,其中127個國家是要求在出生24小時內接種的。這是因為經母嬰傳播患病的新生兒中,90%無法痊癒而轉變為慢性感染,為了避免這種慢性感染的發生,就必須阻斷病毒的母嬰傳播,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能有96%的幾率阻斷病毒,超過24小時則只有80%的幾率阻斷病毒。

乙肝疫苗如何保護人體?

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是識別外來者並加以清除,每個人的細胞表面都有自身獨有的一套識別分子,就像是一套通行證一樣,免疫系統不會攻擊持有全套自己的通行證的細胞。當細菌、病毒侵入人體,免疫系統就會發現它們的通行證和自己不同,並發起進攻,可是當入侵者足夠多時,免疫系統來不及阻攔,人就該生病了。免疫系統為了提高自己防禦外敵的能力,會把曾殺死的病原體的通行證記錄下來,一旦同樣的敵人再次入侵,就能快速調集防禦大軍。這就是疫苗的工作原理,先送幾個奄奄一息的敵人,或者敵人的通行證到體內,讓免疫系統認識認識,以後再來的敵人就難逃堵截了。

由於疫苗是讓一批危害很小的物質入侵人體,激活人體對這種物質的特異性免疫,從而在之後的數年或數十年內,體內都能有針對這種物質的抗體存在,所以注射疫苗後,一部分人出現低燒、局部疼痛、紅腫等程度較輕微的不良反應屬於正常現象,這些反應是免疫系統積極工作造成的。

乙肝疫苗最早是用乙肝患者的血清來製備的,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風險較高的疫苗製備手段已經被摒棄,目前國內常用的乙肝疫苗是重組(酵母)乙肝疫苗。人們將乙肝病毒表面所攜帶的「通行證」的基因轉入到酵母菌中,隨著酵母菌生長繁殖,「通行證」也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人們再將其收集、純化,製成疫苗。這種疫苗不含病毒,只含有病毒表面的識別分子,所以安全性較高。全國從2000年至今年12月,近13年來接種乙肝疫苗後死亡的疑似異常反應病例累計上報188例,其中,最終確定為疫苗異常反應的為18例,平均每年1.4例,而全國每年需消耗6000萬支乙肝疫苗。

疫苗會導致不良反應嗎?偶合症是什麼?

從新聞報導中可以了解到,接種疫苗可能會出現問題,出問題的環節包括生產、儲存、運輸和接種操作。疫苗的儲運過程通常要求溫度在2-8℃範圍內,世界衛生組織開發了一種疫苗熱敏標籤,貼在疫苗瓶上,用於識別應該報廢的疫苗。而在接種操作環節,劑量、接種者的身體狀況、是否有禁忌症、接種部位、疫苗稀釋等都需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

即使在各個環節都沒有出問題,正常接種的合格疫苗也並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通常基因工程疫苗安全性較高,滅活疫苗次之,減活疫苗風險則較高。以脊髓灰質炎減活疫苗為例,有1/25萬的概率,會導致接種者發生類似小兒麻痹症的癥狀,雖然1/25萬聽起來發生率很低,但一旦發生,無異於是對一個家庭造成滅頂之災。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鑽研,不斷改進現有的疫苗製備工藝,力爭研製出更安全更穩定的疫苗。

接種疫苗後出現的不良反應,被分為一般反應(即前文所述癥狀較輕的反應,屬於正常範疇)、異常反應(合格疫苗造成的較嚴重的生理反應)、疫苗質量事故、實施差錯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應(心理因素造成的反應)和不明原因反應(經過調查後仍不能明確原因的翻譯),其中,偶合症是一個公眾陌生的概念。偶合症是指接受疫苗的人正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存在尚未發現的基礎疾病,正巧在接種後發病,其發生與疫苗本身無關,不論是否接種疫苗,這病都要犯的,簡單來說就是「偶然巧合」。我國衛生部《預防接種工作規範》中說明:接受預防接種的人們偶爾會有不良反應,其中一部分是與疫苗直接相關的,另一些不良反應則屬於「預防接種偶合症」,包括原本就已感染疾病但尚處於潛伏期、因接種而誘發其他疾病、因接種而加重原有疾病的癥狀三種情形。

偶合症的判定是非常複雜而專業的,涉及流行病學、臨床醫學、疫苗學、法醫學等多個領域,疫苗生產企業在沒有對患者進行化驗的情況下,是不能認定病例「屬於偶合症」的。一般來說,一批疫苗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往往會有許多不良反應的病例出現,而不是零星的幾個,而《預防接種的反應和處理》一書中也指出,嬰兒猝死綜合徵發生率約為0.1-0.3%,常被誤認為是接種疫苗引起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一段時期內,數百萬名嬰兒中發生數例死亡,確實有可能是偶合症,但真正事實還是應該由權威機構經過調查後才能確定。

接種or不接種?

如果人們因為擔心疫苗接種不安全而拒絕接種,則很可能導致傳染病疫情大規模爆發。

1974年,英國媒體首先報導了百白破疫苗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的病例,英國國內該疫苗的接種率隨之從81%驟降至31%,由於人群接種率降低,百日咳疫情爆發,發病率由之前的1/10萬上升至超過1/1000。同年日本也報導了百白破疫苗不良反應的新聞,1974年全國百白破疫苗接種率為80%,1976年則僅有10%,三年後百日咳疫情流行,造成1.3萬人感染,41人死亡。

英國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1998年刊載了一篇稱麻腮風三聯疫苗可能導致自閉症的論文,此後,麻腮風疫苗接種率在部分歐美國家大幅度降低。後來這項研究被證明不嚴謹,作者Wakefield因此被吊銷了行醫執照,《柳葉刀》正式撤下了論文。可是十幾年過去了,無數父母因為這篇論文而拒絕讓孩子接種麻腮風三聯疫苗,在這篇論文問世前,英國每年報告麻疹病例幾十例,而2008年報告病例已超千例,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的一年間,歐洲經濟區國家和克羅埃西亞共報告8499例麻疹病例(其中英國2314例),其中只有5%按規定接種了疫苗。

眾所周知,消滅天花就是接種「牛痘」疫苗的功勞。天花病魔曾經肆虐整個地球,18世界末Jenner發明了牛痘,經過200多年的推廣和接種,發病率不斷降低,終於在1979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人類戰勝了天花。

因此,對於發生了疫苗不良反應的家庭,社會應該給予更多的救助,同時研發更安全可靠的疫苗產品也是科學家們不容推卸的責任,但畢竟不接種疫苗而患病的幾率要遠大於疫苗嚴重不良反應的幾率,要是因為小概率的事件而拒絕接種疫苗,則無異於是因噎廢食,既將孩子暴露在風險中,更可能導致流行病爆發的後果。


作者寫於2013-12-2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克隆猴後又一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大腦視覺新機制
程序員能純靠技術渡過中年危機嗎?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