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僧從小就立志要當和尚,一門心思到處求學,不逛街,不耍女朋友

唐僧從小就立志要當和尚,一門心思到處求學,不逛街,不耍女朋友

原標題:唐僧從小就立志要當和尚,一門心思到處求學,不逛街,不耍女朋友



唐僧玄奘本來姓陳,名褘,是河南洛陽偃師縣緱氏村人。他父親名陳慧,是個美男子,身長八尺﹐美眉秀目﹐褒衣博帶,喜歡儒家風範,生性恬靜簡單,州郡屢次舉薦為孝廉,並曾拜江陵令﹐他竟然都解纓而返。

玄奘在家排行老四,二哥陳素早年出家,住在洛陽凈土寺,法號長捷法師;他還有一個姐姐,嫁給河間府張家的。



玄奘出生後,他母親夢見他穿著白衣向西而去,母親便問:「你是我的兒子,如今準備去哪裡?」 玄奘答道:「為求法而去!」玄奘從小資質優異﹐聰悟不群,八歲那年,父親在茶几前給他講授《孝經》,講到「曾子避席」句時﹐玄奘忽然整衣起立。父親問他何故?他說﹕「曾子聽到師傅的話離席起立﹐我今接受父親的教誨﹐怎麼適合安坐呢﹖」父親聽後大悅﹐心中暗料此子將來必有所成。


玄奘讀書專心致志,非雅正之書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不交朋黨,不逛街市,不逛戲園子,不耍女朋友。


玄奘十多歲的時候,楊廣下令在洛陽挑選二十七名優秀士子剃度為僧。那時學業優秀者有數百人,玄奘因為年幼而沒有入選,他就立在衙門旁邊不走。這時,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了,就問他是誰家的孩子。玄奘報了家門。鄭善果又問:「是來求剃度出家的嗎?」玄奘道:「是!但因為學業微淺,沒有達到預選資格。」鄭善果又問:「出家準備幹啥?」玄奘道:「從遠來說,準備繼承如來佛祖的事業;從近來說,準備光大佛法。」鄭善果見他志向高潔,相貌非凡,就說「中!」特別錄取了他。鄭善果對同僚說:「誦經易成,材料難得,如果剃度此子,必然成為佛門大才,但恐怕我與諸公都見不到他飛翔雲霄、普灑甘露、潤澤蒼生了!」



玄奘出家後,便與他二哥同住。玄奘天資聰敏,過目不忘,又廢寢忘食的用功,凡是老師講過的課文便可背誦出來,漸漸便與同門師兄包括二兄長捷拉開了距離。於是寺里師傅有時便讓他升座講法,儼然是一代宗師。


玄奘十三歲那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勒死於揚州,天下大亂。玄奘就對二兄長捷說:「洛陽雖是父母住的都城,但亂成這樣,怎麼可以死守呢?我聽說大唐皇帝已經帶領晉陽義軍佔據了長安,天下人都去歸附如同父母,希望與兄長同去投奔。」於是兩兄弟一同來到了長安。這一年是武德元年。大唐國基初創,正在平定天下,顧不上普及教育和講經這些玩意兒,更主要的是和尚的吃喝用度沒人供應了,許多僧人都去了四川的綿陽、成都等地。於是玄奘對二兄長捷說:「此處無法事不可虛度,希望去蜀地遊學受業。」於是兄弟二人又經子午谷進入漢中,再到了成都。


到成都後,由於兩兄弟入寺年齡不同,長捷住在空慧寺,玄奘住在多寶寺,後來又去了成都春熙路的大慈寺。此時蜀中相對豐裕清靜,寺廟供應不斷,所以四方僧人來投奔的很多,講座之下常有數百人。玄奘就跟著道基、寶暹、智震法師學《攝論》《毗曇》《迦延》。


到了唐武德五年,玄奘年滿二十歲,即在成都受持具足戒,相關經論也已研究完了,於是他又想回長安去學習,但二兄長捷不放心他前去。於是玄奘就私下與商人坐船經重慶三峽走了,後經湖北荊州、河南安陽,最後又回到了長安的大覺寺。



玄奘很快就名揚京師,前來拜訪學習的人很多。他在對經典進行考證時,發現各家說的都不一樣,經本也不盡相同,因此懷疑原有譯經有訛謬。此時,恰好有個印度僧人頗密多羅正在長安。頗密多羅向他介紹了印度的那爛陀寺和戒賢法師。這下玄奘決心要去印度阿三那裡取回原經,主要是一本叫做《瑜伽師地論》的經書。於是玄奘就和同伴一起向大唐政府申請去印度取經,但唐政府不允許,因為當時邊關不穩,突厥在西域控弦百萬、虎視眈眈,朝廷嚴禁百姓出關。


但玄奘一直沒有放棄,一直在找機會。到了貞觀二年,機會來了。這年西安大旱,接著又發生了蝗蟲災害,唐太宗李世民決定生吃一隻蝗蟲,以表示滅蝗的決心,這就是有名的「唐太宗生吃蝗蟲」的典故。既然城內糧食不夠吃,朝廷就鼓勵大家出城找糧食,各安天命去吧。於是玄奘混在人群中出了城,開始了他西天取經的第一站。


小編在這裡插一句:那時候和尚吃飯穿衣全靠朝廷供應和施主施捨,和尚都不參加勞動,一天只管念經禮佛,所以一個個吃得肥頭大耳的。一到了戰爭年代,大家都沒糧食吃,自然也就沒人供應他們了,於是他們就出去化緣去了。要是人人都當和尚,既不種地,也不結婚,那麼誰來種地?誰來傳宗接代?


要是玄奘把他的聰明才智和意志力都去研究自然科學,那估計成就不得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強哥談歷史文化 的精彩文章:

《蒙古帝國歷史掃描》之:鐵木真的崛起與十三翼之戰
同治陝甘回民起義實際是一場回民大暴亂,近2000萬人死於這場戰爭

TAG:強哥談歷史文化 |